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关于都江堰市开展蜀绣培训实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调查

 

 

  【摘要】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强化妇女技能培训,争取更多妇女就近务工,一方面可以破解一个群体就业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突出问题。如何将多种载体的技能培训纳入农劳培训政策和资金范围来开展,使其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引导更多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是值得进一步实践与思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都江堰市通过开展蜀绣培训实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新途径,并对今后继续做好此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江堰市;蜀绣培训;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5.12”地震后,都江堰市结合灾区妇女的就业需求和灾后重建区域经济特色,以蜀绣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破解就近就业难题。目前,已培训绣娘4000余人次,建立了15个蜀绣培训生产绣坊和2000多平方米的蜀绣销售展示窗口。同时,这项工作还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各方工作支持。

  一、开展蜀绣培训实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一)找准项目,开辟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新途径

  为找准适应灾后重建妇女就业新诉求,解决越来越多的妇女迫切希望家庭、就业两兼顾的愿望,都江堰市及时调整了就业工作的重点,将妇女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试点建设作为就业工作的重头戏大力推进。传统优势手工业特别是蜀绣以其投入少、就业方式灵活、传承文化、绿色环保等特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3年的努力,全市先后确定和建立了3个蜀绣居家灵活就业基地、15个培训生产绣坊,覆盖13个乡镇和街道办,并结合实际,探索了适合发展的“公司+基地(协会)+绣坊+窗口”的推动模式。

  (二)依托公司,探索培训就业无缝对接

  通过与公司合作开展培训,帮助妇女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开辟妇女就业新门路是居家灵活就业创新点。都江堰市在古城区创建了“都江堰市蜀绣文化创意示范园”,依托可以解决绣娘就业的蜀绣专营企业开展培训,约定由妇联负责组织动员,公司负责培训和就业,将蜀绣纳入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培训成本和参加培训妇女的补贴由政府买单;另一方面由于与企业合作,“原料不用管,销路无需愁”,“只要有技术,天天有收入”的现实吸引了越来越多妇女参加培训、提升技能,2009年~2012年共培训绣娘4000余人次。

  (三)错位培养,形成各层次绣娘人才库

  蜀绣是技术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扩大蜀绣队伍,实行错位培养,完善蜀绣人才的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一是绣娘队伍建设。采用“公司+基地+绣坊+窗口”的培训方式,由引进的公司、企业、大师工作室负责技术指导,对参加培训的绣娘分别开展15天的初级培训和6个月的技能提升培训。目前,提升培训的绣娘中已经有200多人开始承接订单,月收入在600元~3000元,逐步形成高、中、低各层次绣娘人才库,为都江堰储备了蜀绣技术人才。二是绣娘骨干的培养。为进一步稳定绣娘队伍,充分发挥绣娘骨干的能动性,在生产基地和绣坊中分别确定了组长和副组长。其中生产基地确定的组长负责配合妇联开展蜀绣培训、订单发放和技术指导;绣坊确定的组长对接基地工作,负责绣坊的日常培训、生产、订单发放及验收工作。通过妇联、基地、绣坊三段阶梯式的组织管理体系,增强对蜀绣生产网络的统筹、协调、指导。

  (四)搭建平台,建立覆盖全域生产网络与就业基地

  扶持基地建设,形成全域生产网络是做大做强蜀绣产业,推动妇女就近规模就业,并影响和带动旅游观光、会展、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形成别具特色的绣娘织女经济产业链的重要内容。为了搭建蜀绣发展平台,开始尝试成立蜀绣产业商会和都江堰绣娘专业蜀绣合作社,按照“绣娘+绣庄+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组织绣娘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与蜀绣企业、公司、大师合作,在都江堰古城区建立2000多平方米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既是都江堰蜀绣展示、销售的窗口,也是为绣娘提供订单,帮助更多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的途径。目前,全市建立了3个蜀绣居家灵活就业基地,15个培训生产绣坊,生产网络覆盖13个乡镇(街道办)。

  (五)提升档次,介入地方主流发展

  蜀绣产业即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创意产业,通过蜀绣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可丰富都江堰市旅游文化产品,为旅游产业的多元化高层次发展增加元素。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有多重契合点。目前,在都江堰市古城区红塔坊有包括集展场、卖场、蜀绣创意生活体验馆为一体的大师工作室,蜀绣家居、装饰、生活用品场馆的“锦华馆”,都江堰“板房绣娘”作品展场等蜀绣专营窗口、创意工作室开始进场,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制作为一体的游、购、娱新型旅游观光模式,使红塔坊成为赏绣、闻香、品茶、鉴艺的旅游文化场所,让蜀绣与旅游观光、旅游体验等充分结合。

  二、开展蜀绣培训实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解决的问题与成效

  (一)以蜀绣产业为载体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破解了一个群体就业的难题

  “既想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也想工作挣钱,贴补家用。”这是不少灾区妇女、农村留守妇女、失业失地妇女以及中老年妇女群体就业的出发点和矛盾点。这个矛盾在都江堰市探索居家灵活就业的模式下开始化解。在社区或者在村里,经常看到妇女走上几步路或者骑一段自行车就赶到了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工作。如遇家里有急事,随时可以赶回照应,甚至可以把工作带回家做,按时交工就行,这样就形成了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与传统优势手工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解决了妇女群体就业难题。

  (二)以蜀绣产业为载体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从源头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突出问题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大批青壮年离开土地、家乡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空巢老人没人照顾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强化妇女技能培训,争取更多妇女就近务工,促进妇女实现就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可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突出问题。

  (三)以蜀绣产业为载体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让社会边缘化人群找到了“归属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发展蜀绣手工业不仅促进了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更重要的使社会不和谐的社会边缘化的妇女找到了心灵和社会角色的归属感。以免她们在家里闲着心里慌,聚在一起论家长里短,或者有“热闹”(指群访、群闹事件”)就凑,引起各种家庭和邻里纠纷。可见,发展蜀绣手工业改善了妇女生活质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都十分显著,体现了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四)以蜀绣产业为载体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使群团组织有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妇女群众

  抓这项工作的是妇联群团组织,它将做好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工作作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充分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转变了群团工作思路,创新了群团工作载体。面对下岗失业失地妇女特别是“4050人员”、残疾妇女、贫困妇女和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等群众群体,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难以有效影响到具体社会成员,政府管理职能到基层后或断缺、或重叠、或冲突,降低了管理效率。因此建立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是“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服务了发展??、服务了妇女,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和惠民产业。

  三、开展蜀绣培训实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一)调整资源整合,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长效机制

  以蜀绣手工产业为载体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形式,初期由妇联牵头推动,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但随着参加的人数不断增多、培训的半径不断扩大、推向市场的品种不断变化,继续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来转动就勉为其难了,建议成立“都江堰市居家灵活就业联席会”,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动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与完善蜀绣行业协会、蜀绣商会,形成连接人才、产业、研发、市场的联动发展机制;设立成都市、都江堰两级财政预算范围内的专项资金,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动以蜀绣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元素。在此框架下,下一步重点就是确定都江堰蜀绣创意产业示范区为“成都市蜀绣创意产业都江堰示范区”和专题研究、审定通过《推动都江堰蜀绣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发展规划(2012—2015)》。

  (二)调整培训时间,保障“有技术就要有收入”的培训模式

  “只要有技术,天天有收入”说明蜀绣手工是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就业与培训时间紧密相关。目前,绣娘培训一般是纳入农劳培训政策和资金范围来开展的:即15天的初级培训,23天的中级培训,25天的高级培训,共计63天,分3年进行。而现实情况是,一年培训63天只能掌握最基本的针法,获得基本就业机会。一方面是消费者对蜀绣产品的欣赏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追求更大利润空间,促使蜀绣产品向中高端开发,新开发的产品对蜀绣技艺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绣娘面临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收入低而不愿做,能就业而不愿就业,中高端产品附加值高收入高但凭目前的技艺无法做,想就业而不能就业的两难局面。建议调整绣娘培训时间,将15天初级培训、23天中级培训、25天的高级培训,共计63天,要求3年完成的农劳培训在1年内完成;同时,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有愿望的骨干再实施技能提升培训6个月,计划2012年--~2015年,通过四年时间培训绣娘12200人次,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稳定的“都江堰绣娘”队伍。

  (三)调整资金结构,弥补培训模式发生变化后的经费缺口

  由于蜀绣培训时间的调整,现纳入农劳培训经费的15天初级培训,1000元/人;23天中级培训,1400元/人;25天的高级培训,2000元/人,分三年支付的合计4500元/人经费,可作为1年内完成的初级、中级培训经费,技能提升6个月培训作为高级技能培训,按照4800元/人经费,再争取纳入农劳培训经费中或者纳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专项资金中,形成转移支付,以支撑调整和延长培训时间出现的经费缺口。

  同时,由于培训时间较长,培训地点离家远,许多绣娘需要乘车前往培训地点,培训期间又没有收入。可考虑给予绣娘培训期间中午一餐的200元/月/人的生活补助,以支持她们坚持培训到底。

  (四)调整年龄结构,让更多的中老年群体参与以蜀绣产业为载体的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事业中

  在城镇与农村留守妇女中更多的是中老年,他们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同时,他们又是就业和管理的边缘群体,给她们参加居家灵活就业培训机会,不仅能增加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举措。中老年妇女都有家庭针线活的基础,并且坐得下、留得住、绣的好、能挣钱,热爱蜀绣,有强烈愿望参加培训,但是按照现行农劳培训50岁以下的年龄限制,会把许多人档在培训大门外,建议相关部门专项研究蜀绣等传统手工业培训的年龄门槛问题,可放宽到55岁。这是大势所趋、大局所需、家庭所愿、妇女所长。

 

 

【作者简介】

邓蓉,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教育科长、经济学高级讲师。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