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南充丝绸:丝纺古树欲绽新枝

 

    世界丝绸在中国,中国丝绸在南充,这是外界对南充丝绸曾经的评价。如何让传统丝绸产业这株“老树”绽放新枝?业内人士认为,必须加大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着力培育南充丝绸品牌,走创新驱动、提质增量的发展路子。

  ▲ 做大产业“蛋糕” 打造丝绸产业“第一车间”

  茧丝绸是南充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2005年4月,南充获得中国丝绸协会授予的“中国绸都”称号,成为全国7大绸都之一,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绸都”。

 六合集团是南充丝绸产业的“龙头”,在与董事长任立荣聊起振兴南充丝绸的话题中,他略带沉思抛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由“愁都”变为名副其实的“绸都”,核心的问题是要发展蚕桑基地。丝绸企业“无米之炊”由来已久,70%的蚕茧原料要靠到云南、广西购进,每车的运费要1万多元。其次就是企业招工难,现在招缫丝、织绸的员工招不进,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挡车的工作。

 而西充县绮香纱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现有自动缫10组,年需干茧1000吨,而本地蚕茧只能满足两个月的生产,90%靠外购蚕茧维持生产。邓东认为,蚕茧量少、质次是制约丝绸产业发展的“瓶颈”。扛起“中国绸都”大旗,必须从丝绸产业“第一车间”抓起。他所说的“第一车间”就是加大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公司采用“十天养蚕法”新型蚕桑生产模式,由四轮变成六轮养蚕,增加了农民收入。整合全县46个茧站资源,减少了第三方收购的利益分成,有效保护了蚕农的利益。

六合集团董事长任立荣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吨生丝的成本要达到43万元,目前,生丝的销售价格42万元,因此,产销仍然呈“倒挂”趋势。现在唯一赚钱的就是家纺和服装,一件真丝休闲上衣可以净赚300多元。只有靠生产高端丝织品,企业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降低丝绸生产成本,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必须加大优质桑园建设力度,推行“工厂化”养蚕和纸板方格蔟,才能提高解舒率、降低缫折。

 “养蚕时间短、见效快,再加上开发桑叶茶、桑葚酒和桑套中药材,效益更可观。”南部先锋蚕业合作社社长罗先锋介绍,目前,全县55个蚕业合作社都推行了省力化蚕台饲育、小蚕共育和纸板方格蔟,为缫制6A级高品质丝提供优质原料。

  市茧丝办主任李伟建议,各地要充分借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两大平台,大力发展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嫁接改造劣质桑树,集中发展密植桑园。通过运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注重养蚕大户的培育,解决全市丝绸企业蚕茧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千方百计做大茧丝绸产业“蛋糕”。

  ▲做响丝绸品牌 构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进入“百年六合”网站,六合牌真丝床上用品、真丝睡衣、休闲服装可谓琳琅满目,这是我市第一家丝纺服装企业在网上开设的直销店。六合集团负责人介绍,许多消费者就是看中“六合”这个知名品牌和百年老企业的信誉度,网上销售份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0%。他们提出目标,争取网上销售收入达到50%,这样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消费者。

  “丝纺服装企业社会效益大于自身效益,企业养活了2000多名员工,平均职工年收入达到2.7万元。”任立荣说。

  事实上,南充的63户丝绸企业直接用工达到了5.2万人,而整个产业链上用工突破了10万人,仅六合集团、南充市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依格尔纺织品公司和绮香纱丝业在全国开设的品牌营销店用工达到了3000多人。李伟认为,丝绸产业是一个用工密集的产业,在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就业、增加财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巩固提升南充的丝绸传统产业,提升南充作为“中国绸都”和“丝绸之乡”的美誉度,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近5年来,全市茧丝绸行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0.5亿元,新增无梭剑杆织机200余台。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相继研发了“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丝绸面料”、高档丝毛混纺提花绸、高档纺绒真丝绸、高档重磅真丝绸等高端丝织品,通过大力发展织绸、服装、床上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了产品档次,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及出口创汇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依格尔、六合、顺成、卓尚、绮香纱、市茧丝绸公司等企业通过持续抓设备更新和新产品研发,起到了较好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目前,我市茧丝绸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获得高档丝绸标志产品认证2个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9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第十届名牌产品名单中,南充茧丝绸行业有7个产品被授予“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

  今年,“六合丝绸”家居馆在江苏南通国际家纺城开馆,至此,六合品牌店在全国开设了21家。到今年底,他们还将“百年六合”品牌店在省级中心城市开设3家。目前,我市已有20多家丝绸企业在云南、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20多个省(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开设了150多个南充丝绸专卖店,部分丝绸企业已在美国、欧洲、东南亚、印度等地设立了营销办事处。由此看来,南充丝绸已成为展示南充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 留住“情结产业” 传承古老的丝绸文化

  老丝绸人苏明利把丝绸产业比喻为“情结产业”。在他看来,丝绸产业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让外地人游南充,首选的就是丝绸旅游商品。

  近年来,南充市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发了蜀绣、蜀绘、蜀锦系列真丝工艺品,一张“富贵牡丹图”丝绸方巾市场价格可以卖到500元至1000元不等。苏明利坦言,丝绸制品要的就是“文化味”。

  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分别在深圳“中丝园”和南充光彩大市场建立了“中国绸都南充丝绸精品馆”,打造了“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主题公园和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景点,这些设施的建立不仅为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宣传弘扬了南充丝绸文化,而且树立了让外界对南充丝绸加深认识、了解的良好窗口形象。

  雕花窗棂,朱门翘檐……六合集团百年老建筑“六合院”见证了六合丝绸百年的发展历史。任立荣告诉记者,六合集团的鼻祖是六合丝厂,由留日归来的盛克勤创办于1912年。起初公司定址顺庆区学院街,后因城市发展需要才迁至都京。到上世纪20年代,兴建六合院。由于盛克勤在日本留过学,他专门向建筑设计师提出要求,要将明治维新时期典型的日式建筑风格与晚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相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六合院。

  保护“六合院”,留住南充丝绸文化的“根”。记者参观了六合丝绸文化产业园的规划效果图:将规划在六合院建设丝绸博物馆,记录下南充丝绸的发展历程,让人们又更深入了解南充的灿烂丝绸文化。

  ▲集中集群发展 丝纺产业年销售收入向400亿元冲刺

丝绸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市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李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努力打造中国西部优质蚕茧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茧丝绸交易集散中心,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南部、阆中、西充、仪陇、嘉陵5个优质蚕茧基地,实现丝纺服装销售收入400亿元、丝纺服装出口达到3亿美元的目标。

目前,整个行业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老化”严重,断代风险加大,行业发展后继乏人。因此,要更加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企业要创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采取抱团发展、开拓市场,促进产业良性互动。

 市蚕业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建议,做大做强丝绸产业,原料是基础,基础抓得不好,产业就难以做大。要充分借鉴云南、广西、西昌宁南、宜宾高县等地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设立蚕桑发展基金,运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专重大户+农户”“蚕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栽桑养蚕新技术,提高桑园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蚕桑良种化、蚕茧优质化、丝绸生产专业化。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