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攀枝花蚕桑业进入2.0时代


 

  □本报记者 李刚 文/图

  攀枝花桑葚又丰收了。

  4月20日,盐边县渔门镇荒田村,攀枝花市誉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家人”罗长华正组织人员把一箱箱桑葚装上一辆冷藏运输车。

  “这车桑葚发往长春。”罗长华告诉记者,这辆长15米的“大家伙”,一次能装20吨,比空运“撇托”(方便)多了。今年,合作社已向北京、沈阳、大连等北方城市发了40多车桑葚,加上从攀枝花机场、西昌机场空运的400吨,总量为1200多吨,每公斤收购均价近6元。

  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市桑葚产量突破5000吨,较去年增加1200吨。桑葚正成为攀枝花蚕桑业的又一增长点,桑树“叶”重“果”轻已成为过去式。

  “桑葚+蚕茧”:蚕桑亩产值上万元

  攀枝花蚕桑业发展历史悠久,这其中又以盐边县为甚。全市现有的7.8万亩桑树,6.5万亩分布在盐边县北部地区。每年,当地桑农在河边(库区)采摘桑叶、养蚕、卖茧的情景,颇为热闹。

  4月21日下午,盐边县渔门镇。孟学古驾驶着满载桑葚的三轮小货车返回位于花朝门村的收购装运点。

  过称、筛选、装箱……一箱箱桑葚装上了一辆停放在路边的辽宁牌照的冷藏运输车。

  孟学古是盐边县北部地区的蚕桑种植养殖大户,家里种了30多亩桑树。

  “前些年,这东西不值钱,都是娃娃们摘来解馋的零碎。”孟学古告诉记者,2005年左右,桑葚的食用价值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桑葚,桑葚,补肾嘛。”

  2005年以前,由于桑葚价格低,加上农户担心“果子抢了叶子的养分”,大多会对桑树进行疏果,每年桑葚产量很少。“一棵树就结那么百十来颗。”孟学古说,当时,桑葚基本上当人情来送。

  2005年,桑葚价格逐年上涨,农民们在养蚕之余,通过销售桑葚,多多少少也能挣到些钱。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桑树究竟是要“果”还是要“叶”?

  “叶、果可以兼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朝举告诉记者,攀枝花桑树大多为蚕、果两用的“云桑2号”品种。他介绍,叶和果主要依托桑树的“顶部优势”,如果顶部枝条修剪得深,桑叶就又多又大、桑葚少,反之,则桑叶叶片小,桑果多。

  “我们现在基本做到了叶、果兼得。”孟学古印证了黄朝举的说法。他还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桑树能产桑葚500公斤左右,每公斤桑葚能卖6元钱;桑叶能养4到5张蚕,每张蚕产茧40公斤,每公斤蚕茧能卖40元左右。现在,孟学古家一亩桑树能带来1万元的收入,比过去单一养蚕划算多了。

  “这几年来盐边收购桑果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大多数我都认识,他们也愿意和我联系。”现在,老孟已成为农村经纪人,帮助外地客商收购桑葚。“最早上市的每公斤收购价能达到七八块,就是‘烂市’了也能卖到两三元钱。”

  “如果以果为主,每亩桑树能产桑葚3000公斤左右。”黄朝举说,理论上讲,以果为主每亩桑树的桑叶还能养殖3张蚕。

  “烘房+冻库”:“80后”小伙看好深加工

  保鲜和上市时间短既是水果的风险点,又是利润点。对此,罗长华深有体会。依托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这一“金字招牌”,盐边县桑葚占据了千里之外的北方市场。

  “以前,我们主要通过空运,但量小,每公斤路费都要投2块多钱。”罗长华说,现在不少专业运输车队进入盐边县北部地区运输桑葚,基本上都是冷藏车,每车运费为2万元左右。

  与罗长华相比,渔门镇土生土长的“80后”小伙子周宇则瞄准了桑葚深加工。

  2010年,周宇放弃了大车运输,将所有积蓄和找亲戚借来的钱共计15万元,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一个烘房。

  “原来跑大车去过很多地方,看到的东西也多,后来看到家乡桑葚产业逐年壮大,我专门花了一年时间考察干果市场。”将桑果烘干再卖到外地,成了周宇自身事业的一个开端。一季下来,他既外发鲜果,又卖干果,一个多月便收回了成本。通过烘房烘制的干果既卫生、品相又好,经过包装后,一度成了北京、上海、辽宁等地大型超市的热销品。

  “烘房面积不大,一次只能加工1000公斤鲜果,按5斤鲜果出1斤干果来算,一个生产周期48小时,只能生产干果200—250公斤。”周宇说,从第一年销售的情况来看非常不错,但由于桑葚的季节性太强,而生产规模太小,不利于长期发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考虑在鲜存上做文章,以实现干果的延续生产。

  谈话间,周宇带着记者到他今年刚刚建起的冻库前,他说,这座冻库投了33万元,占地200余平方米,可冰冻保鲜60余吨鲜桑果,这样一来按每月烘制5—6吨干果计算,干果的生产周期可以大大延长,他也不会再愁没有生产原料了。

  “现在,桑葚饮料基本上只能在一线城市才能看到。”周宇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建一家桑葚果汁加工厂。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