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广元朝天区蚕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朝天自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使我区蚕桑产业不断巩固与发展,朝天现已成为我市首个省级蚕桑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区,也是我市唯一一个跻身于全省“十二五”期间30个蚕桑产业发展县区、全省40个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基地县和优质茧加工县区,这给我区的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抓住机遇壮大蚕桑产业是我区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针对我区目前蚕桑生产现状和政策形势,我局对全区蚕桑产业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桑树基础得到夯实,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全区累计栽植桑树6500万株,其中投产桑5300万株。覆盖17个乡镇118个村2万余户农户。年可养蚕3万张,产茧2万担,养蚕量、产茧量均稳居全市首位。二是蚕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已建蚕桑基地乡镇12个,培育养蚕示范农户3500户。组建了明月茧业公司,三元缫丝厂建成投产,基本形成了“桑、蚕、茧、丝、绸”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三是蚕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我区成立了蚕业局,专门负责抓建全区蚕桑产业发展;组建了下辖12个蚕业管理服务站(点)拥有干部职工36人的明月茧业公司,负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及蚕茧收烘工作。全区上下形成了区蚕业局、明月茧业公司—乡镇蚕业管理服务站(点)—村(组)小蚕共育户—养蚕示范农户四级服务网络。同时,通过狠抓小蚕共育质量,统防统消技术,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簇推广等工作,蚕桑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蚕茧品质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桑树资源损毁严重。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区现存可利用桑树总量仅有3438万株,其中投产桑2775万株,涉及53个村391个组12127户。同比分别减少3062万株,2525万株。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桑树损失1000余万株。2006年,全区新栽桑603万株,因冬干春旱影响,死亡率达60%以上。尤其是近5年因受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损失桑树600余万株。二是缺乏规范化管护,导致桑树淘汰死亡约1300万株。如:全区退耕还林的15900余亩桑树,大部分转化为生态林后,因缺乏管理而逐步淘汰死亡,加之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后,导致部分桑树缺乏科学管护而逐步衰竭死亡。三是部分老桑树因时间久远而自然死亡淘汰,全区约有300万株左右。

(二)桑树资源利用差。一是养蚕利用率低。目前农村从事蚕桑生产人员基本上都是老幼妇孺,而大量青壮年纷纷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大量优质桑树闲置浪费。二是综合利用率低。现蚕桑产业主要是养蚕,对桑枝、桑果、桑叶、蚕、蚕蛹、蚕茧、蚕沙等资源附加值研发利用尚未起步。缺乏成功的“桑经”配套种植模式。

(三)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据统计,现全区养蚕平均单产不足35公斤,单张蚕的收入不足1000元。从桑园产值来看,现全区亩桑产值也不足1100元。其主要原因是对蚕桑科技的推广应用较差。一是由于在家从事种桑养蚕人员基本属老幼妇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劳动力普遍较弱,对蚕业科技的接受应用能力较差。二是行业技术人员服务工作还不够到位。目前乡镇蚕茧站技术人员均属企业员工。因近年来受市场影响,公司效益差,职工工资收入微薄,致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还不够到位。

(四)产业发展压力增大。一是市场波动对蚕业的影响最为直接,茧丝绸市场大幅波动,特别是近五年市场持续低靡疲软,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种养积极性,挖桑毁桑现象开始显现;二是受多元产业(特别是劳务)发展的冲击,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低,蚕农养蚕的积极性严重下滑,很多蚕农弃桑务工、弃养经商,产业发展的压力和难度不断增大。

三、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科学规划与布局。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指标,以园区建设为有效载体,示范带动全区蚕桑产业,形成“一心(核心园区)四片(羊木片、沙河片、大滩片、朝天片)一基地(将我区建成川北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全国优质蚕茧基地)”的发展思路。重抓23个专业村、3000个年养蚕10张以上专业大户,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区养蚕5万张,产茧4万担的目标。

(二)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效益。一是合理规划重栽桑。科学合理规划,整体布局,抓好春秋栽桑,巩固、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实现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二是量桑养蚕抓调剂。千方百计做好桑树资源调剂,让零星分散、闲置浪费资源逐渐向大户、家庭农场主聚集,重点培育农场主和以蚕桑产业为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实现户营规模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三是科学规范强管护。注重农艺农机结合,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四是提升蚕桑附加值。积极探索实践桑枝、桑叶、蚕沙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由单一蚕茧向多元化产品转变,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五是提高桑园综合利用。对现有桑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提高桑叶单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上多做文章,充分利用桑园冬春间伐优势,发展“桑—经”、“桑—粮”立体农业,推广“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加循环模式。逐步实现土地利用由单一蚕桑向桑园立体农业转变。六是壮大龙头强带动。推动明月茧业公司的优化改组、三元缫丝厂的技改扩能,规范发展2—3个蚕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经营机制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提高组织化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三)强化科技服务,提升蚕业科技含量。一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职能。建议在区蚕业局内成立蚕技推广中心,在蚕桑产业核心园区成立蚕研所,在各蚕桑产业乡镇建立蚕桑服务管理所,强化桑蚕产业发展指导服务工作。二是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养蚕水平。通过举办村组干部业务知识培训会、种养大户桑树管护现场会、技术人员走村入户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广大蚕农应用科技的能力。三是大力推广“良桑、良种、良具、良法”四良配套工作,全面提升蚕业科技水平。

(四)完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正确处理公司、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分配关系,做到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各级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种养大户、专合组织实行奖励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实行蚕茧收购保护价政策,坚定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确保产业稳步发展,建议区上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储备基金。

(五)加大政策扶持,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主要是对农户栽桑、桑树管护、蚕房建设、蚕具配套以及对打造专业示范村、示范基地予以扶持、扶助。二是加大技术服务体系扶持。主要是对蚕科所、蚕技推广中心、乡镇蚕业管理所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发展给予扶持与奖励。三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主要是对创建品牌以及龙头企业的等次升级方面给予鼓励。

                             (区蚕业局 尹廷友)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