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凉山宁南:三十年磨一剑 成就彝乡蚕桑大产业

 

 四月的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绿油油的桑叶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管理,因为从四月开始,小蚕就会陆续送到村民的共育室里。

 作为我省蚕桑第一大县,宁南县蚕茧品质和总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桑园面积23.5万亩,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28亿元,在宁南县GDP中贡献近一半的份额,是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是什么让这个地处偏远的县城,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致富的呢?

image.png

刘刚在为当地农户做技术培训。

 更新品种改变种植模式

 新村乡碧窝村1组的90多亩桑园长势非常喜人,桑园的主人彭顺梅告诉记者,2019年3月,她按照“6215”模式种植标准化桑园,园里还套种了黄豆等农作物,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什么叫“6215”模式?这还要从它的集成创新者——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刚和他的团队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科院的专家们就频繁往来于成都和凉山州之间,至今已30多年。刘刚告诉记者:凉山是传统的蚕桑优势产区,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劳动力资源,为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刘刚通过研究发现,凉山州德昌县种植的果桑品种“德果2号”占桑园面积 90%以上。桑树品种单一、良种化程度低,给产业发展带来隐患。从种植模式上看,当地老百姓受传统习惯种植的影响,桑园高密度种植,管理粗放,导致桑果质量参差不齐。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刘刚和他的团队与蚕桑龙头企业南丝路集团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组建了专家工作站、品种园,在宁南县、德昌县建立桑品种、蚕品种、病虫害防治核心试验区,筛选了7个桑树新品种,推广面积达3万多亩。

 彭顺梅所使用的“6215”宽窄行栽桑模式,便是其中的一项技术应用。该技术利用“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三角形错位栽植,宽行按季节可套种黄豆、花生、马铃薯等矮秆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百姓收入。

 如今,在远近闻名的“宁南桑蚕第一村”新村乡碧窝村,全村蚕农通过这些技术改良,最高的年收入甚至超过30万元。

 工厂化养蚕提高种养效率

 进入21世纪,蚕桑产业在凉山州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增收支柱产业,但农户从事桑蚕业的收入远低于外出务工,弃管桑园进城务工者众多,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贫困户。如何让留守的“老弱”贫困百姓在家门口也能挣钱?

 蚕业研究所专家黄盖群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凉山州桑园几乎没有应用任何轻简化技术,尤其在劳动力强度极大的桑枝剪伐环节,基本依靠农户徒手伐条,生产效率低下。

 2016年,一份快递从成都寄到凉山州普格县蚕桑大户邓小波手中。当邓小波打开快递时,发现是几十把“样子很奇特”的剪刀,这是省力化长臂桑枝剪。从此,这把简单的农用器械开启了普格县蚕桑生产的省力之路。

 如今,智能化催青系统、蚕房升温补湿器、稚蚕饲育机、自动采茧机、省力化蚕台等现代蚕业新装备和先进、省力、高效的机械化技术,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去年南丝路集团的蚕茧和生丝产值达到10.2亿元,宁南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28亿元。2020年宁南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凉山州南丝路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林平透露。

 农旅融合蚕农增收超亿元

 “果桑全身都是宝。深度开发蚕桑资源,种植果桑、桑枝食用菌、桑园间套作、林下养殖、休闲观光,以及蚕桑产品深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了蚕桑产业发展的空间,增加了蚕农的收入。”刘刚说。

 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通过产学研联合,与南丝路集团公司、蚕桑产业基地县、新型经营主体签订科技服务协议,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冬桑叶、桑果、蚕蛹、桑枝、蚕沙等产物转变成了饮料、家纺、酒类产品等十余个品项的系列产品,并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果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近年来,凉山州德昌县利用丰富的桑椹资源,举办桑椹采摘节、桑果文化旅游节等蚕桑文化节,推动休闲观光、康养基地等新业态发展,使果桑亩收益超万元。2019年,凉山州德昌县拥有果桑面积超过5.5万亩,桑椹产量6.75万吨,蚕农售果收入3.29亿元,同比增收1.19亿元。

 目前,德昌县正按照“1+ 4+N”方略加强园区建设,将德昌果桑产业园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