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责任担当。

早期收获硕果累累

得道者多助。“一带一路”倡议,以古丝绸之路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实现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适应了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顺应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期望发展的共同诉求。倡议甫一提出,国际社会应者云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出席,130个国家派出正式代表,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总裁、世界银行行长在内的6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与会,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高度认同。这与“一带一路”3年多来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的丰富成果是分不开的。

在政策沟通方面,在高层推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愿景、总体规划等实现有效对接。截至去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持和参与意愿,目前已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国推动各国互联互通法规和体系对接,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签署了16个双多边运输便利化协定,在73个陆上口岸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在交通项目建设方面,包括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俄高铁、汉班托塔港、瓜达尔港等在内的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立体化的设施联通网络跃然眼前。

在贸易畅通方面,3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数据显示,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去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9478亿美元,服务进出口总额1222亿美元。

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已与22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额达9822亿元人民币,并与8个国家签订了边贸本币结算协定或一般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协定。亚投行已为9个项目提供了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已签约15个项目。

在民心相通方面,为便利人员往来,中国与沿线55个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截至去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在沿线国家共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习汉语。

公共产品源自东方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都在问:中国成为大国、强国后会干什么?中国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倡导和推动的是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可见,“一带一路”是典型的非排他性、非拒绝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反全球化思潮抬头,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从推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确立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给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优化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它旨在改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少数国家说了算的情况,有助于确保多元主体享有更为平等的机制参与权和规则制定权。这是源自东方的国际性公共产品,是世界各国发展所急需、小国没有能力提供、西方主要大国未能提供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和合作。中国愿意将自身的成功经验与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倡议作为21世纪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管总规划,就是要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把各国国内规划与外部建设连接起来,把各国资源能力与国际融资支持连接起来,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上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共享红利。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正在驱散“逆全球化”的阴霾,为增长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去年11月和今年3月,“一带一路”倡议分别写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和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载入联合国文件,彰显中国贡献的公共产品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顺应大势汇聚力量

“一带一路”提出了一个大思路,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确定的五大方向,犹如中国抛出的五条彩带,把五大洲的各国紧紧团结在一起。“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共建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

老挝国家主席本扬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高度契合,拉近了区域内各国的距离,加强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为包括老挝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发展机遇,必将给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认为,“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将为两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到区域及全球价值链生产创造更多机会,提升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指出,“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沿线国家减贫和改善民生福祉,强化欧亚大陆贸易和人员往来。

国际顶级智库看好“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合作前景。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欧洲与全球经济治理实验室等智库的研究均认为,“一带一路”能够为沿线国家带来普惠效应,并将逐步改变国际秩序。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表示,“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化新格局,是创造和引领世界趋势的决定性力量。意大利主流媒体称,“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化的同义词,将开启全球化进程新时代。

总之,“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大势,把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彰显的是中国完善全球治理的智慧和担当。

高端访谈

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哈·洛迪:

“21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倡议”

驻纽约记者朱旌

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哈·洛迪日前在纽约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21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倡议”。

洛迪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持续动力,有力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安理会和联大将“一带一路”倡议纳入其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普遍支持,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一带一路”项目在沿线多个国家落地,将帮助这些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加速实现其发展目标,实现共同繁荣。

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对巴基斯坦经济的推动作用时,洛迪表示,“一带一路”不仅将造福巴基斯坦及其地区经济,也将有助于维护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巴已经签署的50多项合作协议中,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能源等多方面。其中,大型能源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重大早期收获项目,能源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成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将给当地和整个地区带来更多经济活力和更大发展机遇。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受益者,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和该地区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

对于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洛迪表示,这次论坛将向全世界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全球化确实能够给人们带来益处。“全球化意味着互联互通。”洛迪说,“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与全球化的内涵一致,最终将惠及全世界。

针对近期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洛迪认为,出席此次高峰论坛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明确支持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论坛也有助于转变某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是一次“全球化的胜利”。

欧盟智库欧亚中心执行主任弗雷泽·卡梅伦:

“从理论到务实合作的跨越”

驻布鲁塞尔记者陈博

近日,记者采访了欧盟智库欧亚中心执行主任弗雷泽·卡梅伦。在接受采访时卡梅伦表示,欧盟高度重视并支持本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中国共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共赢合作。

卡梅伦认为,“一带一路”峰会举办正当其时。“一带一路”倡议问世3年多来,已经实现了从理论到务实合作的跨越,此次峰会为一些有意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平台与机遇。同时,参与本届峰会的国家不仅能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发展规划,还有机会群策群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本届峰会是全球深入认识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绝佳机会。

在谈到欧盟眼中的本届峰会时,卡梅伦表示,欧盟不仅高度重视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也期望借此次峰会之机加强对华合作。欧盟希望推动“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对接,加强中欧战略合作互信。此外,欧盟与中国在金融合作领域具备广阔空间,本届峰会是双方在金融领域互相学习的好机会。中国目前已经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的成员国,欧盟希望能够借此次机会与亚投行、金砖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更深的联系。

此外,卡梅伦表示,参与“一带一路”峰会的学者能够以本届峰会为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思路,碰撞出新火花。他建议各方可以考虑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亚欧会议对接,从而使欧盟得以更好地与亚洲国家和地区共同合作。

中国近年来对欧投资额显著上升。对于中资企业“走出去”,卡梅伦建议,由于欧盟与中国的商业运营模式有所不同,因此在中资企业进军欧洲前,有必要做足“功课”,借助当地中国使馆、贸促会等机构深入了解中欧商业运营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等具体规则的差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在欧洲顺利开展投资业务。欧洲非常期待能够与中国资本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一方面,中欧企业可以在道路、港口与能源网络建设等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欧洲期待中国在开展海外投资的同时,能够为欧洲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来源:经济日报)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