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资讯新闻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新闻 > 新闻中心
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千岛湖召开

主题: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时间:2017年11月29日

  地点:千岛湖文渊狮城

  上午9:00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主持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聚集社会各级力量来推进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为此,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大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首先介绍的是来自国家部委及所属的领导,他们是:

  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卫红女士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

  文化部非遗司前副司长屈盛瑞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

  文化部非遗司处长张晓莉

  文化部非遗司副处长张呈鸿

  下面介绍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地方协会的领导,他们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王久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杨东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段红

  中纺联非遗办主任张家洲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冯德虎

  中国纺织出版社社长郑伟良

  中国纺织报社长马立群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周一奇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助理朱少芳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总设计师王易

  纺织服装周刊副总编辑赵媛媛

  重庆市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马明媛

  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

  陕西经济联合会副会长潘志煜

  下面介绍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国家级传承人代表,他们是:

  国家级突出贡献丝绸专家、人类非遗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研究员钱小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李当歧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

  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吴元新

  还有来自浙江省市县领导:

  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胡雁

  杭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朋

  淳安县政协主席刘小松

  淳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章传强

  中共淳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国富

  中共淳安县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文明办主任张志鹏

  淳安县千岛湖风景旅游委员会主任张飞燕

  淳安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方明华

  中共姜家镇党委书记方必盛

  姜家镇人民政府镇长王何勇

  还有来自新天地集团代表:

  杭州新天地集团总裁徐天明

  杭州新天地文旅集团总裁林瑾

  除此之外,应邀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很多纺织非遗传承人、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品牌设计师、地方协会、高等院校、企业家协会人员,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进入第一个环节致辞部分,首先有请淳安县政协主席刘小松为大家致辞。

 

淳安县政协主席刘小松

 

  刘小松: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淳安县委县政府、姜家镇党委政府对国家文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落户文渊狮城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今天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文渊狮城于2016年6月份正式开业,它呈现了水下古城的风貌和千年狮城的辉煌,并获得了国内首个浙江省内唯一的非遗生活体验基地,以及丝联网综合研究中心等称号。今天“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落户文渊狮城,既是国家文化部、省市相关部门对文渊狮城文化内涵实质的认可和提升,更是国家和省市各级领导对淳安千岛湖的厚爱和青睐。

  淳安历史文化遗产璀璨夺目,放眼淳安大地,丰富多彩的千岛湖风姿卓越,闻名遐尔,凭着淳安人民长期的奉献和不懈的努力,凭着执着的追求换来的绝佳山水和一流生态。淳安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和国家生态县等诸多桂冠和荣誉,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超一千多万,旅游经济总收入超百亿。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我们相信有十九大精神的光辉指引,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扶持,有全县人民的不懈奋斗,淳安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淳安的人民一定会更加幸福。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热情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千岛湖,来到惬意的千岛湖,来到古朴典雅的文渊狮城,让我们一同感悟千岛湖的诗意山水之美,一同体验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之旅。

  最后,预祝“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主席的致辞。下面有请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为我们致辞。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

 

  陈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传承人、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我谨代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对纺织非遗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纺织行业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活化、传承和发展,肩负起行业中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专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从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近年来,中纺联以保护传承纺织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以振兴传统工艺为目标,服务于纺织行业的做大做强,与行业众多会员一道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很好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包括我们十三个月前,也就是2016年10月,王天凯会长亲自主持召开了纺织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座谈会。中纺联牵头建立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中纺联两次牵头赴西藏山南调研,帮助山南振兴纺织传统工艺,还包括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纺织文化的交流。今天的大会是中纺联保护纺织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这是行业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事件,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纺织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体系庞大,千态万状,在历史上,是我们国家纺织行业的荣耀,我们国家悠悠千年的丝绸之路,都是纺织行业作为主角。纺织行业也是我们国家对外开展交流、贸易和文化传播的大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大项1732项,一共直接相关的涉及纺织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82项,分布在传统工艺、传统美术、民俗等领域。相关项目就有几百项,比如说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音乐,我们可以想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我们的纺织,离开了我们的服饰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印象。即使今天,这些文化遗产仍然是我们国家亮丽的文化名片。中国传统桑蚕丝制技艺,包括杭罗、丝锦、宋锦,还有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还有海南黎族纺织技艺,属于纺织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在2009年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名册。我国总共有39项列入联合国的有关名录名册,除上述三项外,我们涉及纺织行业的还有京剧、昆曲、藏戏、粤剧等等。我们想,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我们的传统服饰,这些遗产恐怕也列不进去,也没有办法自己独立承办。

  我们今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起来研究推进纺织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个时代话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振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的纺织行业脱胎于历经千年的传统纺织业,传承着传统纺织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精神血脉。我们当代纺织业的发展振兴需要不断从传统纺织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增强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当代纺织行业的发展振兴。

  我们的传统纺织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当代纺织的丰厚滋养,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才能在风吹雨打中枝繁叶茂,我们当代纺织行业发展中需要不忘初心,时时回望几千年来我们走过的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获得新的灵感。

  我们有文化品德的纺织品牌其实就是文化品牌,我想在座很多老总会有如此的感觉。我们顶尖的纺织企业其实就是纺织领域的文化企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主要是看这个企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德。所以我们纺织企业用文化来塑造企业的性格,形成企业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我们纺织类的企业担当和精神,首先就是要传承发展好我们国家纺织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传统纺织行业里面所形成的精益求精、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不断再创造的精神气质。

  我们也越来越看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但许多产品和行业越是坚持传统的技艺、流程和规范,就越是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保护,不应该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而应该越来越成为行业不断走向振兴的基础和加油站。纺织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技艺、匠心,更是文化、是精神,这种传统工序为我们各民族、各地区提供了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情感持续。我们一看到丝绸,一触摸到丝绸,我们就很自然的联想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身份,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旗袍,就会联想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以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行业振兴中更好地传承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所以我们认为,行业的振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行业的振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创设的纺织非遗大会,对于纺织行业是一种引领,是一种文化的引领,引领我们纺织行业在文化传承中做大做强,不断走向振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一个创举和崭新的探索,探索在行业发展中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既有远见卓识又有文化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愿意大力支持并与中纺联非遗办一道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我们也愿意看到更多的行业和有识之士加入到科学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传承发展好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来活态传承而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就简要报告这些想法。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司长。下面进入今天的主题报告环节,有请联合会书记高勇给我们做“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主题发言。

  10:00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

 

  高勇: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感谢文化部等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领导,研究与教育部门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家、设计师、新闻出版和媒体等各界人士对纺织非遗事业和对本次大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对杭州市淳安县人民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团给予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遗产如同繁星璀璨夺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技、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地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弘扬纺织传统文化,振兴纺织传统技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纺织行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也是纺织行业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新期盼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

  中国纺织工业在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制造水平的同时,需要同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影响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一,中国纺织非遗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产生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承至今的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现代纺织工业文明繁荣与发展的精神内涵和重要支撑。中国纺织非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纺织非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纺织行业沉淀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很多生动感人的纺织历史故事流传至今,脍炙人口。据考古研究推测,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了制造,古代传统纺织大量使用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特别是蚕丝纤维的使用。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记忆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截止到目前我国分四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纺织类非遗达百余项,主要包括纺、染、织、绣、艺等传统工艺和各类服装服饰。

  新时期在传承本土文化,构筑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纺织非遗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品种丰富,特色鲜明。纺织非遗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我国已经公布的非遗项目中仅绣技就很多种。

  第二,促进就业,精品扶贫。纺织传统工艺为加快城市化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手工制作彰显个性。纺织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手工制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和产品品质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为提高生活品质、满足个性化、高品质消费为目标。

  第四,切合百姓,融合生活。纺织非遗与大众生活具有天然的融合性。纺织传统工艺主要通过服装服饰来呈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密切相关,纺织非遗能够很好的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具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的天然优势。

  第五,绿色环保,延展性强。纺织传统工艺大多使用天然原材料植物染色,制作过程绿色环保。同时纺织非遗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延伸性,在保护纺织非遗完好性、本真性基础上适合开发满足市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丰富产品和相关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类产品。

  第六,国粹精品,增进外交。纺织非遗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传统工艺的精湛匠心,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国粹的独特价值和与优秀魅力,适合作为国礼用于国际间文化交流或以具体产品为载体加强国际间商贸往来与合作。

  二、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 

  第一,从国家层面。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同写入党章,让全社会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第二,行业层面。纺织强国建设需要文化自信,作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纺织服装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进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作为制造业纺织工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不充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生产结合不充分,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体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充分,纺织品服装个性化、定制化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新需求不充分。新时代,纺织工业要在美化人们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三,从国际层面。“一带一路”促进文化外交,我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国外交不可缺失文化外交,“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在经济、商贸等方面的合作,也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关系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将有利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全面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明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和中国丝绸、刺绣等纺织非遗密切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繁荣。

  三、全面构建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 

  第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纺织非遗是动能的实践,需要国态传承,需要各方面的驱动和互动,并在传承实践中不断形成与现实环境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势。新时代纺织非遗保护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纺织非遗需要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中寻求既符合市场和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又保持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本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新的生态平衡。并通过新生态系统各要素、各力量的相互协调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构建要素与影响因素。

    1、传承人与传承人群。发挥传承人及传统人群在纺织非遗认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体现,传承人及传承人群的学习与传承创新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纺织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传承与实践能力体现在对本地区、本民族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的认知深度,对纺织非遗项目支持和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再创造可必需、可必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在相关纺织非遗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加强传承人及传承人群能力建设,对于保持纺织非遗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纺织非遗源于纺织行业,根植于纺织行业,传承与发展更离不开这个行业。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流传至今,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文化与技艺在纺织服装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创新,纺织服装行业的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是纺织品牌技艺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纺织传统技艺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新市场,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践行着和推动者。

  3、政府、行业组织与社会力量。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市场经济环境的考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同样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共同作用,需要政府、行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由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4、现代传媒、影视及互联网科技。意识形态决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因此,在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须建立既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高度重视传播方式创新,提高现代传媒、影视、网络等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互联网科技运用,创作一批传播中国纺织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体现大国工匠精神的优秀新闻、影视和艺术作品。

  5、研究与教育。学术研究与系统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纺织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要把纺织非遗作为系统性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纳入教育体系,提倡扎实而深入的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提倡求真务实逻辑严谨的作风,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6、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中外文化关系史乃至人类发展视野来看,文化传统的丰富与发展与不同地域民族人员和生产技术流动密切相关,与不同文化、习俗、消费与互动交流密切相关。在国际格局变迁剧烈,文化交流深入,贸易活动频繁的新时代,纺织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变化发展需要有更宏大的历史观和国际化视野,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姿态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要坚定不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基因与现代文化生活相适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

  第二、正确处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问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因此,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有效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挑战,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科学辨析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更好的融入现代工业文明,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元素和根脉。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提升传统文化技艺与传统手段,推动文化内容与新科技成果创造新业态。

  第三、正确处理传承与市场的关系。将纺织与服装服饰、家纺家居相融合,是提升传统产业文化含量与文化软实力。目前我们存在设计能力不足、文化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激发创意的同时推动非遗传承与市场的融合发展,在推动纺织非遗相关产业横向融合,大力发展设计和市场营销,打造品牌,提升质量,提高附加值的同时加强纺织非遗在产业链上的纵深,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四、正确处理传统与时尚的关系。深入推进纺织非遗与品牌企业、时尚设计相结合,一方面纺织传统工艺通过服装品牌的现代设计、时尚语言,使传统技艺更易于被现代社会、现代消费者所接受,能够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和都市生活,融入时尚潮流,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历史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和产品,并使用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产品,从而提高手工艺者的劳动收入,使他们生活水平提高,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纺织传统文化和技艺行业。另一方面,能够赋予企业品牌、设计师更多灵感和内涵,增强品牌气质与文化自信。目前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与设计师大量将纺织传统用于产品设计开发和制作,充分发掘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逐步出现一批优秀品牌,将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的优秀产品成为风靡国际国内时尚品牌的风尚与潮流。

  五、正确处理传承与金融的关系。当今世界各种竞争与日俱增,如何走好非遗传承与发展之路,市场开拓与金融思维,历史传承纺织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积攒的无形财富。纺织非遗品种丰富,各具特色,但同样面临保护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拓展资金渠道,开拓纺织非遗投融资市场,推进纺织非遗金融领域资本市场的资金对接、业务对接、人才对接,相互扶持,共同促进,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共同发展。

  五、新时代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方向与路径。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纺织非遗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理念、对接新需求、培育新业态,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一是坚持创新理念。不善于继承、创新就缺乏根基,不善于创新、传承就缺乏活力,强调创新并不排斥纺织的传承与延续,而是强调在传承基础上树立更高标准,使传统工艺得到提升。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而创新能够有效保护和丰富传统文化与工艺的多样性,传统工艺创造、生产、传播、消费等文化多样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新时代的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凝结着现代人的认知智慧和实践能力,绝不是对前人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此,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实现超越。

  二是对接市场需求,在尊重并保持纺织服装本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环境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吸纳更多有实力、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引导、以文化为依托、以产品为载体的纺织非遗新思路、新模式。将纺织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延伸保护链,不断发现并对接新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层次的纺织服装产品及文创、文旅产品,增强纺织非遗自我生存与发展生命力。

  三是挖掘艺术特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与艺术品位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纺织传统工艺也正在从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转变为以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传统手工技艺富有产品的个性化、小众化、稀缺性、唯一性,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的本质区别决定了纺织传统工艺更加适合于体现艺术品质、个性化、品牌化的定制和高级定制。

  四是加强科技融合。在智能制造以手工为主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方式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形成良性互补。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来看,传统工艺的供应链应具备独特的弹性,有利于实现柔性化生产。在此国家中机械化生产和手工工艺的特质应该得到互补,将机械化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环节,将机械化生产的科学性、精确性与手工制作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它们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互补还有利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牌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精细化向高品质转变。

  五是走进现代生活。让非遗走进生活,与人们生活大众消费、时尚消费密切相关,因此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走进大众融入现代生活的天然优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纺织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手工技艺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六是增进国际交流。从开放发展的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载体和象征的纺织传播手工艺品不仅有着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高文化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纺织服装手工艺品生产曾经为我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在进一步形成开放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的中国纺织工业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方位、历史阶段、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导工作。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重新审视、思考、调整、完善发展战略和思路举措,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中国纺织产品自身独特的时尚品位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国家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软实力,切实解决好纺织行业的问题,让纺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汇集全体人民,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纺织非遗是纺织行业留给后人最宝贵的传家宝,是最能给我们底气,让我们自豪和自信的精神财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纺织传统技艺,纺织行业、纺织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让我们携起手来,集全行业智慧,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构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为建设纺织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进入主题演讲环节,总共有6位专家和讲话,首先有请国家级突出贡献丝绸专家、人类非遗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研究员钱小萍为我们做演讲。

 

    10:00

 

国家级突出贡献丝绸专家、人类非遗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研究员钱小萍

 

  钱小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我首先要说明我讲的题目,是临时主办方让我讲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贡献,但这个题目太大了,我讲不清楚。但是我可以非常简单的概括六个字,就是蚕桑丝给人类带美丽,第二个是给人类带来舒适,穿着丝绸是非常舒适的。还给人类带来健康。还有是给人类和平,因为穿上丝绸一定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事情,再有是带来繁荣,我们经济的繁荣,包括今天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所以蚕桑丝给我们带来十个字,就是满意、舒适、健康、和平、繁荣。

  下面我讲我的本行宋锦,我毕业之后就走向了丝绸研究所工作,又走向了丝织试样厂,后来我就创办中国第二所丝绸博物馆。所以我早期做的是现代丝绸产品设计,这个丝绸产品设计有各种各样的,纺织门类非常丰富,丝绸的门类也是非常丰富。所以我不但设计服饰的面料,还设计包括医学用品,也就是人造血管,一直到后来创办了丝绸博物馆,就开始研究古代丝绸,开始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上优秀的丝绸文化,这个博物馆的建立也是为了抢救我们古代的优秀技艺。但是我那时候没有这个概念,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字,就是知道中国丝绸文化要抢救、挖掘。到后来我们国家重视文化,包括申报非遗,宋锦非遗材料就是我写的,包括我写它的耐寒等等,都是我起草的,所以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我是退休之后做的,退休之后十几年来我一直做宋锦的传承。所以接下来我讲一下宋锦,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展开。

  第一部分,宋锦的概念和特点。

  宋锦起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诞生于明清,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顾名思义就是指宋代发展起来的,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化的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经线和纬线花纹是我取的,后来我编到了理论的书上。这是概念。

  宋锦的特点:第一,质地轻薄、细腻和平整。第二,图案以各类几何型为骨架,铺上多样的主花。第三,工艺上采用抛道换色,具有“活色生香”之美。这上面一条一条的颜色是不断换的,有几个梭子在换的,但看上去有好多颜色,好多颜色不构成它的重叠。

  第二,宋锦的挖掘和传承。

  (PPT图示)早期我就去进行调查研究,我收集了宋锦厂很多当时生产的面料。后来当90年代宋锦厂倒闭了,我就说宋锦应该快点去抢救,因为我办博物馆的时候当时没有去抢救,因为宋锦厂还存在,所以那时候我开始把针机抢救出来,所以到了我们的博物馆就可以看出来。在宋锦厂倒闭以后我带了我的学生复原了宋锦古老的手工技艺。另外我们复制和仿制失传的宋锦文物珍品,我们复原的时候要求很高,所有技术都是按当时原貌做的,所以看起来我们做的比较鲜艳一点。复制了很多,包括文物商店,他们都说我们复制的宋锦复活了,因为很多年看不到这种宋锦的产品了。

  (PPT图示)这个不是全手工的,从原来的手工到半机械化生产,一直到工厂,工厂就可以有一定的量产,相当于我们在工艺上做了一些变化,但复原出来的效果也是跟原件很像的。

  (PPT图示)这个不叫复制,叫仿制了,就是看了书本上的图稿复原的。另外一个是残片,这个是外经纹,我们在挖掘古代的文化,我们的古代的文化底气也是很强的。

  (PPT图示)这个也是我们根据照片复原的,因为我们得不到大量的资料,大量的资料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故宫博物院要拿到原件很困难,所以我从资料上找,然后去做。这个我带了我的学生看了一面,看的时候不可以拍照片,也不可以量,只能凭记忆,然后回来之后根据图片复原的。

  (PPT图示)这个是北宋的灵鹫球路纹宋锦,这也是出土的。我用宋锦把这个旗袍做出来了,可以看到宋锦多高雅、多精美,北宋那时候刚刚有宋锦产生了,它的风格跟当代的风格是相连的,等于是唐代文化风格的延续。

  (PPT图示)这个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接到了我们国家有关方面的邀请,叫我帮他们设计一个织锦邮票,但世界上没有织锦邮票,但是刺绣板印花的邮票有。我就要搞最轻薄的面料,所以我想宋锦是最轻的,我就把宋锦做的特别轻薄,但也要有几种彩色丝线来表达奥运会图案的色彩,后来这个邮票发行是通过指定单位发行的。

  后来我开始在宋锦艺术品上做了不少工作,因为宋锦以前大部分是做服饰,原来都是很小的范围。我还做了宋锦枫桥夜泊,加上了诗,就变成了一个挂轴。

  (PPT图示)这个是宋锦璇玑图,我是很喜欢璇玑的,通过我们博物馆,我带着我的学生一起把它研究出来,当时应该是一块手绢,1600年的历史了,早就没有原件存在了。

  (PPT图示)这个是杨枝观音。当时是一个图片,后来他们觉得这个图片彩色的更漂亮,所以就做成了彩色的杨枝观音,所以要传承的,要掌握它的诀窍。

  (PPT图示)这是百子图,是宋代扇子上的画面创作。

  (PPT图示)这个是《心经》,是APEC要我做的,市场上很便宜就能买到这个《心经》。后来我说我不能做这样的心经,所以我就千方百计,到南京博物院,通过他们的院长帮我找康熙皇帝的原件,是一个纸绢,我要把它变成宋锦,用了几种丝线组成的一个《心经》的全文。所以这个《心经》好多人也喜欢,但是我们没有团队去开发。

  (PPT图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的新中装,祥云纹宋锦,设计出来我们送到万事利。

  (PPT图示)这件是五采翟鸟皇后服。当时跟日本合作复制的,日本的一个博物馆除了要复制一些面料还要复制一些服饰。所以我想了当年宋代黄袍,是皇后穿的一件衣服。所以我做了宋锦面料,图稿跟原来是一模一样的色彩,这个面料出来以后包括我的很多学生,再帮我去做刺绣这个龙纹的边,然后再做成服装,就做成了一个皇后服。所以现在大家也觉得这个非常美,现在好多去仿制了。

  (PPT图示)这是宋锦里面最高峰的一件作品,这是乾隆年间的“宋锦西方世界图轴”,总共做了五件,刺绣做了一件,还做了织锦。刺绣的都拿出来展览过,纬度这件至今三百年来没有见到原件,我也是根据故宫国宝的图片上面研究做出来的,我看到图片都很惊叹,古代能够做出来,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做出来?我要尝试一下,但是当时我没有条件。后来南京云锦研究所支持我,说钱老师你只要能够在技术方面给我们进行指导,我们就有工人派出来给你做,所以这都是手工做的。我根据我对宋锦技艺的要求重新织造的,织造的只有几乎要两个人,这是很庞大的过程,因为我的设计也修改了很多,整整花了六个月做出来了,我们自己出的费用做出来的。到底跟故宫博物院的原件相差多少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看到,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工程很复杂,我也很担心失败,但终于经过一次一次改进最后成功了,我也很开心,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留下来这样一个宝贵的财富。因为三百年来没有人见到。所以将来有机会我想请文化部的领导,要挖掘研究古代的文化,我必须要看到原件对比一下,哪些地方我们还不够,哪些地方古代的技艺我们还要挖掘出来,哪些地方我们已经超过了古代了。

  (PPT图示)这个是再现的一个宋代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览,是非常有名的上海的陈家泠画的,都是国画的风格,在十九大期间他做了一个大型的展览,开幕式我去了。杭州万事利要求陈家泠做了西湖十景,各种风格的,我做的是宋锦。陈家泠看到我这个作品非常开心,所以把我这个作品用屏风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个我创新了,也改良了,因为本来宋锦每个色块都分的很清楚,我做出来也比较好一点。但他全部都是现代画的风格,我要用宋锦来表达,我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现在这样的作品。所以宋锦不代表是古代的,我们也可以做现代化,也可以美化现代的生活。

  (PPT图示)这是我写的宋锦的理论著作——《苏州宋锦》,这样就可以把宋锦的技艺文化传承下去。因为我不仅仅是搞宋锦,我是整个搞丝绸,所以这个《丝绸织染》是我主编的,当然我也是请好多专家一起来写的。

  (PPT图示)这是中国织锦大全,这次纺织出版社社长也来了,当时的责任编辑也来了,他们也是很认真配合我们做,是中国织锦协会组织的,我是主编的。这个织锦很全面,包括古代历代的织锦到现代的织锦,还有三大名锦,还有少数民族的织锦都有。《中国织锦大全》有三部,一部是中国织锦全部历史、文化技艺,好多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里面传承。我们编写的人现在有的已经过世,有的现在身体已经不好。所以我们把很多技术上、工艺上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地编写,这样传下去不会有差错。

  第三部分是宋锦的应用。因为宋锦比较轻薄,我们现代人很需要这种文人气息,所以我们把宋锦做成旗袍、包,所以宋锦的用途我们现在在扩大开发。

  所以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历史资料,技术高超的丝绸瑰宝。当今我们正处在对古丝绸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和创新的最好的历史时期,我作为国家级宋锦非物质遗传传承人仍将尽心尽力将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下面我讲人造血管,也是我在青年时代做的,刚才我讲的是给人类带来美化、美丽,但人造血管是给人类带来健康,所以也是有所联系的。

  纺织人造血管的概念。人造血管是采用高分子化合物的纺织材料,通过纺织机械,应用纺织技术制成的管状物体,再经过造纹处理形成360度可弯曲,而不会发生扭曲和萎陷的柔软的螺旋形纺织管状织物。它的功能对当代人造血管具有重大的意义。

  1950年,美国最早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之后日本、英国、前苏联等国也进行了人造血管的研究。后来美国、英国的科学家采用相关材料制成了人造血管。毛绒型人造血管,包括是用纤维素做成的,还有大的毛圈。59年我刚刚毕业以后,我们就接到现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前身纺织工业部,是当时丝绸研究所跟上海胸科医院联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要研究我们中国第一代人造血管。当时我跟着我的老师做一些工作,边学习边研究。当时我们研究的是呢绒的人造血管,后来上海丝绸工业公司技术研究所研究全真丝的人造血管,他们跟上海中山医院合作,我们是跟纺织工业部合作。

  到了70年代,胸科医院到苏州来,要做毛绒的人造血管,我们中国也要做新的毛绒血管,当时我的老师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杀了。当时我处于一种责任心接下来这个课题,当时也碰到很多困难,因为那时候什么条件都没有,但是毛绒血管研究成功了,它创造了管状结构,可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要求。管壁结构研究都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也有一个团队,当时团队是工人、技术员、领导三结合,我们就在这三结合里面作为技术员。

  (PPT图示)我创造了管壁结构,我创造了中间的一种结构,既宽松又不渗血,这样一个管壁结构用作动物实验接上去之后,这个耐力细胞膜可以替代,它可以永久性植入,不是搭桥用的。所以各大医院都在应用,有上海胸科医院、沈阳军区医院等等大医院都在应用。

  纺织人造血管是医学和纺织结合的一项重大贡献,因为它比原有的人造血管更优越。尤其是经上海胸科医院和其它有关大医院的多次临床证实,该产品孔度适中,渗血量小,具有良好的效果。

  我就讲这些。

  

  主持人:非常感谢钱老师为我们讲的,尤其是关于宋锦的抢救、挖掘和保护传承,非常感谢。下面有请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做主题演讲。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 

  10:48

  陈晓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本来应该是我们的孙馆长参加这次论坛,也是他来参加“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但临时有重要外事活动,委托我来替他参加会议,并做大会的交流发言。同时也委托我代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组委会,对本次大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举办非遗大会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为我们的工作指引了方向。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重视,坚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时候进一步的决心,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决策。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必将鼓舞广大文化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时代的工作。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以中国文化繁荣为条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是文化自信。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些国家文化发展重大战略,对我们求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理论指导。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走过了16个年头。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规范工作流程,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具体工作展开都深入细致。特别是2017年3月国办转发由文化部牵头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未来几年我国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经过深入调研,文化部与2015年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教育资源,截止目前已经有78所院校举办了280余期培训,有将近4万人参加了这个培训。通过研培实践,不仅使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对所持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对自己的手艺的价值和潜力有更强的自信,而且促进了大学与学术的互动,对增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文化部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支持相关企业、院校、机构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安徽衡山、浙江东阳、山西邢州、湖州荆州、云南大理等设立工作站,在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的基础上,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从业者恢复和弘扬优秀工艺,发掘民族元素,丰富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的品牌。

  近年来,非遗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不管传统节日期间还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社会上总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非遗类文化活动。

  我们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承担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护职能,开展了传承技艺、美丽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技艺精品展系列及论坛活动。这些振兴传统工艺,丰富多彩的展示、展演、学术研讨,展现了非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特别是今年6月,恭王府联合中纺联、北京服装学院、民族大学的中国服饰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联合举办了“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在文化和自然之前,在流光异彩、古香古色的王府里进行精彩的演出,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时尚融合,服装秀非遗为观众呈现传统工艺的精湛绝妙和创意设计的奇思妙想。这场活动共展出了400余套服装,调动演员达3000余人次,现场的观众超过了4000人,170多家新闻媒体全程参与报道,直播平台覆盖网络观众达2000余万人次,轰动海内外,正如总结会上提出的,要求我们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把非遗服饰秀办成权威、专业、有国际影响,对振兴传统工艺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平台。

  10月份文化部非遗司批复了联合中纺联、北京服装学院等申报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锦绣中华”在苏州落地。今晚“锦绣中华”将再次走进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它是集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纺织染秀类非遗活动,我们有信心在此平台上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从一定意义上说“锦绣中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优秀实践成果中的一个缩影。

  恭王府作为一个从遗址类博物馆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经过十年的探索,我们在传统工艺保护与研究中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做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恭王府坚持以研代展,以展代研,通过课题研讨、学术研究等等,带动提升非遗展览展示成果的品牌影响力,影响了“四展”,即展览、展示、展演、展销;“三研”即研讨、研修、研究的工作特色。我认为“四展三研”应该成为我们新时期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个共识。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恭王府非遗展览的效果非常好,在恭王府看到的非遗展览,观众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会在展览中看到该展览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印迹,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活态实践。把握了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共找对了方向。要促进非遗在顶层传承不失基本的情况下更加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

  恭王府博物馆每一次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不仅选择在节气节点上举办,可以说一年365天恭王府有着不落幕的非遗展览会,每年到恭王府300多万游客参与其中,他们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的见证人,不管是哪行哪业,我们在工作中都要切记初心,不忘使命。今天纺织非遗大会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切实举措,给我们从事非遗工作者鼓了劲,加了油,探索可持续发展新业态。

  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振兴传统工艺必须打造民族品牌,振兴传统工艺必须在保护中继承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造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的初心,更是我们的使命。

  最后,我为大家播放一段今年“锦绣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秀”的现场视频,用这个片子与大家共享。在这里我发出邀请,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打造“锦绣中华”这张亮丽的名片,引领中国的服饰、服装走向世界,也带着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文化自信,希望广大的纺织人用手中的针线为“锦绣中华”织就美丽的华章。

  谢谢大家。

  (视频播放……)

 

  主持人:非常感谢陈馆长,恭王府作为国家级的博物馆,在非遗的研究、保护、展示方面发挥的作用做了重要的诠释。下面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给我们做主题演讲。

 

    11:12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 

 

  贾磊磊: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陈馆长带来的这段录像是恭王府拍摄的,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来的办公地址就是恭王府,我自己在那里待了15年,在那里看书、学习、写字,现在看到恭王府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我们觉得经历了一场世纪的轮转,我们现在看到的样貌跟我们当时办公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区别。我当时所在的研究机构是在和绅库房里办公,那个房子又旧又破,我们一天到晚就怕起火,所以我们不敢抽烟。

  我发言的题目叫“一带一路”与纺织非遗发展机遇与策略。我们一班人马有四块牌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研究、培训工作和现在艺术研究院承担了很多,我们有一个联合国专门设在亚洲的非遗培训机构,也是在文化部非遗司领导下展开正常的工作。我自己对非遗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但因为我自己在主管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跟各位专家有比较密切的接触,包括在海外也参与了很多非遗的学术活动。所以我自己的一点浅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我觉得这次会是一个专门以一种类别的非遗为主题召开的一个讨论会,我参加过很多非遗学术会,这样以单一类别的讨论会我还是第一次参加。所以我觉得中纺联在跟随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向前迈了很重要的一步,可以说它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的活动为载体的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实践,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在我国丰富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从织锦、刺绣到各种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和纹样,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价值。纺织非遗传承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走在前列,与我们民众生活密切相关,这次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因为非遗从联合国的主导保护理念来讲有两个概念特别重要,一个是濒临灭亡的要加紧保护,再一个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我们整个名录是全世界第一,但因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太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非常广泛,而且很多又在贫困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所以非遗的保护工作依然面临重要的历史使命。我觉得在非遗保护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制度设计现在非常完备,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制度、标准、政策的设计对这个行业非遗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通过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和资助代表人授徒的制度进行支持,我们建立了新传奖,我们曾经授予多届的新传奖,就是为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他们的接班人、传承者给予鼓励。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招生方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使其在学术上能够代代相系。

  第三部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们对有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生产性保护,把它和人民的生活,和普通老百姓的生存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遗产来保护。但是有些地方不一定适用,有些地方就适用。所以非遗在中国探讨了非常好的多样化的策略,不是千篇一律一个策略,而是按照各种样态进行特殊的保护,所以这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经验。

  第四部分,采取系列举措努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刚才恭王府播放的视频就是非常好的展现,我们经常讲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这就是现代性转换非常好的例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有些东西不适合于进入现代生活,进入现代生活也面临着如何进行现代转换的课题。所以怎么样能够进行先性的升级、换代、转换,使它真正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和人民的生活发生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非遗保护来讲也是一个融入现代生活的非常好的重要的例子。

  所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从建章立志基础性工作全面转入了全面提升水平和能力建设的纵深发展阶段。在非遗保护的新阶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形势下做好非遗保护的指导思想。

  第二个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多情况下是无形的、不可复制的一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现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遇到很多难题,一个最重要的难题是由于不同文化符号之间缺少一种同质性的表达符号,使语言之间不融入,比如中文和英文,中文和日文、德文、法文,实际上在以语言符号为传播载体的交流当中,都因为文化的异质性有很多障碍。比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等等都在推广一种语言,但是一个语言对文化传播的功能尽管是非常精确,但要学习一种语言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历史实践,也就是时间成本非常高。但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影像、舞蹈、音乐,包括我们的纺织,刚才钱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宋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是消解了语言的异质性,它消除了文化语言的异质性,就是这一幅图画、这一幅宋锦对全世界语言来讲不需要解释,尽管它的文化理念和更深邃的意境未必是西方人了解的,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消除语言隔膜的状态。另外我们对外文化交流中这些年我们面临一定的壁垒,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常美丽的丝织品在文化交流当中能够打破这种壁垒,使一种直觉的审美意义直接传达到对方。这都是我们做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方面在文化传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非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非遗的传承面临着来自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困难,最重要的困难,我们现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它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品和传承的技能面临濒临灭亡。比如中国武术,一家一拜,有些武术传播方式是拒绝向姓外的人传输,李小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武术家,他的师傅叫叶问,叶问所传承的咏春拳当时李小龙用了很大力量想在美国推广,但是受到咏春拳很多人的反对,他们不主张把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传播给外人。这都是在非遗过程当中现在我们还面临的问题。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这包括怎么样调整我们的传播理念,怎么样扩大我们的传播范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觉得在振兴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六点思考:

  第一发扬工匠精神,保护传统纺织工艺。这个非常宝贵,工匠精神对我们来说现在是一个高频词汇,单方面特别是在纺织类非遗传承工作多种,我们看到有很多刺绣,那种刺绣需要花非常长的时间,包括昨天晚上我们的晚宴中,一位来自陕西的大使送了一个布老虎,一个人需要制作70天,全部人的心血全部放在这件作品上,加上布料等等成本非常高。所以没有工匠精神,我们非遗很难得到重要的保护。

  第二,要培养非遗保护的社会意识。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多次全国性非遗大展,免费为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传播的一个平台。所以对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对于在全国的范围内确立一个非遗保护的集体共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它不是我们专家、学者自己做的事,一定要推广到社会。在汶川地震以后我跟随国务院9+1团队全面支撑灾区的工作,为什么叫9+1呢?就是最后把文化加在经济、公路等等里面又加上了一个文化。一个文化局长说:我希望在羌族生存地域上保护羌族文化一定要跟老百姓生活有关系。所以后来在植入文化保护政策和理念当中,都和羌族人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把它变成一种专门只供人家欣赏的状态,而和老百姓生活相联系。

  第三是发掘传统纺织工艺的当代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一定要找到最适合它产业升级换代和生产的资源,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平移到文化产业当中来,但是我们的纺织方面有非常巨大的资源和可开发的材质。

  第四是发挥传统工艺差异化、个性化、限量化的特点,鼓励个性化定制生产,满足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从未来发展来讲,我们特别注重它的创新性和差异化、个性化。

  第五是注重静态和活态的相互保护和促成。所以非遗保护是一种活态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承,这种传承特别重要,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有一个图书馆,我们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工作来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保护和复制,恢复这种音乐最本真的音色。我们跟美国人开中美文化论坛的时候,我们跟美国一所大学用的是同一款技术。所以我们一方面利用非常重要的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同时也把保护下来的历史痕迹做一些处理,恢复原初最好的状态。

  第六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纺织非遗保护。我们现在已经举办了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传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都在积极推进。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愿意在这方面与大家携手共建,一起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工作。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贾院长。下面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李当歧教授演讲,大家欢迎。

 

    11:3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李当歧

 

  李当歧:我是完成孙会长给我出的一个题目,正好我又是从事教育,所以就谈谈人才培养。

  我的题目是纺织服装类非遗传承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今天来了很多同行,我把我的想法跟同行们交流一下。我谈两个问题,第一是非遗传承关键在于人,第二是非遗传承跟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说非遗传承关键在于人呢?因为纺织服装类非遗的概念是传统的纺、织、染、绣、印,服装类的裁和制、裁和缝等这样一些手工技艺,这样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我们先人的生存智慧。研究、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满足当代人的多元需求,丰富生活形态,启迪现代设计创新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冲击,传统的手工技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发展环境,走向消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抢救,所以我们要保护,所以许多非遗现在面临着一个窘境,要么是后继无人,要么就是后继乏人。所以我得出来一个关键,传承非遗关键在于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特别简单,过去的这些产品没法儿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另外过去这些产品技术难度都非常大,效率也比较低,就像刚才举的很多例子,花了很大的工夫,这个技术难度确实很大。所以现代人已经不用这样的生产手段,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因为现在他的选择非常多,诱惑也特别特别多,所以也不愿意下苦工夫。这实际上是很多,特别是纺织服装类的非遗面临后继乏人一个主要的原因。因此,非遗传承关键在于要后继有人,所以人才培养是关键。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其实过去主要是靠这样的一种方式,一个是家族传承,就像刚才贾院长讲的,有好多为什么不愿意传给外姓人?就是因为是靠家族传承。另外一种是师徒传承,这是最传统的两种传承方法。我现在要跟大家强调的是第三种,就是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一些事情,来弥补过去这种家族传承和师承传承不足的地方。下面我就谈谈非遗传承和高校的人才培养。

  要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进行一些研究,我这里先要讲的是大学的功能,因为在座很多高校来的教授,都知道大学过去有三大功能,也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清华百年校庆的时候胡锦涛同志讲话的时候又增加了第四项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实际上就给我下面这个话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所以尤其是非遗的传承,首先要对非遗进行深入地研究,高校的研究力量是我们应该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举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在外边展览的这个基金的研究成果,我在这里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

  这个基金是2008年8月份,正好是奥运会的前夕,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立的一个以民营企业品牌命名的一个关于非遗的研究基金。恐怕据我了解,这也是第一支由民营企业掏出真金白银来支持非遗研究的一个基金。这个基金虽然设在清华大学,但不是只面对清华大学,而是面向全国各个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来征集研究项目。现在这个基金已经进入到第二期,到明年正好十周年了,在这十年当中柒牌基金从500多项申请当中筛选出88个项目进行了资助,其中重点项目5个,一般项目75个,招标项目8个,到目前为止65个项目已经结题,经学术委员会组织的结题评审,其中有16项目获得了优秀,34个项目获得了良好。这个基金理事会非常重视,我们专门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这个学术委员会包括我们现在艺术研究院的院长,还有其他各个高校的教授和院长,大家非常认真地评审每一个申请项目。而且不光是筛选项目的时候非常认真,这个项目结束以后结题的时候,每年都要搞类似项这样的展览,大家在一起交流,而且一定要有结题答辩,在结题答辩的时候还要评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而且确实有项目没有合格的,没有合格就接着让他继续研究,第二年再来答辩,答辩不合格继续研究。所以非常非常认真,我觉得这是民营项目里边非常非常认真的一个基金项目。

  这个基金项目覆盖了全国29个城市,申请者包括高校的教师、研究生和博物馆、文化馆的一些研究人员,包括文化公司的一些研究人员。其中相关高校大概占了90%以上。

  (PPT图示)这是这个基金项目跟纺织服装类非遗相关的,大概有45个相关的项目。因为我们都知道,柒牌是民营企业里面的一个服装企业,所以在设这个基金的时候,柒牌的洪总就有很明确的倾向,就是倾向于纺织服装类,于是我们这个项目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个领域。跟纺织类有关的大概13个,包括跟染类有关的,跟印类有关的,一些大使们都参与了这个柒牌项目,跟刺绣有关的8个,跟少数民族服饰有关的9个。这些项目其实大大促进了人们对我们国家纺织服装类非遗的认识,特别是促进了高校在这方面的科研水平,取得了很多很多成果,在这里展览的只是一部分成果。特别是有好多项目是先有了柒牌研究项目成果之后,接着又去申请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非遗基金,所以这个对高校的科研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这是第一个来自民营企业的非遗研究基金,我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一个。我觉得我们应该为这样一个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应该点赞。

  下面我说说非遗跟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因为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在提出非遗进校园,而且有很多学校设立了非遗研究中心或者非遗研究室等等,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传统工艺进课堂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请进来,这对非遗传承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举几个例子,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我们老院长张丁先生就把“泥人张”、“面人汤”这些民间艺人请进了当时在艺术设计方面的最高学院。直到最后特种工艺系的系主任张昌(同音)教授,他就是“泥人张”的第四代传人。

  另外在我上学的时候,在79年、80年那个时候,上大二、大三的时候,我们也把苗族的蜡染工匠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那时候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蜡染还可以用蜡刀来做,因为我们做蜡染都是拿毛笔画,而苗族拿蜡刀画的非常细,而且直接拿蜡刀画,而且绝对是对称的。我们一问,他是从6岁开始做蜡染,可以说做了一辈子,所以信手拈来。所以这对我们印象非常深刻,这都是把工艺大使请到课堂上。

  在我们进入清华以后,我们继续做了这件事情。今天在座的工艺美术系系主任也来了,他们这个系首饰专业把苗族银匠请进了实验室。

  还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学院有一个先锋艺术研究所,它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恰恰今天没有来,就是我们学院林乐成教授,他传承了一项传统工艺并不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他是把欧洲人的一项传统工艺用在了我们的设计上,这个传统工艺叫高比林。

  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我们学校的一些例子,其实其他很多学校比做的还优秀。

  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一个培养机制,应该实行双导师制,方面是大学教授,另一方面是要加上非遗传承人,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我们的传统技艺能够引到课堂上来。学生除了一般的选修课,除了普及性的让大家了解以外,我觉得一定要选人,这个遴选条件当然目前招生制度只能在在校大学生里选。曾经杜部长对我们提出,说你们能不能是另外一种高考的方式,选对某一项技艺非常非常痴迷的孩子能够到大学里面来培养?但是现在至少我们清华没法儿做到,因为全国人民都盯着清华高考的公平性,所以现在没法儿做到。但是在一些职业教育的高校是不是可以做这样一些尝试?一般的高校,至少在在校大学生里面可以选这样一些人,就是有些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非常非常感兴趣,感兴趣到什么程度呢?感兴趣到痴迷的程度,这样的一些人就应该是我们要选的苗子,而且他要立志在这方面去发展,而且这个孩子一定要动手能力很强。我们要找他不是让他搞研究,而是要把这项传统技艺能够继承下来,能够变成他的技艺,而且通过他再变成他的学生的技艺。这是我们学生要做的事情。

  培养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前面几位领导都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我非常赞同。大家都知道,生产性保护是对非遗最有效的保护,在世界实践当中应用非遗是最有效的传承。所以我们培养方法应该是原汁原味学习传统手工艺,就是在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原汁原味,不要随便地更改它、随便去创新,我们通常是没有把它的真谛学到手就开始走样了,那不叫创新,那叫走样。

  这实际上是第一步,把技艺学到手之后下面做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传承人的一些产品之所以不能够适应现代生活,就是他做的东西没法儿适应现代生活,不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或者满足不了市场的审美需求,于是他的东西就卖不动,或者人家也不愿意学,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所以一定要结合当代生活、当代艺术来创新产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然后为当代人服务,就是技艺可以是原汁原味的,但是你做什么东西一定要跟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我举几个例子,先举两个外国人的例子,第一个是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的例子,第二个是日本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的例子,然后再举我们学校的一个金工专业的年轻教师,他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

  第一个例子,东艺大,这个教授是有禅染,他是用刷子刷染的,他可以像画画一样来染。有禅染原来用在日本和服上,但这位教授是有禅染非遗传承人,他父亲就是非遗传承人,他也是非遗传承人。他在东京艺大做教授,他从来不做和服面料的设计。(PPT图示)这是他的作品,他用的方法是非常原汁原味的,我们曾经把他请到我们学院,把他的这套技术全部引进来。从材料开始一直到最后完成,最后怎么来固色,怎么蒸,全套教给我们的同学。他在做这样一些非常非常现代的设计或者现代艺术。

  第二个例子是金泽美术工艺大学教授中川卫。他的工艺非常简单,就是金银错,就是金属镶嵌,非常简单,但是他用这么传统的东西作出非常非常现代的一些作品,所以他是日本的人间国宝。日本有两个展览,其中他在日本工艺展中他年年拿奖。

  第三个例子是跟着苗族师傅学錾花的学生,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她是对艺术非常痴迷的状态,天天拿着锤子在那里敲打。(PPT图示)这里是她做的手镯、盘子等等,她的“事事如意”获了金奖。

  最后一个例子是林乐成教授,在座很多人都是他的粉丝。林教授是做地毯的,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就有一种地毯的织法,叫做高比林,他把这种传统工艺用来做什么呢?

  (PPT图示)这是中南海的中办办公室墙上的壁画。这个是清华美院的作品,用了好几吨羊毛。包括云台山的大轴地毯。所以最传统的技艺做出最现代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光在全中国,在全世界都非常非常风靡。

  (PPT图示)这是大型绒绣,也就是我们成立了一个以林乐成教授为首的纤维艺术研究所,这个绒绣是林乐成教授的作品,大家如果瞻仰毛主席的时候在北边那个厅都可以看到这个巨型的绒绣。而且这个绒绣最后艺术跟工业结合做了纳米处理,它是防尘、防污的。绒绣工人请了60多人,整整绣了半年。

  在这个基础上,2000年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个双年展,叫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这个双年展去年进行了第九届,明年要进行第十届。为什么叫从洛桑到北京呢?高比林在欧洲是有历史的,过去以瑞士洛桑为中心,每年都有这样的双年展。但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办不下去了,后来林乐成教授就把这个展览拿到北京来办,在2000年开始就办了这样一个纤维艺术国际双年展,全世界大概六个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纤维艺术作者都会来参加这样的一个展览。其中在第七届的展览上,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工艺美术系的系主任王教授的一个汴绣作品在这里获得了金奖。

  最后我小结一下。第一,我们通过研究来提高人们对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第二,我们还要创造条件扶持非遗项目,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第三,提高非遗产品对于当代人生活的适应性,提高它的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共筑纺织非遗和持续发展新生态。第四,我们在鼓励家族传承的同时要通过相关的研究机构和文化部现在设在全国各地,而且继续要开展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来加强师承传承。与此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非遗进高校,通过相关高校培育掌握传统技艺的新人,不光是研究,关键是要培育能够掌握这门技艺的一些新人,来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当代生活。这是我的结论。

  最后,我还要提出几点注意:第一,非遗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确实有很多局限性,之所以我们现在抢救它,就是因为它现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所以一定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非遗都能适应现代生活,就是因为它适应不了,所以我们才要保护它、研究它。而且一定要认识到不是所有非遗都能够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而且不是任何高校都适应引进所有非遗的,也不可能引进所有的非遗,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要有所选择,要量力而行,就像习主席讲的:我们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脚踏实地去做,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干我也怎么干,有能力没有能力都去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不可取的。最害怕的是我们有一个毛病叫一哄而上,最后是一哄而散,这是最可怕的。

  不成熟的想法跟大家交流,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下面有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给我们带来她的发言。

 

    12:05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

 

  祁春英: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院校的老师,感谢大会主办方的邀请,也感谢大会承办方的接待。

  先做一个介绍,我是中央民族大学服饰研究所,从上学到毕业30多年没有干别的,就干了一件事,就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为什么研究这个?基于几个原因,第一,因为我大学毕业之后做了一年模特,接触到了服饰的时尚。二在中央民族大学服饰研究所,在2000年的时候接了一个国务院的活动,就是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我跟着出去了。出去之后我有一个感受,那时候非遗提的不是特别多,而且2000年的时候我做了第一场个人专场发布会,但从此之后偃旗息鼓什么消息都没有了。我当时看到今天这个会议的选题就特别高兴,所以特别是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推广大使,我想把我们民族精华非常多的东西传播给大家。

  我们现在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服饰研究所,功能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设计、制作、表演以及品牌落地,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系列,因为脱离了文化任何品牌都是没法儿落地的,脱离了文化任何元素都成为了复制,而不是灵魂的升华。所以这几年我们有一些感受,借今天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

  我这个课件做了五块,第一是少数民族纺织的沿革,第二是它的分类,第三是它的纺织工具,第四是它的保护与传承,第五是它的经典作品。由于时间关系,对于纺织的沿革这方面我就简单说一下。

  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文化中,尤其在纺织中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广西的壮族在明清时候,我们的傣锦、壮锦已经成为进贡中央王朝重要的丝巾,尤其到了后期养蚕和蚕丝的东西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出现了真正的丝锦。我们中华民族中还有绣,除了四大名绣之外,我们中华民族的绣不胜枚举,有很多很独特的绣法。所以这都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第三是分类。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分为东北、西北、西南和中东南四大块,但是作为北方民族来说,毛纺织是比较突出的,因为是一个游牧的迁徙民族。而作为南方民族来说,是麻,尤其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苎麻这种特殊的产品。另外中国少数民族有一个叫傈僳族,有一个火麻裙,在2000年、2001年在中国文化美国周、中国文化德国周,受到了很多国外专家学者以及文化专业人士的青睐,所以也是跟我们有了很多合作。作为南方民族安居才能乐业,所以中国少数民族的纺织,就是染、织、绣都在南方,所以也为这个行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四个,我想讲讲少数民族纺织保护与传承。我归结为12个字,就是昨天的保护,今天的传承和明天的创新。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因为中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应该是我们政府、博物馆应该保护的,老祖宗留下厚重的东西都在博物馆里,这学习学者去诠释。我们作为当代的设计师和大学学术单位,尤其是学术研究机构,我们要做的就是明天的创新,适用现代的工艺和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我们与时俱进,我们可以把所有好的东西,举一个例子,去年到林芝去考察,我感受特别深,我觉得对于一个民族东西的制作和对于一个事业的热爱,就是刚才李院长讲到的那个学生,包括昨天的推广大使苗族90后的孩子,大家对民族的这种东西要有一种热爱,从骨子里是血液流淌的对于这个的爱,因为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源于生活,所有的灵感都是源于生活。所以没有对民族地区文化的理解,没有对这个民族历史的感受,没有对它文化的了解,就做不出东西来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在传承中一定要有这样的人士出现。

  我们在西藏接触了这样一位女同志,她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但是她对西藏藏族溥儒非常感兴趣,它非常细腻,而且不变形。日本留学回来的这位女士,她辛辛苦苦在西藏地区待了六年,年龄比我小,头发都已经白了,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非常有感受。她今天出来的产品非常细腻,而且她一直是不外销的,她一直在潜心研究,根本没有想东西做出来立刻上市。她研究的是这个民族想什么,在干什么,她一直扎根在这里,所以当地政府也非常支持她们。她现在的产品已经远销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我们也会给她做好多推荐。

  (PPT图示)这是傈僳族的火麻草的草裙,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化学燃料,穿在身上特别舒服。

  (PPT图示)这个袍子非常有特点,这就是昨天大家看到的漳缎,了这个袍子用了牡丹花,所以这是我们馆非常精品的一个袍子,而且它是用漳绒做成的一个袍子。

  (PPT图示)这是艾德莱丝绸。

  (PPT图示)这是凉山彝族妇女的擦瓦尔,它的服装功能性非常强,今天经过改变之后和高校融合在一起,非遗走进高校,共同研发的很轻的、很实用的彝族的擦瓦尔,也就是披肩。

  (PPT图示)这是维族人的家庭模式,艾德莱丝绸在新疆形成了一个模式,而且男性是它的主要劳动力。

  (PPT图示)这是西藏林芝地区做的一些织品,销往东南亚的一些织品,经过国际上好的机器和当地藏民族的织机,它的技术和工艺结合之后研发的这样一种产品。

  (PPT图示)这是少数民族与时俱进的一些产品,也走向了世界。

  最后,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我们这几年在做一个数字化的整理,我们做了五年,我们现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选题。因为中国少数民族把自己最心爱的绣送给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孩子,一个是自己的丈夫。所以在西南很多民族都有一种背小孩用的背孩袋,可以说它的绣法、染法,包括它的工艺不胜枚举,图案可以上千种、上万种。我们现在整理出非常多的片子,我们把各种饰品做了系统的归类,我们现在与上海出版社合作,也在一本一本出。另外一个建议,在绣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些绣仍然还是元素的复制,其实作为一个绣应该是让一个民族文化的落地,用历史文化展示给世人,其实这里完全可以穿插文字、图片,而且也可以传承百姓中的舞蹈、歌舞等等,都可以从现代的服饰、现代的舞蹈,时尚的舞蹈、时尚的服饰都可以做一个文化的演绎。

  所以我今天把我的体会和心愿带到这里跟大家分享,另外不当之处请大家包含。谢谢。

  主持人:谢谢祁所长,祁所长是我们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百科全书,非常感谢。

  今天上午的环节结束了,谢谢大家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