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让传统服饰成为“穿在身上的非遗”

 3月23日,在广州图书馆,专业模特演绎了一场“岭南服饰秀”,动态地呈现了岭南不同地域的锦绣。

作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应该如何与时尚结合、塑造品牌、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近日,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非遗圆桌:传承人跨界对话(三)”,邀请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人和企业代表进行跨界交流,努力让传统服饰重焕生机,成为“穿在身上的非遗”。

如何融入当代生活

墩头蓝是东江流域极具影响力的传统布艺,其最大的特点是天然,棉料是村里人自己种植制作的,染料是从山里采摘的蓝草。然而,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传承人曾春雷从事墩头蓝技艺的抢救和整理已有10多年,他发动父母和村里的年轻人,注册了公司,兴致勃勃地发展墩头蓝。大家织了三四个月,却找不到市场。村民们说:“这么土的面料谁要啊!”曾春雷一直想不通: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没人喜欢呢?

“这就是年轻人不愿学的根本原因——它无法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广州半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奇认为。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张春雷表示,人才和市场是非遗传承面临的核心问题。非遗传承人特别是传统工艺人都要靠双手养家糊口,如果东西卖不出去,就成了收藏品,解决不了生活问题。

“非遗不是死的,是活的,一定要融入当代生活中。”广东省文化馆馆长、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惠君说,只有把宝贵、丰富的非遗资源用现代语言、手段、表现形式让当代人接受,才能走向现代生活。

传统如何与时尚结合

瑶族银饰制作技艺是瑶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不过该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大打十斤说,瑶族银饰只是结婚和盛大节日时才用,他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如何把它融入日常服饰中。

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陈俊华认为,在传统服饰技艺和时尚结合中,不仅要会做事,还要会吆喝。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要体现跨界意识。传承人可以专心钻研技艺,营销方面可以和专业公司合作,就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娜娜古力素披是哈密的刺绣大师,但要让她了解市场,找到产品定位,再进行研发设计,难度太大了。于是,来自上海的高级时装礼服设计团队找到了她。该团队用了半年时间,了解维吾尔族刺绣技艺的特色后发现,娜娜古力素披母亲的刺绣采用的是她奶奶传下来的一种花卉绣法,特别适合设计晚礼服。2016年底,用这种绣法设计的晚礼服亮相法国时装周,全场惊艳。从此,素披走上了高端刺绣服饰的路子。

然而,很多设计师专注于服装设计,对非遗又不太了解。2017年,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邀请40名设计师前去采风。采风结束后,设计师们设计了一批带有东莞非遗元素的时装,并在广东时装周上发布。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可以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让设计师团队、专业院校与非遗传承人实现无缝对接。

不能割裂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基因。”从业25年来,屈汀南致力于收藏广绣历史文物,研究广绣针法工艺,并运用于服饰设计中,推出了一系列当代广绣高端定制服饰。很多人认为,香云纱的颜色老气,穿着像老太婆。但屈汀南认为,香云纱经过38道工序,通过控氧、氧化、光合作用,把薯莨汁液渗透进丝绸里,最后呈现出中药的颜色,如果不是这个颜色就不叫香云纱。在屈汀南看来,设计师必须要有匠心,不能凑热闹,不能浮躁。对传统服饰的改革一定要融会贯通、理解到位,而不是拿绣花针装模作样。

佛山市顺德区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45年来,只专注做广绣服饰,尤其是披肩在欧洲十分畅销。董事长郑乃谦说,传统工艺的振兴一方面要专注、坚守,并追求卓越。为了解市场需求,他连续参加了60届广州交易会,连续30年前往欧洲,对市场了然于胸。另一方面,要严把质量关,从设计开始,实行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45年来,该公司先后设计了1200多个刺绣图案、近万张效果图,每一个从题材到颜色使用、构图等都做了大量调研。

王惠君说,传承与发展是个永恒的主题。如果只有发展,没有传承,就把传统文化割裂开了。如果只有传承没有发展,这个路会越走越窄,非遗只会离时代越来越远。

切实提高版权保护意识

“近几年,有同行在仿制我们的款式,并借用我们的品牌向客户推销。遇到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我们请一个文化公司来拍照,但对方不准我们使用照片,怎么办?”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志茹说。她自幼跟随父母学习广绣和龙凤裙褂制作,后成立“小茹裙褂设计室”,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出多种款式的钉金绣裙褂、旗袍及休闲唐装。她说,公司每年都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版权保护意识,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从2014年起对广州市非遗人群做调研、采访,向他们宣传和推广,辅导他们做版权登记业务。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杨丽芳说,非遗的传承、创新、发展都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传统服饰的设计制作会涉及版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问题。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广绣和广彩项目做了版权登记。她希望传承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来源:中国文化报)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