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四川丝绸产业化几种模式

 

  1、四川蚕丝产业化的开创者“游仙模式”

  绵阳市游仙茧丝绸有限公司,原是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政府直属的全民事业单位,1999年改制转型,是一家集科、农、工、贸于一体的民营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该公司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2002年再度被确认为四川省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02年初,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该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创办蚕桑专业合作社,大胆推行农村土地业主制经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资产为纽带,效益为动力的贸工农一体化的蚕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走出了规模化生产,集团化发展,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路子。

  该公司采取了技术承包,经济承诺,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利的办法,与蚕农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主要内容是承包技术、单产和质量、承诺农民收益,核心是二次返利,支撑是先进的蚕业科技配套技术,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养蚕与千变万化市场间的矛盾,解决了目前农村蚕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农民养蚕积极性不高的矛盾,解决了蚕茧生产主体与加工销售主体之间单纯买卖关系的矛盾,适应了蚕丝业生产力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个研究所、2个分公司、1个子公司、2个蚕种场、3个缫丝厂、1个织绸厂、1个自来水厂、19个蚕茧收购站和16个蚕桑技术服务站,带动20000余农户的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五年多的产业化建设,富了农民,壮大了公司,增加了财政收入。五年来累计向蚕农支付茧款1.5亿多元,二次返利1000余万元,向财政上缴税收2500万元,成为全省蚕茧生产及出口创汇的重点基地。

  “游仙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三大难题,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实现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的转变,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先进模式。其难点在于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利,对管理水平、集约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次调研中,成都市裕邑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井研县国强丝绸有限公司、邛崃大同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属于这一类型。

 

  2、国内蚕丝业专家赞誉的“宁南模式”

  宁南是凉山州东南部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远山区小县,全县以坡耕地、缺水型和瘦薄型土地为主,面对“天上风雨不调,人间土瘦人穷、地下矿藏无踪”的现实,宁南以县蚕茧公司为龙头,把对蚕丝业生产管理、服务、指导、经营职能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了公司+专户(专业共育户),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公司+专户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帮助和带动农户发展蚕业增收致富、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在推进蚕业产业化经营中,坚持“热不赶,冷不砍,坚持不懈抓发展”的思路,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以“四边桑”为主的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宁南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桑粮争地的问题。该公司坚持“利益驱动、投入诱动、科技带动、服务拉动、贸易推动”的“五轮齐动”的发展措施,取得了农民脱贫致富、公司发展壮大、丝厂一片红火、城镇就业增加、财政大幅增收的“五赢”局面。形成了被全国知名蚕桑专家赞誉的“宁南模式”。目前,全县25个乡镇都栽桑养蚕,直接参与栽桑养蚕的农户达24300户,养蚕人口9.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61.5%。2001年,全县养蚕94671张,产茧101426担,单产达52.4公斤,全县17个主产基地乡镇中,产茧上万担的3个;5000-9000担的7个;2000-4500担的5个;1000-2000担的2个。形成了以“四边桑”为主,坡地成片桑、间作桑为辅这一不占耕地且能经受市场风险的栽桑模式。通过建成以龙头企业辐射每一养蚕农户的五级技术服务网络,对栽桑养蚕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为蚕业生产发展和蚕茧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去年,全县蚕农售茧收入6000多万元,养蚕农户户平收入2469元,养蚕人口人平收入623万元,涌现出年养蚕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1932户,1万元以上的农户176户。县蚕茧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上缴税利4000多万元,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宁南县蚕业产业化是我省较为成功的典型,其蚕茧的总产、单产、人均产茧、质量、效益等五项重要指标均达到全省最高水平,并开始跃居全国先进的行列。蚕茧总产量由产业化前的3万余担上升到2001年的10万多担,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产茧大县。蚕茧单产52.4公斤/张,上车率95%,解舒率70%,粒茧丝长1050米,干茧出丝率36%,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受客商的欢迎。蚕丝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近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致富增收。蚕茧公司销售收入、实现税利和公司净资产分别于1992年的1500万、33.5万和760万,迅速上升到2001年的1.02亿、4000万和8453万元。由于原料有了保障,宁南3家缫丝厂运转正常,2001年共上缴税利450多万元。蚕丝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养蚕的需要,新建了一家石灰粉厂和两家方格簇具厂,并吸纳了近2000名城镇人口就业,为宁南这个万人小县城的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蚕丝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了森林植被,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县现有桑树1.5亿株,且每年仍在以1000多万株的速度增加,从而为建设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台、会东、达县等县属于这种模式。

 

  3、“工厂+农户”的“乐至模式”

  乐至县是我省典型的农业县,该县由县蚕桑局组织蚕桑的生产,由缫丝厂负责对蚕桑生产发展提供投入经费,与蚕农签订收购协议并全部收购农民生产的全部蚕茧。该县通过发展蚕丝业带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取得了蚕丝业工业产值近2亿元,入库税金1200余万元,农民收入4840万元的好成绩。乐至县的蚕丝产业化模式是我省“工厂+农户”的典型代表。

  乐至红旗丝厂长期注重技术进步,在省内率先应用自动缫丝机等先进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质量。同时,该厂十分注重丝厂的原料保障,每年按规定提出专项费用,由县蚕桑局组织发展蚕桑生产,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县蚕丝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乐至模式”的特点是蚕业生产由农业部门组织,公司(或工厂)出资扶持生产发展,公司(或工厂)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或协议),负责对农民生产的蚕茧全部保护价收购,企业与农民间没有中间环节,生产成本得到降低,企业效益得到提高,农民利益得到保护。荣县等县属于这种模式。

 

  4、“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以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为典型代表。利用自身的市场、资金优势和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采用控股、合资、租贷、托管等方式,在当地组建贸工农一体化公司,既达到了稳定自身出口货源的目的,又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蚕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

  成都天友发展有限公司与中江县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总公司,分别出资2000万元和1000万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四川新世纪丝绸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将中江县桑蚕生产、丝绸工业和产品出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贸、工、农资产一体化的蚕丝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下辖蚕业站48个、缫丝厂3个、绸厂1个、印染厂1个、服装厂1个。公司年生产丝类商品700吨,绸缎300万米,印染1000万米,服装100万件(套),工业总产值达1.5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农民蚕桑收入达8000多万元,惠及蚕农20万户,户平茧款收400元。目前公司产品全部通过成都天友丝绸公司代理出口,工厂按单生产,公司如期交货,产品无积压。该公司的主要作法:一是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以契约为纽带,与年养蚕3张以上的蚕农签订蚕茧生产合同;二是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公司+蚕业站+农户”的蚕业技术服务网,大力推广科学栽桑养蚕技术;三是把丝绸工业作为产业化的支撑点。去年公司在国际丝绸市场走入低谷,靠产业化经营,实现利润270万元,上缴税收1260万元,提供城镇人口社会就业机会2000多个,为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模式要求龙头企业市场优势明显,并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目前,南部、盐亭等县采用这种形式。

 

  5、“公司+业主带农户”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公司通过支持业主开发,与业主建立长期稳定的产供销关系,稳定产品来源,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入、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目前,蓬安等地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6、“广元女皇模式”

  广元女皇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单位。通过资产重组,加强基地建设,调整结构,强化服务,科技扶持,合同管理,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管理模式。由于市场的影响等各种原因,目前公司运转较为困难。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