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珙县取得蚕业产业长足发展

蚕业产业是四川珙县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支柱 产业之一,通过多年的努力,具备了10万亩桑园,18-20万担蚕茧,农工业综合产值10亿元的规模基础,全县有近2万户5万农民的栽桑养蚕群体,长期以 来依靠蚕桑生产增收致富,现目前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有其它产业来代替,总结归纳起来,其主要的经验要素是:一、承前启后,四个阶段是我县蚕业取得长 足发展的基础

 我县蚕桑产业有着近几百年的历史,经过了发展史上的四个阶段。

 (一)初级发展阶段。1912—1949年,这个阶段经历了37年的发展过程,全县有土桑树近10万株,养蚕生产非常原始,到1949年底,全县的蚕茧产量只有881担,农民收入不到10万元,但农民对蚕桑生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组织改良阶段。从1950—1983年,经历了33年的发展过程,在 这个期间,对桑树品种,养蚕技术有了新的改良和探索,逐年引进了一批新的良桑品种,最初是以胡桑系列为主的黑油桑和白油桑,随后又引进了一批6071新品 种,到2000年后又大面积推广湘7920品种,完全淘汰了过去的黑油桑、白黑桑,现目前的当家品种为湘7920和农桑14号。养蚕技术有了新的提高,开 始示范推广纸板方格簇,到1983年底,全县的桑树资源面积近1万亩(1000株),蚕茧产量近5000担,蚕农收入70多万元,养蚕农户近1500户。

 (三)国营发展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走农、工、商、贸统一的 发展方向,1983年3月县委、县政府将蚕桑生产的管理权从林业局拨离出来,成立了“珙县国营蚕丝公司”从1983—2004年5月,共经历了20年的国 营发展阶级,在这个时期,全县的蚕桑规模,桑树的栽培管理,养蚕设施和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到2003年底,全县的桑园面积近5万亩,其中投产桑园 3万亩,年发种近6万盒,产茧近3万担,单产不到25公斤,蚕农销售蚕茧收入1500万元。

 (四)民营发展阶段。2004年5月,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国企改制两个 100%和省市的要求,对国营蚕丝公司进行改制,采取净资产与债权债务捆绑式公开竞拍的方式拍卖,最终由四川省智溢投资有限公司以980万元的净资产竞拍 成交,获得珙县蚕业生产经营权,从2004年到今天,珙县蚕业经历了9年的民营发展阶段,2011年底,全县蚕业生产的综合产值达到6.06亿元,其中蚕 农收入达到2.8亿元,这9年期间,实现了四个大增长,即:桑园面积大增长,由2003年的5万亩增长到2012年的11.2万亩,年发种量大增长,由 2003年的5.8万盒,增长到2012年的12.8万盒,产茧量大增长,由2003年的2.9万担,增长到2012年的10万担,蚕业产值大增长。由 2003的15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6.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今年可达3亿元,实现四个大提高,即标准化生产水平大提高,一步成园桑由2003年的 5000亩发展到2012年的7万亩,科技养蚕水平大提高,实现了小蚕共育100%,纸板方格簇达到100%;基地村消毒防病统防统治100%;省力化蚕 台推广达到100%。标准化室外蚕房和工厂化养蚕大提高,工厂化养蚕厂房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标准化蚕房8000余间48万平方米,蚕茧单产大提高, 由过去的25公斤,提高到2012年的平均41公斤,这个阶段是数值并举,又快又好的发展阶段。

 二、领导重视,事在人为,是我县蚕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县委、县政府的目标任务确定之后, 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各级各部门强化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是保证。县委、县政府为了有序高效的推进蚕业产业化发展,首先是领导抓、抓领 导。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高度重视现代特色蚕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县委书记陈有树、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叶盛更是心系农民稳定持续增收,把握蚕桑生产 的三高标准,科学决策产业链条和市场拓展方向,其次是县委、县政府的分管领导加大综合协调指挥力度,加强目标管理与考核力度,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加大县级 部门与乡镇的配合力度,县乡层层建立建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打通主干线,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班子齐心抓、干部 职工全盘抓、同台唱戏角色分明的科学领导体系。

 三、目标明确,科学定位,是我县蚕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县委、县政府对现代特色蚕业产业的发展,在通过深层的调研与综合分析后,科 学定位近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近期是两年内完成栽桑2万亩,全县达到12.5万亩投产桑园,夯实20万担产茧基础,完成7000间标准化蚕房建设,全县标准 化蚕房达到15000间90万平方米,到2015年全县工厂化养蚕厂房规模达到25万平方米,两年内完成蚕桑主产区域的水泥路建设100公里,田间生产和 入房道路硬化500公里,中期目标是十二五期未完全打牢20万担蚕茧的基础,实现全国蚕茧第一基地县。到2015年底,年生产白厂丝400吨,生产丝绵被 15万床,蚕丝枕10万对,蚕沙菌渣有机复合肥5万吨,桑园综合开发8万亩,桑枝食用菌规模达到2000万袋,全县蚕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长期目 标是到2020年,即十三五期末,珙县蚕业产业实现农工商贸一体化,产品多元化,蚕丝绸服装高端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格局,实现年发种25万盒,产茧20 万担,蚕业综合产值(农业和工业)达到15亿元,这就是我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对发展现代特色蚕业产业,打造蚕业金字名片的决心和信心。

 四、科技支撑,七化标准,是我县蚕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核心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茧丝绸行业要牢固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思想,在推进蚕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一靠科学,二靠政策,三靠领导的理念,在十二、五期末完全实现,桑园建设标准化,农户养蚕集约化,小蚕共育工厂 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消毒防病统一化,后续加工商品化,行业管理科学化,其主要方向是:到2015年底全县投产桑园12万亩,其中高标准的一步成园桑10 万亩,力争80%的桑园亩收入超过1万元以上,即:亩养蚕4盒种,收入6000元,桑园综合开发亩收入1500元以上,亩桑枝条食用菌收入4000元以 上。一是通过桑园综合开发和工厂化养蚕的拓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从事栽桑养蚕增收至富。二是鼓励蚕农大户租债土地栽桑养 蚕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三是进一步推广工厂化养蚕,全县50个千百万元村,每个村拥有5000平方米的工厂化养蚕厂房,总体规模达到25万平方米,四是通 过科技手段,全县养蚕的平均单产达到50公斤,每盒种收入达到1600—1800元以上,自动化上簇技术推广达到100%,省力化蚕台达到100%,标准 化蚕房达到100%,工厂化共育达到100%,优质蚕茧达到90%以上,建成全国的优质蚕茧基地县。

 五、形成共识,多元投入,是我县蚕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点

 蚕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同时以不可忽视产业投入,我县蚕业产业能够有 今天的规模和水平,就在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不放松产业投入,首先是创新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采取向国家省市争取一点,县政府配套一点,县农口部门涉农项 目捆绑倾斜一点,县龙头企业主要投入一点,乡镇政府筹集扶持一点,蚕农投劳筹资等六个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2005年以来的9年的时间,全县蚕业产业 的总投入达到2亿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1500万元,县政府配套投入1500万元,县农口部门涉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公路交通建设投入4000万元, 龙头企业累计投入3500万元,乡镇政府投入1000万元,蚕农累计投劳投资7000余万元,特别是2012年县委、县政府的综合投入力投更大,一是桑园 基地建设12000亩,投入900万元,二是争取国家扶贫开发资金投入蚕业千百万元村建设1500万元,三是蚕业产业带区域公路硬化建设30公里,投入资 金2800万元,四是产业带区域的田间生产和入户道路硬化100公里,投入资金500万元。五是标准化蚕房建设2000间,其中工厂化养蚕厂房1万平方 米,共计投入500万元。六是蚕业科技投入300万元。七是新建年产3万吨的蚕沙菌渣有机复合肥厂,投入资金500万元,共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通过 今年的投资拉动后,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将有一个飞跃提升,蚕桑产业带区域的生产条件将有极大的改善,蚕农的生活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对实现十二. 五蚕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将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六、突出重点,树立旗帜,是我县蚕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光标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打造亮点,树立样板, 是我县推进特色蚕业发展的思维理念。因此,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在推进蚕业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做到布局优 化、重点突出、做大做强、树立旗帜,扎实有效地推进十二五期间蚕业产业的“1525”工程。即:建设10个万担茧乡镇。其中:孝儿镇5万担,沐滩乡3万 担,底洞镇3万担,恒丰乡、曹云乡、上罗镇等7个乡镇达到万担茧规模,50个蚕业千百万元村。其中千万元村28个,200个蚕桑产值100万元的专业大 社,5000户蚕桑收入5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通过2011年2012年实施以来,到今年底,万担茧丝乡镇可实现4个,其中孝儿镇可达到4万担,沐滩乡能 达到1.5万担,底洞镇能达到1.5万担,千百万元可达40个,其中蚕桑产业千万元村可实现2个。500万元村5个,200万元以上的村可达33 个,100万元蚕桑专业大社可达50个,其中200万元的专业社5个,5万元以上的蚕桑专业大户可达750户,2—3万元的大户可达2250户,形成了一 批稳定的蚕桑专业群体。

 七、拓展基地、综合利用,是我县蚕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方向

 过去农民利用土地栽桑养蚕,只有专一的养蚕收入,每亩桑园的产值只有 2500—3000元,而且经常出现栽桑、挖桑的现象。行情好、价格高,群众就有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否则农民就挖桑改种,以建成的桑树基地极不稳定,为 此:县委、县政府采取一手抓桑园基地的拓展,连续5年每年新栽桑1万亩以上,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已达11.2万亩,其中投产桑园7万余亩,一手抓桑园综合 开发,一来提高桑园的单位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二来巩固发展桑树资源基地,全县从2007年开始,在桑园内套种花生、黑土豆、黑红苕、黑玉米、黑黄豆等黑 五类作物,同时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通过几年的探索与示范,目前全县的桑园综合开发利用以达3万余亩,占总桑园面积的35%,占投产桑园面积的50%左 右,2012年全县桑园综合开发面积达3.5万亩,以套种黑花生、黑红苕、黑黄豆、黑玉米、黑土豆、蔬菜杂粮等为主。桑枝食用菌100万袋,桑园套种收入 可达6000多万元,桑枝食用菌产值800万元,综合开发收入可达7000万元以上。加上8批次养蚕12.8万盒种,生产鲜茧10万担,蚕农售茧收入可达 1.6亿元,小蚕共育收入700万元,再加上公司向蚕农现金收购蚕沙、菌渣生产有机复合肥1万吨,蚕农可增收1500万元,目前每年产桑枝条8万吨,每吨 按300元计算,可增收2400万元,全县蚕农养蚕加上综合开发收入可达2.8亿元以上,2万户蚕农户平收入可达14000元以上,人平收入5600 元,2012年蚕农人均可增收700—800元。

 八、活力机制,优良环境是我县蚕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战策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县蚕业产业持续稳定,又快又好的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 重视创新活力机制和营造发展环境,并号召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境优化,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在2012年1月的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 组会议上,陈有树书记和叶盛县长明确强调,全县各有关部门要为推进蚕业发展亮起绿灯,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指导。各乡镇要拟定措施,真抓实干,干出实效,主要 领导要负总责,干得好的就继续干,干不好的就让位。从现在起,县委县政府将根据蚕业产业的增长比率来确定蚕业发展的奖补额度,如2011年珙县蚕业的基地 建设,发种、产蚕、农民收入、工业产值等增长10%,应兑现的奖补资金296万元。2012年的奖补资金就是325万元。增加10项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 对蚕农新载一步成园桑,优质蚕茧工程,桑园综合开发。循环产业带建设等方面的补助和对蚕桑千万元村的以奖代补,对蚕桑乡镇、县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成员 单位、龙头企业目标责任人的考核奖励。县委县政府对宜宾市10万亩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建设任务实行单项的考核奖励,形成了层层有措施,逐项有考核,结果有 奖惩的活力机制。

我县在创新激励机制的同时,高度重视,生产经营渠道治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 围,坚决克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切实抓好蚕茧生产与经营秩序的整治,在税收、金融、物价、质监、交通运管、农业科 技推广等方面提供优质的产业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让投资者有信心、有积极性、有回报,让蚕农有决心,有好的收益,让产业更优化,更稳定,与此同时, 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走行政坚强领导,职能部门保驾护航,龙头企业+专合社(协会)+基地+农户+工业联市场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在渠道治理, 环境营造,保驾护航中,县委农办、县蚕业办、县工商、公安、财政、税务,县农林水、交通和发改、科技、招商、质监等部门通力配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县 委、县政府的产业发展决定与决议。

为了营造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科学地处理好龙头企业与 蚕业专合社和蚕业协会的关系,县蚕业协会倡导并发起成立了“珙县富民蚕业专合社”县上成产总社、14个蚕桑乡镇设置85个分社,覆盖了全县所有蚕桑村社和 蚕农,蚕农既是专合社的社员,又是蚕业协会的会员,县龙头企业将所有的扶持蚕农的优补政策由县蚕业专合社兑现到所有专合社的社员,包括种药配套补助,小蚕 共育补助,优质蚕茧奖励、标准化蚕房和小蚕共育室修建等方面的补助全部由“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兑现,2012年已兑现各种扶持补助近300多万元。 同时,县蚕业合作总社还制定了基层蚕业合作分社社长的工作任务考核制度,根据各分社的生产规模、发种、产茧和科技推广,生产收购秩序维护等项指标的考核情 况,由县蚕业专业合作总社对各分社的社长给予1500—6000元的补助。通过健全科学的活力机制和全方位地营造优良环境,确保了我县蚕业产业持续稳定和 又好又快的发展。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