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宜宾市桑蚕产业助推脱贫奔康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蚕业工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拉长一根丝、做优一粒茧、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富裕一方人”产业发展思路,以调结构、促转型为支撑,以产业精准扶贫为抓手,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精准扶贫模式。至2016年末,全市发展蚕桑产业的贫困村35个,涉及贫困户7592户,贫困户脱贫3300余户,脱贫率43%左右;其中蚕桑产业助推23个村脱贫退出,占全市贫困村退出总数(75个)的31%。2017年初发展贫困户新栽桑16416亩,涉及贫困村76个,覆盖贫困户1210户,凸显了蚕桑产业在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中扎下根、立得稳、见效快的优势,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的双赢目标,走上了一条脱贫奔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地规模持续拓展,产量质量取得双增。目前全市桑园面积45万亩,新建标准桑园2万亩,同比增长4.7%;发种43万张,增发1.5万张,同比增长3.6%;产茧35.2万担,增产2.4万担,同比增长7.3%;单产达41公斤/张,增产1.5公斤,增长3.8%;蚕农茧款收入6.6亿元,增收0.4亿元,增长6.5%,蚕桑农业综合产值14.5亿元,增加1.1亿元,增长8.2%。预计蚕桑助农增收20元左右。2016年5月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宜宾市“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我市成功跻身全国优质茧丝基地之列。

  (二)科技创新逐步成熟,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大力培训推广《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集成技术,“小蚕共育+仪评售茧”成为我市优质茧基地提质增效的成功模式。珙县、兴文小蚕共育达100%,仪评收茧全覆盖,优质茧率达80%以上。高县小蚕共育面由去年20%不足提高到70%,仪评收茧量由去年10%左右提高到70%。目前,我市蚕茧质量大幅提升,能缫5A级机上生丝的优质茧比例达65%,平均茧价位38元/公斤,较去年增长2元。

   (三)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产业新型增长点显现。为适应当下茧丝市场优质茧源紧缺,对多丝细丝品种需求大、价位高的现状,我市着力推动蚕、桑品种的全面更新换代,大力推广芳绣×白春、川山×蜀水、雄蚕系列等优良家蚕品种,以及48-3、98-1、强桑系列、农桑系列等叶桑新品种。目前新蚕品种占发种量的40%左右,新品种桑园占全市桑园面积的50%左右。为提高桑园的土地产出率,“桑-经”、“桑-禽”、“桑-菌”等立体种养复合经营模式逐步成熟,桑园复合经营25万亩,饲养桑园生态鸡100余万羽,桑枝食用菌200万袋。我市以休闲蚕业为发展方向,宜宾天舜生态农业公司和张正明家庭农场以蚕桑产业为基础,集合采摘体验、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科普为一体,成为近郊休闲蚕业的典型代表。

   (四)聚力营造发展氛围,加强多层次主体培育。我市现有蚕桑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已形成桑、蚕、种、茧、丝、绸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明确权利与义务,公司与蚕农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除此之外,重点培养以家庭为单位适度规模化发展的专业户和职业蚕农。目前全市已培育年收入2-5万元的专业户1.6万户,年收入5-10万元的职业蚕农1700户,10万元以上家庭蚕场120家。

   二、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蚕桑产业扶贫优势明显

   1.政策机遇不可多得。“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蚕桑产业绘制了一张明晰的发展蓝图;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社会整体脱贫,蚕桑将成为落后贫困地方农村的首选产业;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蚕桑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省委省政府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优惠政策已逐步到位;市委市政府将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大力扶持与推动。这些都将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宜宾是四川蚕桑的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促进整体脱贫和农村经济新常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然社会条件适宜。我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桑树生产与蚕儿生长发育,全年可养蚕6-7次,域内空气、土壤、水质无污染,开发绿色蚕桑具有良好外界条件。我市为丘陵山区地貌,石漠化区域面积占比高,土壤贫瘠严重,贫困村多分布于粮经作物不宜生长的跑土跑肥的石漠化丘陵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蚕桑,可实现脱贫奔康与环境治理的双重效益,蚕业比较效益高,农民发展积极,产业推进较快。同时,农村富余劳力充裕,合理有序外出后仍能满足栽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3.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我市具有久远的蚕桑产业发展史,兴桑养蚕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蚕农能够较快掌握养蚕技术要领,且拥有一大批技术实用、经验丰富的养蚕专业大户和典型户。各级党政及专业经营管理部门都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实干经验和专业技能。蚕桑基地建设规模较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已经形成,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素质良好,具有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4.产业特点优势明显。蚕桑产业是适合丘陵山区成片推进、规模发展为数不多的产业。一是成本低。前期标准桑园与养蚕设施投入每亩不超过2500元,蚕房可利用闲置房屋或者搭建简易棚架,且一次投入多年受益,较低的成本有利于在经济薄弱的贫困地区形成产业支撑。二是周期短、见效快。当年栽桑秋季即可养蚕半张收入700元左右,间种收入500元左右,与常规种植相当;第二年养蚕2张,亩收入超过3000元,间种和副产物收入800元左右,实现脱贫目标;第三年人均2亩桑园投产后,蚕桑综合收入1万元以上,实现奔康目标。三是市场有保障。产出鲜茧商品化率100%,龙头企业全额保护价收购,全程作技术指导,蚕农放心发展。丝绸产品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畅销,预示着丝绸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因此,发展蚕桑产业是一条脱贫奔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蚕桑产业主推精准脱贫成效显著

   1.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得到认可。蚕桑产业是我市丘陵山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模式,定产到人,形成户营6-10亩桑的适度规模,栽桑养蚕成为家庭收入主要产业,产业脱贫在主产区域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省厅领导认可并在全省广泛宣传。

   2.产业精准扶贫方案科学详实。我市蚕桑产业以“龙头企业+专合社+共育户+蚕农”产业模式为依托,草拟了《宜宾市5万亩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通过市政府审查并实施。计划利用产业扶贫资金撬动建设全省蚕桑产业脱贫示范基地3个,建设10个蚕桑产业脱贫示范村,培育100户典型示范户,培育1000户小康之家,帮助高县、珙县、兴文县、宜宾县、筠连县内45个乡镇127个村6287贫困户在2020年之前依靠蚕桑产业实现脱贫。

   3.蚕桑产业在贫困区域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发展蚕桑产业贫困村35个,涉及贫困户7592户,至2016年底脱贫3300余户,脱贫率43%左右。尤以珙县、兴文乌蒙山片区县为代表。珙县发展1325户贫困户栽桑养蚕,养蚕贫困户占总贫困户的29.1%,脱贫1055户占全县总贫困户13.1%。兴文县2014-2015年度全县在18个重点贫困村、2938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占建卡贫困村和建卡贫困户分别是31.6%、28.9%,两年新发展高效桑园16796亩,户均栽桑5.7亩,2016年有1777户开始养蚕,至年底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以上2000户左右,脱贫户分别占全县建卡贫困户、计划发展户的19.6%、68.1%。凸显了蚕桑产业在我市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中扎下根、立得稳的优势。

   4.蚕桑产业助农脱贫效果显著。按照规定,人均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即可达到脱贫标准。据调查,建卡贫困户养蚕6张,平均单产达到39.5公斤,户均茧款收入可达9900余元,人均茧款收入3000余元,一年即可实现脱贫摘帽。据统计,2016年末,全市贫困村退出总数为75个,其中23个村以蚕桑为主导产业,占退出总数的30.7%。其中,高县蚕桑产业贫困村摘帽9个,退出总数11个,占比81.8%;珙县蚕桑产业贫困村摘帽9个,退出总数13个,占比69.2%;兴文县蚕桑产业贫困村摘帽4个,退出总数11个,占比36.4%。凸显了蚕桑产业在我市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中见效快的优势。去冬今春,新发展桑园16416亩,涉及贫困村76个(全市471个贫困村),占十三五拟发展蚕桑的127个贫困村的60%,覆盖精准扶贫1210贫困户。

   三、蚕桑产业精准脱贫主要举措

  (一)农民主体。农民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将蚕桑确定为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入户调查,因户施策,成片规划,标准栽植,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农民也从产业发展中获得了收益,发展的积极性更高。针对一些贫困户,有土地缺劳力的实际,村上鼓励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户采用桑园倒租返包的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实现共同致富。

  (二)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将栽桑养蚕作为公司的第一车间,主动与蚕农建立密切的利益纽带关系,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为蚕农提供优质对路的蚕种,负责蚕种的催青,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消毒等蚕需物质的供应。投资新建蚕茧收烘站,安装热风烘茧机,方便蚕农就近售茧,保全茧质,为客户提供精品蚕茧,赢得市场。

  (三)政府帮扶。政府相关部门本着跟随产业服务产业的原则,将项目资金向蚕桑重点村倾斜,对贫困户栽桑养蚕设施进行重点扶持。

   四、蚕桑产业精准扶贫遇到的问题

   (一)贫困区产业发展阻力复杂。一是蚕桑产业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任务较重,投入较大。二是机械化程度低,现代装备水平差。三是青壮年劳动力较少,劳动力平均年龄过大,文化程度偏低,掌握新科技新知识较难,需长时间培训。四是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应用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五是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前期研究和试验费用较大。

   (二)产业发展投入还不够充足。近年来,龙头企业和蚕农积极投入以及精准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蚕桑产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巩固,但与建设现代蚕业与实现全面脱贫奔康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蚕桑产业的科技水平还需进步。全市蚕桑产业的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推广优良蚕桑新品种少,品种更新速度慢。二是先进的“规模化、省力化、多批次”养蚕新技术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三是蚕桑产业产业链条较短且单一,处于原料生产阶段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陈旧落后,科技水平不高,生产附加值较低。

   (四)蚕桑脱贫优势明显,持续增收能力有待加强。蚕桑产业脱贫效果明显,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会呈现多元化,蚕桑效益高于粮食生产,但低于劳务收入,且存在自然、灾害和市场三大风险,对劳动力、资金等要素配置引力不强。在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如何保持其收益的持续增长,结合劳动强度、季节性用工紧张、农民喜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五、今后蚕桑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确立产业扶贫支柱地位。蚕桑作为我市丘陵山区扶贫产业,群众易于接受,商品化优势明显,兼具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应确立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产业地位,树立脱贫靠蚕桑、蚕桑产业与脱贫奔康协同发展的思想,坚持走栽桑养蚕,助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二)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兴桑养蚕的强大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调整充实县(区)现代蚕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抓好综合协调,切实加强对蚕业生产的管理,加快推进现代蚕业发展与产业精准扶贫。各乡镇应成立相应责任机构,细化工作措施,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强化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统筹全市蚕业生产发展,继续加大项目的整合力度,在统筹涉农资金时,把蚕业基地发展作为基础设施项目、产村相融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的统筹重点。县(区)配套资金应重点用于蚕业发展精准扶贫、蚕业科技推广、基地乡镇建设、蚕桑家庭农场培育等关键环节。从而充分调动蚕农自筹资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鼓励龙头企业加大自主投入,实施各项扶持措施。

  (四)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要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强化自身实力,充当好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要积极实施订单蚕业,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共育户+农户”的蚕桑一体化经营模式,要本着有利于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促进生产、经营和加工的良性循环。

  (五)持续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兴蚕。坚持高端引领,提质增效,全面推行“共育+仪评”,全面推广精细化栽桑养蚕,确保新品种改良、桑园肥培管理、统防统消、小蚕共育等一系列优质茧生产技术。强化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多元开发与立体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培育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产业新兴支撑点。大力培育和扶持养蚕大户和专业户,培育年收入5万元的养蚕大户,进而扶持发展成为年收入10万元的专业大户及家庭蚕场,以稳定主要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形成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进而支撑蚕桑产业在区域内的持续发展。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