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纺织产业走向高质量,看吴江这个“老重点”如何探新路?

 吴江地处长三角腹地,民营经济发达,纺织产业是其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是推动吴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经济新旧动能正在转换、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全球纺织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相互交织,各种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业新入口、新模式、新界面不断涌现,原有产业生态处于波动与解构之中。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吴江纺织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又是什么?

 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工业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占世界55%,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37%。近年来,吴江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表现在: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用纺织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已成为国内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中国重要纺织品交易、价格形成和信息发布的“三个中心”。行业的时尚创意经济特质日益突显,全产业链品牌建设体系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持续升级,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大大提升,以打造“国内循环化改造示范区和行业标杆”为核心,建成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立吴江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助推区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智能制造加速在行业中推广应用,高端智能化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纺织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加快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跨界创新蓬然兴起,这是行业发展到新的阶段,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建设纺织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吴江纺织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下,也面临一些发展瓶颈和现实挑战。产能和企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吴江纺织行业发展主要是以常规纤维产能扩张为主,常规化、同质化产品过度发展问题较明显。企业效益两级分化加剧,上市公司及一些重视纤维差别化功能化开发的企业抗风险和盈利能力较强,新增项目投资、兼并重组意愿仍较为强劲;部分能耗大、产品品质差、竞争力弱的产能将被淘汰,特别是早期的切片纺和单线产能较小的熔体直纺产能,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很难改变。

 产业区域比较优势面临挑战。随着周边绍兴、杭州等纺织重镇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吴江纺织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挑战。受本地要素禀赋限制及中西部地区招商的影响,部分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周边城市虹吸本地高端人才,肯钻研耐吃苦的新生代产业技术工人难寻,高层次紧缺型的技能人才难引进、难留住。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剧增。一方面,纺织产业层次偏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节的纺织企业占比偏少,行业技术创新进入瓶颈期;另一方面,由于纺织产业绿色化发展、人工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部分转型较慢的中小微企业利润空间缩小,转型压力逐年递增。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吴江纺织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应在推动“六化”上下功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一批高能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新时代吴江纺织业再造区域竞争优势必须以科技创新、品牌引领来提升产业层级。鼓励恒力、盛虹等龙头企业加大产品和工艺技术研发创新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投入,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着力推进与中科院、中纺院、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国际化纤领域科研机构、企业、人才团队合作,加快研发推广应用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技术,大容量柔性制造技术,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以及高性能纤维重点关键生产技术,尽快弥补吴江化纤产业技术创新短板,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动产品实现差异化,提高中高端化纤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推进纺织尤其是化纤产业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模式由“成本和规模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立足功能性家纺和工业、功能性服装、环保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加大抗静电、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防臭、免染环保等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研发生产,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产品差别化率和附加值,也为吴江纺织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原料保障。鼓励企业钻研纺织尖端科技,注重绿色环保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立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新材料需求,加快推进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可再生生物质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研发及产业化,大幅提升高新技术纤维在吴江纺织产业中的比重,促进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打造区域整体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区域、行业和产品品牌。

 推动制造智能化,实施“机器人+”和“互联网+”行动方案。利用上级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纺织企业实施“机器人+”行动,大规模开展自动化包装设备、自动化输送设备、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智能化装备应用,结合新项目和新工厂的优化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机器换人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化纤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实施“互联网+”行动,开展大数据应用,实现从新产品研发、生产技术、质量管控到产品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和大数据应用,推进纤维生产制造与终端客户无缝信息对接,并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产品。

 推动生产绿色化,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把绿色加工技术与生态产品开发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方面,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在全产业链推广节能降耗先进技术,开发绿色纺织产品。建设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完善和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技术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企业环保治理能力和水平,发挥龙头企业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引领力,借助恒力、盛虹等领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建设区污水集中处理区域,提高全区企业中水回用率。强化对高污染纺织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吸收国内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经验,加快推进配备基础除污排废设施建设,设置企业环保入园门槛,加强纺织产业园区环评配备和管理,推动纺织面料向生态环保领域创新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推动产业链一体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链前伸后拓,积极支持企业到港口和内陆省份建立原材料基地,继续激励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在大连和连云港建立石化基地,支持华佳集团和丝立方两家丝绸企业在广西和云南建立蚕桑基地。依托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内在优、外在美、最安全、最环保”的世界一流石化园区,树立全球石油化工行业新标杆。鼓励盛虹抓住投资扩建24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进一步巩固PTA产能规模优势,增强聚酯化纤全产业链综合竞争实力。同时,推进企业上市和兼并重组计划,鼓励化纤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打造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丰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纤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发展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

 推动合作国际化,前瞻性谋划建设一批国际化纤产能合作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广泛开展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技术合作,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要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产能合作区,积极获取重要原材料资源,努力缓解化纤原料紧缺问题。结合纺织业向东南亚转移新趋势,依托东南亚市场布局化纤及下游产能合作区,抓住新兴客源市场,继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来源:苏报智库)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