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我国蚕桑业历史辉煌 未来需要我们去努力开创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封槐松在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报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蚕丝并进行利用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展栽桑养蚕的国家,至今有5500年的历史。世界所有桑蚕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引进的。种桑养蚕在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生机勃勃,产茧量和产丝量目前占世界的80%左右。尽管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前景仍然十分光明。

 一、世界蚕桑在我国

我国茧丝产量自20世纪70年代超过日本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蚕茧和生丝生产国和出口国,茧丝绸生产量和贸易量在世界上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

我国的蚕桑生产区遍布除天津、西藏、青海、台湾、香港、澳门外的28个省(区、市)的1000多个县(市)。全国1000多万户农民栽桑80多万公顷,年养蚕1600多万张,产鲜茧60多万吨、生丝12万吨,创农业产值200多亿元,丝绸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丝绸商品零售额则更高。

2009年我国蚕茧、生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5.47%和82.75%,排名第2位的印度蚕茧、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7.78%和12.99%,巴西、泰国、越南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均不超过2%。

丝绸是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长期以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丝绸商品出口总体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丝绸商品出口额从1978年的6.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93.83亿美元。受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丝绸商品出口额下降至81.74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2.89%,其中,真丝绸出口总额为28.86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7.49%。2010年我国出口蚕茧42吨,丝19401吨,真丝绸缎27627万米,头巾2877万条,领带9975万条,服装7811.9万件(套),地毯39.8万块,在出口量下跌的前提下,由于价格上升,真丝绸商品出口额为32.5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2.89%。目前我国生丝、真丝绸缎和丝绸制成品出口量分别占世界贸易量90%、70%和40%以上。

我国丝绸商品出口至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结构总体比较稳定,传统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欧洲五国和我国香港地区。但是,近几年,随着世界各国丝绸生产和消费的变化,我国丝绸出口市场结构也有所变化。美国一直是我国最大的丝绸商品出口市场,对美国丝绸出口额约占我国丝绸出口总额的20%,出口美国的丝绸商品主要为丝绸制成品。2010年我国对美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6.58亿美元,占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20.19%。排在美国之后是印度、意大利、日本、香港和巴基斯坦,2010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5.15%、10.20%、7.98%、6.99%和5.18%。

 二、蚕桑产业在我国古老而年轻

(一)蚕桑产业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蚕桑业的发源地。蚕丝利用、野蚕驯化、种桑养蚕,皆起源于我国,传播于我国。种桑养蚕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相传伏羲氏发明乐器,以桑制瑟,以蚕丝为弦。在5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黄帝打败蚩尤,有人来献丝,黄帝命织成绸、制成衣帽,穿戴起来既舒适,又华贵。后来,黄帝轩辕氏的皇后西陵氏——嫘祖就把野蚕移入室内饲养,人们纷纷仿效,养蚕逐步推广开来。从此嫘祖便被尊称为养蚕的先祖。

古时人们对天地、生死、人神等的探索中联想到蚕吃桑叶和羽化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对桑树的崇拜,认为“桑是通天的路,蚕是引路的神”,在桑林中特别容易与上天沟通,以致求子、求雨等重大活动均在桑林进行。

据现代考古发掘证实,在渔猎时代进入家业时代后,蚕已开始家养。19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刻有丝织花纹和蚕形图案的骨盅以及纺织工具;1984年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又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用于裹尸的大量丝织品,其中有平纹织物和浅色罗等。从传说、历史资料、考古文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采集野蚕茧食蛹、茧层拉丝绵御寒、丝线制作渔猎工具等在先,缫丝、养蚕在后,而大量丝织品的出现,证明蚕已进入室内人工饲养阶段。

据推算,养蚕业大约兴起于公元前1388至公元前1135年的商代。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大量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当时把祭祀蚕神与祭祀祖先并列,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女蚕”。这证明3000多年前蚕桑业已非常发达,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近代发掘出来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能分辨出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和菱花纹绢等,说明商代我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

(二)蚕桑产业的发展与传播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去的。据古书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日本的养蚕方法,据传说是在秦始皇时代从我国传去的,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我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我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播经验,以促进养蚕业发展。直到近代,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公元7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纪传到西班牙。11世纪传到意大利。15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缫丝。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利,便效仿法国,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

在美洲,据说公元16世纪中叶墨西哥就已经养蚕,但是,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17世纪的事。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蚕桑业的传播还孕育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从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和欧洲。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词最早来自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 出版的《我国》。史学家把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北方丝路”由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分为中道、南道和北道三条线路。也有人认为起点是洛阳,因为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时是从洛阳出发的。

海上丝路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泉州、刘家港等。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的商贸大道,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蚕桑产业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对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世界的商贸往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蚕桑业是我国发展史上的功勋产业。自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产品一直是我国的传统骨干出口商品。

(三)近代我国蚕桑业

近代我国曾经一度失去世界最大茧丝生产国的地位,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1908年以前,我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蚕丝生产国。1909年被日本超越后成为第二大蚕丝生产和贸易国。日本侵华时期,不仅破坏我国蚕丝产业发展,而且对我国蚕丝资源进行大肆掠夺。尽管如此,抗战时期,我国丝绸商品出口额最高曾经达近亿美元,丝绸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蚕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49年我国蚕茧产量仅3.09万吨,到1970年生产蚕茧12.15万吨,超过日本的11.17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蚕业生产国。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蚕丝产量超过日本后,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和出口国,蚕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前,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茧丝绸产品是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1950-2000年的50年间我国丝绸商品出口创汇额达446亿美元。

(四)我国蚕桑业现状

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我国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蚕桑产业呈现“东桑西移”的格局。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而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国内外茧丝需求的释放,我国蚕桑生产获得持续快速发展,1994年我国蚕茧产量达到67.40万吨,是1985年的2倍。尽管受世界经济低迷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1996年蚕茧产量下跌至40.34万吨。但之后的10多年,蚕桑生产规模逐渐恢复,蚕茧产量呈现波浪式增长。2007年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78.21万吨。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茧丝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2008-2009年蚕茧产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2010-2011年开始恢复并回升,2011年蚕茧产量升至63.74万吨。

受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蚕桑产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特征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东部蚕区蚕桑生产逐渐缩减的的同时,由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等省的中部蚕区,及由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贵州等省(市、区)构成的西部蚕区蚕桑生产快速发展,蚕桑产业呈现“东桑西移”的格局。

1991年东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58.38%,而中、西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36%和34.26%,中西部合计占全国的41.62%。自2003年起,东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下降到50%以下,而中西部蚕区的蚕茧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50%,基本形成了“东桑西移”的格局。到2011年,东部蚕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下降到30.50%,而中西部蚕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上升69.50%,其中西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上升至60.58%。广西自2005年成为全国最大蚕桑生产省后,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的蚕桑生产地位,2011年蚕茧产量达23.10万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36.24%。

从县域角度看,以蚕茧产量为指标,2005年我国十大蚕桑基地县排名中,广西占4席,分别是宜州、横县、象州和忻城,江苏、浙江、广东占6席,分别是江苏海安、东台和如皋、浙江桐乡和海宁、广东英德;但是,2011年全国十大蚕桑基地县中广西上升至8席,分别为宜州、横县、象州、宾阳、忻城、柳城、环江和鹿寨,其余2席为江苏的东台和海安。2010年全国十大蚕桑生产县的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和蚕茧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4.8%、36.5%、36.0%和37.7%。我国蚕桑生产的县域集中度较高。

 三、我国蚕桑产业依然前景广阔

我国21世纪的蚕桑产业将是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产业;是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民生产业;是美化生活提高品质多元辐射的朝阳产业。因此,蚕桑产业的发展依然前景广阔。

(一)蚕丝的优良特征蕴含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蚕丝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无污染无刺激,因而是世界最推崇备至的绝色产品,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优良的染色性、良好的弹性、韧性、保暖性、保湿性等,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服饰冬暖夏凉,穿着舒适、美观、高雅,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其它纤维及其加工品无可替代、无可比拟。我国唐装的领袖风采、印度莎丽的女性魅惑、法国、意大利丝绸的时尚及各种流光溢彩的丝绸产品,曾一次又一次引起丝绸消费热潮。随着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长、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发应用、丝绸与生活和时尚的结合,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丝绸产品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引领国际消费主流,而且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将不断释放。近几年,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畅销,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也预示着丝绸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二)长而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

广义的蚕桑产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外贸出口在内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农、工、商、贸各环节,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蚕桑产业转移、茧丝原料生产基地与丝绸精加工区的空间分离、“三农”问题的存在都意味蚕桑产业仍将可持续发展,并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区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蚕桑业是农业经济中劳动力密集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就业容量大。目前我国蚕业向大约1000万农户提供全日的或非全日的工作。其次,种桑养蚕适宜的地域范围很广。全国有28个省(区、市)有蚕桑生产。种桑养蚕,不争农时,少量用地,农户还可利用边角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中得到更多创造收入的机会。第三,种桑养蚕具有较高的比较收益。对于一些地区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来说,种桑养蚕不仅能够脱贫,而且能够致富。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浙江等省(区、市)的许多贫困县、镇、村及农户就是因为种桑养蚕而脱贫致富的,目前桑蚕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