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科技信息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科技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动态
弹力真丝——释放丝绸活力

 丝绸端庄典雅,轻柔飘逸,贴近皮肤滑爽舒适,虽轻薄却能保暖。丝绸历来都是文人墨客诗词绘画的常用题材。从《诗经》开始,就有许许多多以丝绸为内容的诗词歌赋。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到:“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诗中便描绘了“杭绫”的精美及其织工的精湛。杭州是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节点,丝绸发展历史悠久,丝绸品种非常丰富。

1.jpg

传统丝绸面料高贵却也娇贵,如存在易皱、易老化和易纰裂等一些缺陷。近年来,为提高丝绸面料的实用性,提高丝绸产品的附加值,许多改良的丝绸品种不断诞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弹力真丝面料”的突破与创新。

古人利用两根左捻真丝纬线和两根右捻真丝纬线依次交替织入面料,形成具有一定皱效应的面料,该类面料称之为“真丝双绉”,它的悬垂性和抗皱性就比常规真丝面料好很多。

2.jpg

在多元纤维化和纺纱织造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弹性纤维和包缠复合等科技让弹性真丝面料披上了科技的外衣,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

为进一步了解弹力真丝面料,记者来到国内生产弹力真丝面料的龙头企业金富春集团公司进行了走访和了解。1994年,金富春开始与原全球纺织业巨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诞生了一种氨纶和真丝结合的新产品,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丝弹力面料,很好地解决了真丝面料易皱、易纰裂等缺陷,已成为众多国际高级成衣的用料,金富春的弹力真丝也颠覆了一个传统行业的定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弹力真丝面料的特点及功能。

金富春的弹力真丝面料是一种非一般意义的交织面料,它的主要成分大多为90%~95%桑蚕丝和5%~10%的氨纶,它采用了独特的纱线包缠复合技术对两种及以上不同特性的纤维进行取长补短。

3.jpg

真丝由丝胶和丝素组成,丝胶在外,丝素在内,两者紧密相连。丝胶光泽柔和,丝素结构紧密,二者共同赋予了真丝珍珠一般的光泽。触及手感柔软、温润。独特的结构使得真丝织物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抑菌和透气等性能,对皮肤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但同时,成分主要为蛋白质的真丝面料也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如真丝面料易起皱,易发脆,易纰裂,易老化、漂洗要求高等。

4.jpg

氨纶纤维是“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的简称,这是一种具有很大弹性的纤维,一般情况下,可拉伸至其原厂的4~7倍,张力消失后仍能迅速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是其他纤维所望尘莫及的。氨纶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始工业化生产,杜邦氨纶的品牌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莱卡”。氨纶吸湿性较差,但其在弹性、强力、耐光性、染色牢度,耐磨性、耐酸碱性和耐化学降解性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特性,而这些恰恰是真丝的薄弱点。

因此,金富春将真丝与氨纶纤维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或多种纤维的优势互补,使丝绸不再“娇嫩”,且充满着弹性与活力,织成的面料既具有真丝的天然质感,又能弥补真丝在服用性能方面的不足。

那么真丝是如何与氨纶进行结合的呢?根据金富春周文峰董事长的介绍,这种面料的生产主要是利用了纱线的包缠复合技术。通俗来说,也就是将真丝缠绕到氨纶丝上,依靠氨纶丝的弹性,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皱性,依靠外包真丝纤维优异的光泽、吸湿保湿性和抑菌性,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质感和保健功能。

5.jpg

真丝/氨纶包缠丝以蚕丝作外皮丝,氨纶为芯丝,使蚕丝对氨纶丝进行螺旋包缠,即生成真丝/氨纶包缠丝。该复合丝的结构特点为蚕丝在外表面,氨纶丝以低张力状态处于螺旋形的蚕丝中间,蚕丝呈均匀致密的小圈包缠在氨纶丝的表面。由于氨纶的弹性模量小,蚕丝刚度大而强力低,将用作皮丝的蚕丝成筒后,插装在高速旋转的空心锭子上,使之稳定地完成对氨纶芯丝均匀而细密的包缠,外包丝的螺旋状态又保证了高弹性芯丝弹性作用的发挥。以真丝作经线,真丝/氨纶包缠丝作纬线,通过织造形成“弹力真丝面料”。

真丝/氨纶包缠丝是真丝包缠丝中的珍品,是包缠复合技术高层次开发的产物。由于蚕丝处于外层,氨纶丝处于纱线内层,既可完美地保持全真丝织物的光泽、外观与皮肤触感,又赋予织物以优良的弹性和抗皱性,其织物还能避免因摩擦引起的起球和因静电引起的对尘埃的吸附,这是以其他普通面料所难以企及的。

6.jpg

关于未来金富春的发展,周文峰董事长表示:“虽然化纤行业发展迅速,纺织纤维品种日趋多样化,仿真丝系列产品也不断问世,真丝绸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在全球逐渐兴起的“回归自然”的消费浪潮中,我们相信,人们对弹力真丝面料这一有历史、有文化、又有科技感的天然产品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我们专注于研发新型真丝/功能性真丝复合面料,每年都会有100多个新产品被开发出来,我们要在这个小领域里做精做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丝绸产业也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研制开发真丝新产品,不仅能顺应和满足国内和国际消费市场对天然真丝纤维的崇尚,而且还能为真丝绸更新换代、高档化加工提供一条广阔的道路。

记者:徐航、蒋淑颖
责任编辑:李启正
全国丝绸信息中心/《丝绸》杂志社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