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资讯新闻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新闻 > 新闻中心
创新发展 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在全省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会上的讲话

涂  建  华

(2016年9月30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研究新形势下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我省蚕桑产业由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思路和举措。今天上午,大家参观了绵阳市涪城区蚕桑基地现场,其标准化的基地、规模化的生产、省力化的技术、优质高效的产品、精准的服务、精细的管理让大家印象深刻,其做法充分诠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是我省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值得认真学习推广。刚才的交流发言各具特色,请大家相互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过去一年来蚕桑产业取得的成绩

    去年宜宾兴文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会议后,各地坚持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大力推进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在质量效益单产上下功夫,提升产业竞争力。各地深入实施蚕茧质量提升工程,积极调整蚕桑品种结构,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大力推广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和省力化机具,积极推进仪评收茧工作。根据国家纤维检验局公布的2015年茧丝质量指标,我省蚕茧平均茧丝长达到1150米,解舒率65%,蚕茧单产达到37.5公斤,蚕茧质量跃居全国最好水平。今年优质茧丝价格持续攀升,全省推进蚕茧单产质量提升的措施和力度进一步加大,四川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供应基地,绵阳、凉山、宜宾、自贡、南充等地优质茧供不应求,“涪城蚕茧”“大凉山桑蚕茧”“南丝路蚕茧”等蚕茧品牌的全国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涪城蚕茧”更是成为全国蚕茧质量标杆。全省前三季度已实现发种165万张,产茧6.35万吨,农民蚕茧的销售收入达27亿元,产区农民积极性高涨,返乡农民工选择蚕桑产业创业数量激增。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步伐加快。我省龙头企业带动下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模式逐步成熟,龙头企业深度介入蚕桑基地建设,既提供技术和资金服务,也对接市场、合理分配利益,解决了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资金、市场等瓶颈问题,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壮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刚才交流发言的荣县,合作社上连企业,下接农户,以及天虹公司的反租倒包,这些模式值得肯定和借鉴,说明蚕业也能走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经营主体发展的路子。各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项目资金、支持政策、技术服务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等方式,重点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支持培育各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宜宾、凉山、南充、内江等市州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涪城区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培育种养大户,大户产茧量占全区的70%以上。目前,全省10亩以上种养大户有8万户,30亩以上家庭农场有2600户。同时,各地加大培训力度,举办各层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和技术培训,采取现场观摩学习、相互交流、专家授课等方式,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让他们懂经营、会管理、挣大钱,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产业。今年,省上在涪城举办了两期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一期是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重点是转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一期是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训,重点是提升业主大户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产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围绕发展投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各地不断深入创新和完善。涪城采取“公司+共育户+农户”模式,让共育户成为提升组织化程度的关键环节,通过服务提高质量,通过效益赢得蚕农,通过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稳定收购秩序,这种模式得到认可和推广。宜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龙头企业把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持续投入、强化服务,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成果。以宁南为代表的“政府+企业+种养大户”模式,依靠政府资源,凝聚工作合力,强化技术创新和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荣县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发挥当地农民带头人作用,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和初加工能力,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蚕茧质量和蚕茧价格显著提高,同时跨区域经营带动内江东兴区发展蚕桑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蚕桑产业扶贫卓有成效。栽桑养蚕投资少见效快,产品百分百商品化,是实现快速脱贫的好产业。在全省40个蚕桑基地县中,有28个属于“四大片区”贫困县、少数民族县、艰苦边远地区县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全省确定的贫困村中有698个贫困村将蚕桑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攀西地区等蚕桑适宜区域担纲扶贫主力。宜宾市高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属省级乌蒙山区连片贫困县,125个贫困村发展蚕桑产业,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27%,去年兴文县会议后,兴文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下的蚕桑产业扶贫,当年栽桑当年见效、三年脱贫奔康,走出了“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模式。凉山州会东、宁南、普格等地引导71个贫困村发展蚕桑,今年将有41个村顺利脱贫。南充南部、阆中、嘉陵、仪陇、蓬安等县市区,建立了蚕桑脱贫奔康产业园区20个,每个产业园区面积500-1000亩,嘉陵、南部、阆中发展高效果桑产业助力脱贫,成效喜人。可以说,蚕桑产业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既融入党委的中心工作,也发展壮大了产业基础,提升了产业地位。

    二、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定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信心

    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决定,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四川农业发展质量效益,走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四川农业工作的主线。

    蚕桑产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现代优势产业、更是绿色发展产业,在全国保持着领先地位。省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我省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机遇和条件。

    一是蚕桑产业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蚕桑产业是种养结合、兼具经济生态双重功能的绿色产业,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指出:作为经济林,桑树的生态效益最好;作为生态林,桑树的经济效益最高。蚕桑产业多元化功能的拓展,如生态桑、果叶兼用桑、饲料桑、茶用桑的发展,完全符合绿色生态的消费理念,丰富了绿色发展的内涵。我省贫困地区,往往是石漠化、坡地山地等生态脆弱区,桑树在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效。近日,农业部等8部委印发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了西南区突出石漠化治理,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特色农业,我省乌蒙山区是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蚕桑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将在石漠化地区发展蚕桑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在乌蒙山区如兴文,要研究如何既治理石漠化,又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出一条路子,总结出经验来。

    二是我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明晰。这几年我们抓蚕桑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发展向优势区加快聚集,集中成片桑园代替了零星分散的“四边桑”,蚕桑成为了产区农民的主业。我省蚕桑产业化经营机制日趋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快速增加。我们抓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良种良法技术的技术路线为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蚕桑资源高效利用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桑园复合经营、桑枝高效利用、果桑产业发展等都领先全国同行业。现在,每亩标准化桑园养蚕产茧收入平均可达到5000多元,果叶兼用、复合经营桑园收入超过万元。去年兴文会议我提出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加快推动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应该说是明晰的。

    三是市场有效需求拓展了我省发展空间。据浙江大学市场分析,全国茧丝绸市场出口和内销占比由原来的8:2转变到现在的4:6,内销市场后劲足,中国人口多,茧丝绸产品开始普及到每家每户,消费需求旺盛。同时,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世界丝绸品牌产品生产国如意大利、法国、瑞士等高度依赖中国高品质生丝原料,国内丝绸市场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传承和国际活动主打丝绸产品的带动下,提高丝绸产品附加值和创建中国的世界级丝绸品牌,同样急需优质茧丝原料,优质茧丝市场供不应求。目前,随着江、浙、鲁等东部优质蚕茧生产区逐渐萎缩,我省优质茧生产的市场空间更加扩大,深化推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大有所为。

    四是蚕桑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品涉及人们的吃、穿、用等日常生活,一方面,蚕桑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四川蚕桑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蚕丛古国”、“嫘祖故乡”、“蜀锦蜀绣之都”、“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具有深厚的农桑文化、蚕丝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蚕桑资源开发空间巨大,桑果具有三大优势,桑果上市的季节,恰是水果空档期,也是春游踏青季节,桑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能,与蓝莓一样,花青素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还可以综合利用,生产出果酱、果酒、果汁,质量安全,纯天然。同时,桑枝、桑园的综合利用空间大,荣县的做法很好,正品茧缫丝,次茧丝绵被,桑枝生产食用菌,产业链接得很好,我们要积极对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利用蚕桑资源,一定要由过去的栽桑养蚕变成多种经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三、突出三个创新,扎实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发展

    绵阳涪城以龙头企业天虹丝绸公司带动发展现代蚕桑产业的成功实践说明,我省传统优势蚕桑产业完全可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三个创新”,一是机制创新,采取公司集中流转土地建桑园返包给农户的方式,实现蚕桑适度户营规模经营,提高蚕桑产业聚集水平;二是技术创新,推广优良桑蚕品种,研发先进技术和机具,持续提升蚕茧质量、品牌和效益。三是管理创新,建立“公司+共育户+蚕农”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服务体系,与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学习借鉴涪城经验,推进我省现代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三个创新”。

    (一)强化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建基地我们提了很多年,蚕业在这方面做得好,特别是凉山、宜宾、绵阳等地走出了很好的路子,各地重点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建基地、提质增效上规模、与蚕农建立利益联系长效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落实金融、保险、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重点培育10亩桑园以上的大户,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蚕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三是基地建设创新,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规范有序流转土地建桑园、建养蚕大棚设施,推进蚕桑基地标准化建设,普及省力化关键技术和机具,推进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集中规模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村、专业乡镇和蚕桑重点县,集聚形成高效优质蚕桑产业带。四是保险机制创新,蚕桑重点县要探索设立蚕业收益保险,将其纳入我省特色保险范围,研究建立农民、政府、企业共同出资保险的机制。五是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一产,推进基地向支撑二三产业发展的车间转变。做优“二产”,积极开展蚕桑产品原产地初加工,推进产业化开发,丰富蚕桑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活“三产”,充分发掘蚕桑文化底蕴,积极发展休闲体验蚕业,推进蚕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强化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集群创新等形式,通过良种、良法、良具创新推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一是坚持优良品种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蚕桑新品种培育,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确保茧丝质量基础。二是坚持实用技术创新,推广桑园复合种植、多批次养蚕创新布局、精制平附蚕种、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省力饲养、优良蔟具自动上蔟、仪评收茧等多项具有四川特色的蚕桑新技术,确保良种良法配套,巩固四川蚕桑质量优势。三是坚持设施设备创新推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养蚕设施,实现空间利用高效、操作便捷省力、投入费省效宏,积极蚕桑实用新装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坚持产品创新,要深入研究市场,根据需求调整供给,为市场提供有效优质的蚕桑产品。

    (三)强化管理创新

    管理是企业生存、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创新就是把管理方法、手段及模式等管理要素进行组合创新。一是突出抓好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公司+共育户+蚕农”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制定考核激励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与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二是强化技术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共育户+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方式,完善对共育户的单产质量考核,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对养蚕大户和农户指导管理,加强蚕需物资的集中统一配送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狠抓质量管理,推行仪评收茧,明确优茧优价,以价格杠杆带动蚕农树立质量意识,引导优质蚕茧生产,确保公平正义和市场稳定。四是强化品牌打造和管理,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质量、信誉,是竞争力、是效益,离开了高质量的产品,品牌则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内外知名品牌创建的实例充分证明,依靠质量创品牌、依靠技术创品牌,目前我省茧丝绸行业知名不多,因此,要下大决心、花大工夫,真抓实干争创在国际国内知名的蚕桑区域品牌、企业品牌。

    最后,我强调一下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脱贫攻坚是全省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的安排部署,高水平开展产业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蚕桑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产业,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能变成商品,是脱贫致富的好产业,特别是贫困边远山区,如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大凉山彝区等以蚕桑为主导产业地区,要充分利用好各种项目资源、贷款贴息等政策,积极发展蚕桑产业,推广“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蚕桑产业典型脱贫模式。同时,探索总结蚕桑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强宣传推广,让蚕桑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再立新功。

文章来源:四川省农业厅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