•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品质全国最优,知音省内寥寥,巴山柞蚕渴盼新生


技术人员正在收柞蚕茧。 (通江县柞蚕种场供图)

    □本报记者 周金泉
   酷暑时节,位于通江县陈河乡的通江县柞蚕种场,再一次拉开秋季制种的序幕。
   “这么好的品种,却未让老百姓受益。”柞蚕种场场长周林却有些感叹:30年来,该场的工作就是保种育种,仅仅是保住了柞蚕的命、延续其繁衍,没有农户自发养殖的。他盼望早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殖柞蚕。

   让他高兴的是,这一良好愿望已有了一线曙光。

   柞蚕全身都是宝   急需“零的突破”

   7月29日,周林向记者介绍了柞蚕的“坎坷身世”。

   柞蚕属蚕的一种,也能像桑蚕一样吐丝结茧,并能实现综合开发。与桑蚕不一样,柞蚕并不吃桑叶,而是人工放养到野外的柞树(青杠树)林,以柞树叶作为“口粮”。“1982年以前,全省有20多个县发展柞蚕。之后由于柞蚕市场需求不大,且随着各地对桑蚕业的重视,这些县就都没有再发展了。”周林说。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柞蚕蛹营养价值及柞蚕丝用途的有效开发,“柞蚕全身都是宝”,柞蚕茧市场行情年年稳步上涨,国内已形成卖方市场,根本就不愁销路。辽宁、河南、山东等省发展形势喜人,已形成完整的柞蚕综合开发产业链。

   周林说:“养柞蚕不争良田肥地栽树,不费劳力,放养技术粗放,农民易掌握,而且比桑蚕的效益好。按1个农户看护约35亩柞林算,35亩柞林,春秋两季各投放两斤柞蚕卵,两季可采600公斤柞蚕茧,按今年河南每公斤55元的收购价,产值可达3万多元,而成本不过3000元左右。”

   然而,在省外柞蚕产业这些年发展得红红火火的同时,四川的柞蚕业却没有什么响动。在拥有100多万亩柞林资源、可开发利用三四十万亩的通江县,乃至巴中、广元、达州等川东北柞林资源丰富地区,柞蚕产业的新生尚待“零的突破”。

   这一现状让周林非常惋惜。毕竟,通江县柞蚕种场是全省惟一的柞蚕品种保育场,而且其柞蚕种的品质在国内也是最好的。但尴尬的是,他们的柞蚕种在省内至今没有销路。

规划先行抓示范  逐步发展产业带

   “要让柞蚕发挥经济效益,主要还是靠政府重视和引导。”周林说,“如果出台激励措施给予项目资金,改造柞林和作业道路,对老百姓免费技术培训并给予蚕种补贴,就能带动农民规模发展柞蚕。”

   当前,在通江以及巴中地区,柞蚕产业已有了复苏迹象。自去年以来,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和巴中市、通江县的领导多次到通江县柞蚕种场开展调研,巴中市也要求市县挤点资金强化保种工作,发展农户养殖,引进企业支持柞蚕深加工,将柞蚕做成产业化,延长产业链。

   周林说:“市上已拨给场里10万元保种经费。我们新开发了500余亩标准柞林,从河南引进了2个柞蚕新品种。”  通江县农业局党组成员陈鹰去年12月带队到河南省蚕科院进行了技术对接,签了一个技术合作协议,为发展柞蚕打下了基础。他说,发展柞蚕产业光靠行政命令不行,必须依托企业才能做大做强。“我们想引进河南一家企业到通江来,县上将按招商规矩给予优惠,让企业带动农户发展。”

   不仅仅是通江,在巴中市的南江县、巴州区也有丰富的柞林资源,全市柞林资源已有百万亩左右,其中,宜蚕林就有五六十万亩。

   “这预示着巴中柞蚕产业发展前景可期!”巴中市农业局副局长王继深介绍,通江、南江、巴州在过去都是传统柞蚕产区。农业部现在也希望将柞蚕产业作为新的支柱,因而巴中在四川先行一步,将柞蚕产业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巴中市已委托河南专家进行了柞蚕产业十年规划,还需进一步论证和评审。

   今年秋季,巴中市将选择一些农户开展柞蚕养殖的试点示范。王继深认为,发展柞蚕产业,“一是要先规划;二是搞柞林建设,要把自然原生态的柞林进行改造开发,让其适合柞蚕生长;三是育种扩繁,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四是当蚕养出来以后,引进企业建厂,进行柞蚕丝绸以及副产物的精深开发。”

   省蚕业管理总站站长杨彪认为,一旦巴中试点示范成功,也将为广元、达州、成都等地提供借鉴。“关键要有量。”他认为,“要一头做规划,一头带农民,解决技术瓶颈,先做起来带动农民增收。”

   此前不久,省蚕业管理总站已向农业部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柞蚕产业可以发展成为我省秦巴山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