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宜宾抓好“五个三” 建设现代蚕桑农业园区

 宜宾市蚕桑产业聚焦现代特色农业强市建设部署,紧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着力推动培育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较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乡村振兴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至2018年底,全市有桑园50万亩,年发放蚕种51万张,生产蚕茧2.05万吨,仪评收茧率、缫制5A级以上生丝蚕茧占比均在80%以上。丝绸工业生丝平均等级达到5A以上,坯绸一等品率为95%。创建了僰人牌、乌蒙雪、石海银珠等优质茧品牌,川丝和凯娜丝等生丝品牌。有省级培育园区1个(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市级培育园区3个(高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珙县七星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兴文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宜宾蚕桑产业规模、质量连续多年全省名列前茅。主要作法是:

 一、出台三个规划,引领园区发展

 立足山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结合区域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推动《乡村振兴规划》《“6+2”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方案》有机结合,引领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全域发展。一是围绕蚕桑主产区域规划园区布局。以高县、珙县、兴文县等四十万亩基地县为主要区域,围绕庆符镇、罗场镇、落润镇、嘉乐镇、孝儿镇、仁义乡、底洞镇、上罗、周家镇、九丝城镇、莲花镇等主产乡镇,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桑园基地补天窗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实现连点成片、连片成区,推动园区向产业优势区域集中,优势产业在园区内集中。二是对接乡村振兴突出园村协同规划。把园区建设作为开展乡村振兴的基础平台,统筹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对标乡村振兴20字要求,将蚕桑产业村建设与成乡村振兴美丽幸福新村相结合,打造出人民村、宝兴村、中心村、楠桥村、周家村等一大批蚕业幸福美丽新村。三是构建园区发展体系。根据各区县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精准编制园区建设方案,谋划全市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全市争创1个国家级园区,每个主产县建成1到2个市级园区,建成一批县级园区。

 二、实施三大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紧扣园区要素支撑,配套进行三大建设,夯实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桑园肥水一体化,标准化桑园面积80%以上,道路黑化率达100%。水、电、路、通信、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重要节点实时监控全覆盖。二是强化产业设施建设。加强桑用和蚕用省力智能机具推广,提升园区机械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引进建设肥水一体化、微喷滴灌、新型智能小蚕饲育机、大蚕饲育2.0版本、病虫害自动测报站以及食用菌初加工等设施设备。配套推广新品种,引进蚕用桑、饲料桑等桑新品种,细丝和多丝量等蚕新品种,园区良种推广率达到85%以上。三是强化资源加工建设。着力提升鲜茧、桑枝、桑果、桑叶等蚕桑产品初加工及精加工水平,因地制宜推广桑枝等资源的再应用,重点开展桑枝食用菌的栽植生产加工,力争园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注重三个培育,提升园区效益

 围绕园区经营主体、品牌和新业态培育,提升蚕桑产业园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一是经营主体培育。重点支持珙县智溢、四川新丝路等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和有成长潜力的优秀茧丝绸企业发展,先后培育11家蚕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2家、市级4家、县级5家,培育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360家。二是产业品牌培育。以区域和公共品牌“宜宾茧”为统领、大力推进“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引导支持蚕桑龙头企业不断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着力构建“优势企业品牌+公共品牌”体系。创建桑蚕加工产品著名商标1个、知名商标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余个。三是农业新业态培育。综合开发园区生态功能、观赏功能、养生功能、科普功能、文化功能,发展创意农业、蚕桑文化、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打造各具特色的桑蚕休闲旅游区,打造“蜀南桑海”新名片,大力发展桑园、蚕乡等乡村旅游,提高桑蚕业三产融合发展的附加值,拓宽蚕农增收渠道。

 四、用好三大支撑,增加园区活力

 利用园区平台优势,整合各方优势要素,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项目支撑。围绕蚕桑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目标,积极争取中省市各类财政项目资金和市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2019年上半年,兴文县全国农业(蚕桑)产业强镇争取各级资金2100万元,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争取资金2944万元。二是科技支撑。聘请向仲怀院士、鲁城教授等7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建立“宜宾市桑蚕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西南大学、四川省蚕研所等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先后引进蚕桑新品种、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新技术30余项、种养新模式6种、蚕业机械20余种,蚕桑资源及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10余项。三是金融支撑。推动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对园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融资贴息贴费力度,形成多元投资推动园区发展的新业态。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商业性保险业务,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2019年春季,珙县全县推开蚕业保险,每张蚕种保费10元,其中政府补贴6元、公司补贴2元、农户自出2元,保额500元,群众接受度高,推广效果良好。

 五、推行三个机制,确保园区运行

 充分发挥各经营主体作用,兼顾各方利益,在园区推广高效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和产业扶贫机制,确保园区稳定运行,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效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共育户+蚕农”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育户+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蚕业”“二次承包”和“二次分利”,大力提升蚕茧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和龙头企业实力。二是稳定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实行“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家庭蚕场”“共育户+农户”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茧丝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各种配套服务。三是有效的产业扶贫机制。建立“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和“茧丝绸龙头企业+蚕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2016-2018年全市批准达标退出贫困村422个,其中以发展蚕桑产业为主的脱贫村88个,占脱贫村总数的20.8%。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