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资讯新闻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南充产销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新闻 > 南充产销会议
今日,“丝绸源点”奠基仪式在高坪区都京街道六合集团厂区举行
 
 
     复兴源点再续辉煌
 
    5月11日,由中国丝绸协会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丝绸源点”奠基仪式,在位于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六合集团厂区内举行。自此,经过数年的寻踪、论证,“丝绸源点”碑牌最终落子嘉陵江边美丽的中国丝绸之都——南充,矗立在南充丝绸文化产业园内的都京丝绸特色小镇。
 
 授牌1.jpg

    让时光的镜头从今天回溯至远古,追溯“丝绸源点”论证的不平凡历程。
 
  3000多年历史丝绸文化源远流长
 
  1000多年前,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五彩丝绸络绎于途,为古代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丝绸之路也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在周初,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所产蚕丝织物便已成为周王朝的贡品。在嘉陵江南充高坪段,还曾发现了巨型桑树乌木,更是南充数千年栽桑养蚕史的有力佐证。据此,拥有璀璨丝绸文化的南充被确定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源点。南方丝绸之路以南充为起点,以成都为中转站,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
 
  自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设南充为安汉县起,作为历代都、州、郡、府、道之治所,南充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绸名邦”的美称。唐宋时期,南充丝绸最为鼎盛,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有“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称。发展至近现代,南充更是成为西部蚕茧丝绸产业的中心。民国初期,张澜、盛克勤等人从日本留学归来,在南充兴教育、建桑园、办蚕社、开工厂。张澜还创办了全国唯一的蚕丝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四川省蚕丝学校。
 
  南充丝绸文化包括蚕丝地名、蚕丝习俗、蚕丝文物、蚕丝文献等内容。南充制丝织绸技术在古代就有较高水平。西汉时期,南充丝绸已成为朝廷贡品。唐代,日本皇室更是将南充丝绸视作国宝。1915年,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醒狮”牌扬返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头奖。这次获奖,使早已闻名遐迩的南充丝绸再次饮誉中外。用这种扬返丝织成的华贵衣料和舞袜,曾轰动巴黎,畅销欧美。10年后,六合丝厂的“金鹿鹤”牌生丝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又一次将南充丝绸推向了世界丝绸业的巅峰。2005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称号,2009年授予都京“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
 
  2015年11月3日,高坪区召开“嘉陵江(南充)·丝绸之源研讨会”,邀请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章玉钧,省民俗学会会长、川师大教授、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等26名省、市专家学者齐聚高坪,以大量史料和新近发现,佐证支撑南充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和丝绸发源地的观点。
 
   投资50亿元打造丝绸文化产业园
 
  2015年,南充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制定了振兴南充丝绸产业的发展规划。高坪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应时而动,迅速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建设指挥部,拟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的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全力打造集产业、文化、城镇、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园区。据了解,园区拟建丝绸源点博物馆、丝绸特色小镇、万亩蚕桑生态园、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整个园区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内,还有南充八景中的“朱凤朝霞”及“连洲古谶”,以及1000多年历史的朱凤寺、袁天罡夜观星象的观测山、宋代黑塔遗址、百年“桑王”、百年六合院等,可谓人文胜境荟萃。
  
    被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后,都京围绕“做大产业、做优品牌、做强文化”的总体战略,融合文化、产业、旅游、生态、小镇五大元素,打造高端化、品牌化、创新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以六合集团、嘉美印染为龙头的丝纺企业18户,产业工人、社区居民达到3万余人,具有缫丝、织绸、炼染、设计、成衣、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
 
   位于园区内的丝绸特色小镇更是结合古丝之路沿线的建筑风格,以丝路特色美食、丝路文化主题酒店、丝绸饰品、旅游纪念品等商业形态为主,打造多重形态的商业街区。还将以现有丝绸文化为基础,丰富文化内涵,并围绕“丝绸源点”、“蚕桑文化”、“百年六合”、“桑树乌木”等文化遗产,挖掘赞美丝绸的民谣、歌曲、谚语、典故、习俗等,举办“蚕花庙会”、“丝绸放歌”以及丝绸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让小镇处处凸显丝绸文化元素。该区还将以丝绸旅游为重心,建设六合丝绸产业文化博览园,与丝绸特色小镇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以现有的果园、桑园为依托,打造多品种桑园基地,规划建设栽桑养蚕、果桑采摘、生态养殖、养生休闲的观光体验园,同时建设朱凤山、东湖公同、江岸风光,充分利用好旅游、养生、休闲资源。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丝绸正承载着民族品牌、经济与文化走向世界。南充正以其厚重的历史沉淀、优良的产业基础,迎时顺势,厚积薄发。
 
  崛起的都京将建水上“新丝路”起点
 
  “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内的丝纺企业在原料、技术、设备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都京街道办党委书记严辉告诉记者,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目前已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并拥有全国最大的缫丝基地,南充丝绸企业八成以上的生丝来自都京。
 
奠基仪式1.jpg
 
 
   “丝绸源点”奠基仪式在都京举行,将为都京丝纺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严辉表示,借此东风,都京街道办将深挖丝绸文化内涵,把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丝纺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据介绍,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已于2012年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全面建成后,可解决就业2万余人,年产值达500亿元。
 
   距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不远处,是南充港都京作业区。“都京作业区按照‘港园城’一体发展的思路,将打造成集港口、产业园区、人居休闲为一体的港口新区。”严辉介绍,作业区的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后,都京的丝纺服装产品可以通过货轮从水路运往重庆、上海等地。与陆路相比,运输成本可降低6成以上。未来,都京还将建成水上“新丝路”的起点。
 
 
 
 

相关链接
中国丝纺工业活化石
 
    “中国丝绸第一镇——都京,是一个见证丝绸产业发展的大镇。位于都京的原丝二厂(现六合集团)也曾被称为‘亚洲最大万人工厂’,已有100多年历史,产品远销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经历了辉煌、衰败、重组、蝶变后,如今已成为丝绸行业的领头军,进入全国丝绸企业十强行列。”近日,六合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该集团的前世今生。
 
南充六合1.jpg
 
   六合集团前身系民主革命家张澜与留日归国实业家盛克勤创办的“果山蚕业社”。六合集团的历史,也是南充近代丝绸工业发展史的缩影。
  
   目前,六合集团占地300亩,厂房面积10万平方米,共有自动缫丝设备11组,年产生丝300吨,产值逾2000万元;共有450台有梭织机、剑杆织机81台、工业平缝机1000余台,年产服装250万(件)套,年产绸缎800万米,产值约4亿元。
公司产品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各种荣誉100多个,远销欧美、日韩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小火车开进百年老厂
 
  “这辆小火车目前是西南地区开起的首家工业旅游小火车。”5月10日,记者从六合锅炉码头出发,乘坐小火车前往“丝绸源点”奠基仪式举办地——六合集团。导游介绍说,六合锅炉码头始建于1912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这个码头最初的功能是运进蚕茧、煤炭等原材料,运出生丝、绸缎等产品。当时的陆路交通不便,主要采取水运,因此这里就成为都京主要的交通要道。从这里出发,经水路上可至广元,下可达重庆、上海。
 
  此次恢复重建的小火车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方便货物、原料、煤渣运输。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货物、原料、煤渣的运输全靠人力搬运。轨道建成后,便利用手推车顺着轨道前行,非常省力,这可算是六合集团的一项民生工程。
 
 出土乌木见证栽桑史
 
  2015年10月22日,高坪区都京街道附近的嘉陵江边,出土了两根树状乌木。其中一根长15米,最大直径1.5米,重约10吨,树根、树干及分枝完好;另一根长10米,最大直径0.8米,重约5吨。当地文物专家现场考察后表示,嘉陵江河道内多次发现乌木,但像这两根呈树状的乌木十分罕见,从形成时间上推断,应该始于5000年前。当地蚕桑专家则认定,这两株树状乌木树体系桑树。两根乌木的出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南充数千年的栽桑养蚕史。
 
世界丝绸源点1.jpg

(图片由四川省丝绸协会提供)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