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佛山南海西樵桑基鱼塘 发展曾领先全省
 

  “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是佛山南海西樵老一辈常挂在嘴边的话,描绘的是桑基鱼塘的耕种模式。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见证了珠三角广纱甲天下产业发展历史,珍藏着西樵纺织文化起源的密码。目前,西樵山下,至今还保存一片被称为“世间少有美景”的桑基鱼塘,面积3000多亩。

西樵山下桑基鱼塘连片。/资料图片
西樵山下桑基鱼塘连片。/资料图片

  据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与局限——西樵桑基鱼塘农业研究》一书介绍,珠三角历史上第一圈桑基鱼塘形成于西樵,换句话说,西樵是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的发源地,这对研究广东农业史、中国生态文明史具有重大意义。

  桑园围是桑基鱼塘的发端

  据史料记载,西樵山一带自唐宋出现村落后,逐渐形成了沙田,人们在山与山之间建造堤围,依地势而建,形成了由高到低的桑园围。明洪武年间,海水倒灌成灾,当地人将装有巨石的船沉于江底,使桑园围从开口围向闭口围转变,不仅止住了水倒流,还起到了加固堤围作用。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与局限——西樵桑基鱼塘农业研究》作者陈海立指出,明初乃至明中叶,西樵并没有初具规模的蚕桑业,而随着西樵所在桑园围的开发,以鱼稻轮作制为主体的基塘农业逐步成型。

  据康熙《南海县志》记载:“海州、镇涌、金瓯、绿潭、沙头、大同、九江鱼桑为业,尚气健讼,钱粮易逋。”据陈海立介绍,康熙《南海县志》这段材料在万历《南海县志》及崇祯《南海县志》的基础上有所修改,而“鱼桑为业”正是康熙《南海县志》作者根据当时时代特征而增加的。经检视地图,“海州、镇涌、金瓯、绿潭、沙头、大同、九江“这些地区扼据桑园围下游,在西樵山麓,恰好是如今的西樵,陈海立认为,明末清初,随着西樵的塘鱼养殖业及蚕桑业迅速崛起,桑基鱼塘农业已成雏形。

  佛山桑基鱼塘发展曾领先全省

  根据零碎的史料,陈海立勾画出明末清初第一圈桑基鱼塘区,区域包括九江、西樵、龙江、龙山、葛岸、龙津等地。他认为,当时蚕桑业及塘鱼养殖业最为繁盛的九江,应是第一圈桑基鱼塘区的中心。

  顺治《九江乡志》撰写者黎春曦描述他的家乡“搤西北下流,地窊,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故力农本务无几,终岁多殚力鱼水,而逐末每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亦云九江“地狭小而鱼占其半。池塘以养育,堤以树桑,男贩鱼花,妇女喂爱蚕”。

  陈海立表示,不管鱼塘的比例是“占其半”还是占“十之八”,都说明当时九江的鱼塘和蚕桑业密集程度极高。这与九江地势较低、获得水源较易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九江人垄断了当时的育苗养殖业,使得鱼塘养殖鱼苗具有丰厚的利润,刺激了该地的基塘农业开发。

  从清朝道光时期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一百年时间里,广东丝的出口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令桑基鱼塘的规模及范围突破了原有的格局,并逐渐形成了以容奇、桂洲为中心的第三圈桑基鱼塘区。

  当时,容奇、桂洲作为桑蚕业的中心,还拥有专门为缫丝厂服务的茧栈以及发达的金融业。据1985年出版的《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记载,“顺德甚至成为广东的金融中心。广州银行有百分之三十靠顺德丝业中的资金周转,广州和省内其他各城镇的生意,大都依靠顺德丝业在金融上的支持”,而容奇、桂洲恰好是顺德县的金融中心。

  综上所述,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