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探寻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新“丝”路

 四川自古以来是中国蚕桑优质产区,“蜀锦”在东汉已负盛名。四川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条件,近年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作为特色经作产业的四川蚕桑,围绕加快建设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省蚕业管理总站获悉,2019年全省蚕茧产量稳居全国第二,蚕茧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优。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作为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外向型”产业,四川蚕桑受到一定影响,但蚕农信心坚定,企业生产有序,蚕茧收购价稳定在合理区间,地方党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四川蚕桑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稳产

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蚕桑“版图”稳步扩展
  蚕桑产业既是富民增收工程,又是青山绿水工程。6月12日,在武胜县猛山乡,依托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一个蚕桑主题公园早已拔地而起,开门迎客,园内观景台、蚕桑文化主题广场、专家大院、休息亭、文化墙等元素一应俱全,游客可以来一场难忘的蚕桑文化休闲观光之旅。
  在宜宾市,经过多年应用推广,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石漠化生态脆弱区通过栽桑养蚕,在治理石漠化、保持水土等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如今,行走在珙县、兴文县等地的蚕桑主产区,昔日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早已被绿油油的桑园覆盖,黑色养蚕大棚点缀其间,有不少是当地龙头企业建好后租给蚕农使用的。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四川蚕桑“版图”不断扩大。我省蚕桑产区主要集中在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蚕区,2019年这三个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省80%以上,同时,绵阳、德阳等地蚕桑规模也稳步发展,态势良好。
  蚕桑要发展,桑园是基础。2018年全省桑园面积达210万亩,同比增长7.7%;2019年桑园面积达到220万亩。据统计,2019年,全省新增2万余亩桑园推广应用桑树快速丰产养型新技术,取得明显成效。兴文、会东、冕宁、仪陇等地实现了当年栽嫁接苗,当年养成主干、一级支干甚至二级支干,当年即可采桑养蚕,投产见效,平均亩桑收入940元左右。
  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人表示,初步统计,今春全省新栽植桑园面积约7万-8万亩,同时,各地还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建基地,成片规模化栽植桑园,标准化建设蚕棚。

提质

蚕茧质量不断提升 加工能力再上台阶
  “近年来,四川着力在提质增效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蚕茧质量,目前全省缫制5A及以上高品位生丝原料茧占比达80%,茧丝质量好、价格高、有竞争优势,这也是四川蚕桑最大的优势。”省蚕业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凉山蚕茧、宁南南丝路生丝、绵阳天虹丝绸、南充六合丝绸、银海丝绸等一批产品品牌享誉海内外。那么,四川优质蚕茧从何而来?
  用先进技术为蚕桑插上腾飞的“翅膀”。全省范围内,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步伐加快,一系列蚕桑优质关键技术得到完善,其中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售茧仪评定级等技术,在全省蚕桑主产区的覆盖面达95%以上。
  在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四川积极推进以机械化养蚕为主攻方向的技术革命,茧丝绸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农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龙头企业+专合社+蚕农”“龙头企业+共育户+蚕农”,龙头企业积极与当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2014年,那时我们这里还叫做龙坝村,全村开始规模发展蚕桑,在龙头企业天虹公司带动下,蚕桑产业园规模起来了,科技服务配套服务跟上了,产值大幅增加,老百姓增收明显,实现了良性循环。”绵阳市涪城区关帝镇七星村党支部副书记叶义柏说。
  同时,各产区还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建立“企业+共育户+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宁南、涪城、武胜等重点县积极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种养大户为依托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物资供应、小蚕共育、农机服务、质保服务、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另外,我省的茧丝加工能力也上了新台阶,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以2018年为例,全省缫丝企业70户,缫丝能力27.4万绪,绢纺企业4户,生产规模2.35万锭,年产生丝2.9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8%,位居全国第二位。年产蚕丝交织物1.99亿米,占全国总产量的33%,位居全国第一。

增效

快速投产快速成园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过去用簸箕养蚕,每天要搬动蚕簸很多次,切桑叶、蚕儿上蔟等也全部靠人工,到了养蚕最关键那几天,从早到晚忙得是脚不沾地,累人不说,优质蚕茧的量也不高。现在我们用上了省力化蚕台、机械化切桑设备,改进了小蚕共育、上蔟技术,搬进了工厂化养蚕大棚,家庭养蚕的模式也逐渐变为工厂化养蚕模式。”6月12日,珙县底洞镇芭蕉村副主任何其洪感慨地说。
  何其洪有着10多年的养蚕经验,他和爱人通过养蚕,以及为当地农户提供小蚕共育服务,去年收益轻松突破10万元。芭蕉村全村350户1350人,养蚕的就占了三分之一。近年来,考虑到脱贫攻坚的需要,该村利用产业扶贫发展基金,为20户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栽桑100亩,今年已投产,按照户均5亩桑园的标准,平均一户将通过养蚕每年增收1万元左右。
  “种得一田桑,可免一家荒。”蚕桑以快速投产、快速成园等特点,在脱贫攻坚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19年普格、金阳等深度贫困县整合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桑园1.5万亩;宁南桑园向彝区发展,新建桑园1万余亩,贫困户户均养蚕收入万元以上。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茧丝绸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然而,作为“外向型”的产业,受今年疫情影响,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许多服装品牌企业停工停产,加上后端消费市场低迷,对国内茧丝出口影响较大,给蚕桑生产、茧丝绸加工带来一定冲击。目前,四川蚕桑产业正面临严峻考验,为了坚定企业和蚕农信心,我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应对疫情,前期适当调整蚕种发放量,协调蚕种出口和销售;发动龙头企业统一组织供应蚕需物资;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解决用工需求;后期采取成立蚕茧收购风险基金,为企业争取落实贴息贷款,设立蚕桑保险,以保护价收购蚕茧等措施,全力保障春蚕生产顺利推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要做到稳生产加工、促销售,拓展产品消费市场。”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人表示。
  当前,各地正积极争取项目、金融支持,巩固提升优质蚕茧基地;行业苦练“内功”,提升蚕茧品质,擦亮“川桑”金字品牌;继续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企业“排头兵”。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不断巩固提升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产业化开发,推动桑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及林下种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