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织机上的锦官城


在甲骨文中,“蜀”字就是蚕的象形字。

文│蒋光耘

1b3c0585889f4cf48929fb50d919453b.jpg@640w_1e_1c_80Q_1x.jpg

在成都蜀江锦院,织工在传统织机上挑整丝线(李桥桥 / 摄)

 孩提时读唐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似乎从诗里嗅到了草木清香,看到了白露沾花,也知晓了“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从此,一个色彩斑斓、艳丽如霞的城市就播种在一个孩子的脑海里。

 “锦官城”的由来

 成都自古有“锦城”和“锦官城”的称号,大多来自历代诗人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最不遗余力描述成都美丽的是为躲避安史之乱、客居成都四年的唐代诗人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为什么诗人会把成都称为“锦官城”呢?

 一种说法来自南朝李膺的《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

 又说在唐宋时,成都芙蓉似锦,因此成都也称作锦城。据《成都古今集记》载:“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

 《蜀梼杌》里记载:“蜀昶广政十三年九月……城上尽种芙蓉,九月盛开,望之皆为锦绣。”

 但流传更广的说法是,三国时期,成都的蜀锦成为重要财政收入之一,蜀汉王朝因此设置锦官一职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产生。

 哪一种说法更准确,难以确认。但是,成都确实是中国丝绸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生产地之一。早在汉、晋时期,蜀锦就风靡天下。六朝以后至隋唐,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所销蜀锦,大都是成都生产的。

 蜀锦行天下

 公元前122年,历经磨难的张骞从西域回到长安,上奏汉武帝:“大臣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竹杖,蜀布”。也就是说,张骞在阿富汗一带见到了成都邛崃出产的竹拐杖和四川产的布匹。

 蜀锦驰誉全国,是蜀汉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也成为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因此蜀汉王朝专门设置了“锦官”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蜀锦生产,并且特别筑城以保护蜀锦生产,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据考证,“锦官城”就在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

 秦汉以后,成都已是全国大都市,当时的“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商品货物琳琅满目,店铺鳞次栉比,蜀锦声名远播,远销中亚、印度等地。

 刘禹锡的《浪淘沙》记载了当时流江沿岸濯锦的情形:“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可以想见,春天的流江两岸,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女子,她们用纤纤玉手将一匹匹新出的锦缎放到江水中濯洗,江水如锦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中,织锦工人搭起晾晒织锦的架子,彩色的锦缎在风中飘扬,江水中流动的色彩和江岸上飘动的色彩相互辉映。

 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文物专家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脚踏织机。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汉代成都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源于一只小小的蚕虫。

在甲骨文中,“蜀”字就是蚕的象形字。第一代蜀王就名为蚕丛氏,可见蜀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蚕。

锦,是丝织品中的精品。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汉魏织锦很多,包括从新疆古墓和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实物,都是古代成都生产的蜀锦。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热销商品,更是蜀国的重要财源。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直到蜀亡,国库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织锦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然而,织锦脆弱易损,千年前的古锦更是难以留存,即使是“锦城”成都,至今也没有出土过一片从汉代到唐代的蜀锦残片,因为成都潮湿,这些纺织品很难保存,只有在新疆、青海等比较干燥的地方才有蜀锦出土。

蜀锦难见,织锦更难见


 关于织锦工艺,考古学大家夏鼐先生以及不少专家曾断言,至少在战国时期,一定有一种类似“多综多蹑”原理的织机存在。所谓“多综多蹑”,就是由一个脚踏板带动一片综片提花。简单的图案,综片数少一些,复杂的图案,综片数就多一些。

 上世纪70年代末,研究人员在成都近郊的华阳地区找到了这种原理的织机,在当地被称作“丁桥织机”。然而这种织机只能织一些简单的花纹。

 直到2012年,在成都天回镇 “老官山”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了4台西汉时期的提花织机模型。这是一种大家从未见到过的织机,被命名为“勾综式提花织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后认为,汉代的各种织锦,基本都可以用这种织机复织出来。这个结论弥补了此前成都一直没有古锦出土的空白。

 今天,我们很少能看到真正的蜀锦,更难看到蜀锦的制作过程。

 几经打听,笔者才在成都双流县找到一个“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带头人胡光俊是一名从事蜀锦工作40多年的老艺人,2009年被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1949年以后,蜀锦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成都蜀锦厂工人多达2000多人,有织机500多台,产品全部用于出口,行销世界各地,上个世纪80年代,产值就已经超过了亿元人民币。后来企业陷入低谷,直至消亡。

 多年来,和胡师傅有同样“蜀锦情节”的老师傅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坚守,但由于多种原因,难以为继,年近七旬的胡师傅不知道自己还能坚守多久,而蜀锦这项技艺或许就将在这个时代消失了。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