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新闻视觉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深度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觉 > 深度观察
2012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策略探讨分析

 

1、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与生产效益

根据我国蚕桑生产波动的规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蚕茧需求量基本稳定在60万—70万t之间。为此,稳定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提升生产效益,应是我国蚕桑生产的主要任务。这不仅可以将蚕桑生产的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加,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而且能够通过提高生丝品位及丝绸消费品质量来提升整个茧丝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国家的补贴支持政策要由鼓励地区和生产者扩大桑园面积与增加劳动力投入,转向增加资本投入和提升技术水平,努力在提高单产、品质、效益上下功夫,力争在桑园面积与发种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使蚕农的养蚕收入继续增加,使茧丝绸产业的产值不断提高。

 

2、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近年来干旱和洪涝灾害等极端气候对蚕业生产的影响日趋严重。各蚕桑主产区对规模桑园水利排灌和机耕路投入严重欠账,加之小蚕共育设施严重不足,蚕种场养蚕和蚕种繁育设施的老化,严重影响到蚕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蚕种的安全生产。为此,建议各级地方政府重点将规模桑园的水利排灌、小蚕共育设施建设和蚕种场的设施更新改造纳入财政资助对象。

 

3、加强宏观调控稳定茧丝价格

为稳定蚕茧产量,避免蚕茧价格的大幅波动,政府应通过建立更加及时有效的蚕茧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完善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引导蚕茧生产者与需求者对蚕茧价格进行科学预期。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侧重于加强国家生丝储备制度的完善与运用,通过适当时机适量的生丝抛吸以稳定生丝价格,从而维持蚕茧价格和产量的稳定。

 

4、加强东西部分工与合作整合发展

蚕桑产业正视蚕桑生产区域“东桑西移”的现状,加强东西部蚕桑主产省(市、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跨区域产业链整合的角度来实现我国蚕桑及茧丝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及生丝加工基地,其主要的任务在于提升茧丝质量和生产效益;东部地区应保持我国优质茧生产基地、丝绸产品加工重心的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提升丝绸加工的产业集聚水平,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革新、品牌创新,来提升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中国丝绸产业由向世界提供中间品和低档丝绸制成品,向提供高档终端丝绸产品的战略转型。

 

5、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科技进步

不仅对蚕茧产量增加和茧丝质量提升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有助于推进蚕业规模经营。科技进步还可以加快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拓展市场多元需求,从而扩大蚕桑生产规模。但在我国现阶段,激烈的竞争以及相对较小的经营规模,使得蚕茧生产者不可能进行研发。为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资金投入;引导构建产学研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共同开发蚕农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6、提高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针对我国蚕桑产业分布广,蚕业生产规模小而散的特点,借鉴日本蚕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遵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成立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各类蚕业协会和丝绸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服务、行业协调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规范市场,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行业协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蚕农在国内市场交易和企业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还能增强蚕业生产者和丝绸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7、改革蚕桑产业体制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

基于蚕桑生产及后续丝绸加工业的一体化性质,应把丝、绸及其制成品都看成蚕茧的深加工产品,以此为准则来改革蚕桑产业体制,实现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及内外贸易等各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统一管理,彻底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宏观管理混乱、统计数字乱而不准的局面。同时,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全面有序地放开蚕种和蚕茧购销渠道,由市场交易双方按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拟定价格,建立蚕种、蚕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