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关于振兴发展我国丝绸业的建言

 

一、振兴发展丝绸是民族走向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丝绸是人类的瑰宝,人们赞誉丝绸为“纤维皇后”;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人们美称中国为seres丝国。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是丝绸的首创者,广袤富饶的神州大地是丝绸的发祥地,发明丝绸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重大贡献之一。

  千百年来,民族丝绸伴随民族兴亡几经起落。旧中国的民族丝绸业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掠夺剥削,奄奄一息。新中国以后,国家大力发展丝绸,创造外汇支援建设,到七十年代末期,丝绸生产出口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丝绸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茧丝绸行业成为民营经济创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支持三农,技术改造,创建品牌,美化生活,弘扬文化等方面成就巨大。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丝绸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保健、高雅的生活质量的追求,在服装服饰、家纺家装、医疗保健等方面开始广泛应用。同时丝绸也成为传播华夏文化,象征民族复兴的重要元素,在奥运、世博、亚运等庆典活动中亮丽展示,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时尚互动中传递友谊,表达了中国强盛而让世界更加美好的民族自信。

  民族兴,丝绸兴。丝绸连接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牵动着几千万蚕农和几百万丝绸工人的利益。丝绸服饰具有天然保健的功能,其舒适性生态性观赏性为人们特别喜爱,近年来,丝绸内需逐渐扩大,丝绸进入家纺家装领域,国外高档丝绸爱马仕等名牌旺销内地,说明丝绸可以创造几十倍的高附加值,民族丝绸不能落后。同时,丝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鲜明且厚重的国粹遗产,有5000年历史的民族传统产业,应该发扬光大。发展丝绸产业、弘扬丝绸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创新硬实力的需要;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更多民族贡献的需要。国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从纺织大国转为纺织强国的发展战略,并在不久前分别发布《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这是我国丝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是国家自主品牌业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为要实现《规划》与《纲要》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分析行业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的与发展瓶颈,切实解决当前的重大困难,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蚕丝绸行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困难和发展瓶颈

  近年来,从表面上看,我国茧丝绸行业比十一五期间各项指标都有增长,但由于全球经济影响和内部问题积累,实际上整个行业正处在发展与衰退的十字路口,面临的困难十分严竣。最主要原因一是行业利好逐渐消失:如外贸红利(出口获利),人口红利(劳动力低成本,曾经逼败了日本丝绸业),制度红利(创汇鼓励),工农产品剪刀差红利(蚕茧价格便宜,而丝绸成品价高)等,二是瓶颈制约快速凸现:如市场瓶颈(近年外需内需均不足),成本瓶颈(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等上涨过快),产业地位瓶颈(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利薄行业苦),环境瓶颈(东部缺蚕桑,西部缺技术,排放成本也加大)等等。两边夹攻,茧丝绸产业困境明显,以下分十个方面反映:

  1、发展失衡。茧丝绸行业发展很不平衡。近几年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取得重大成果,中西部省份桑园面积扩张很快,例如广西省茧丝业从无到有,其桑园面积目前已达到占全国五分之一,蚕茧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的,但该省至今有丝无绸,后道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跟上。而东部地区近几年茧丝生产却快速衰减,浙江、江苏等省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缩减。浙江原先是全国第一大丝绸大省,早已退为第四第五,制丝企业大量关门,本世纪的十年时间,从400多家缫丝企业仅剩86家,且开工不正常。缫丝能力从110万绪减至19万绪,实际在产更少。仅湖州市从37家缩减为不到10家,生产正常的仅1-2家。江浙两省在上世纪一直是丝绸出口强省,但近几年快速下降,仅2011年降幅分别为20.32%和35.03%。西部茧丝扩张迅猛与东部丝绸快速缩减,造成粗加工与深加工严重的不平衡,东部丝绸拥有的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闲置放空,西部产业链一时无法健全,整体创新能力下降。统计部门得出十一五期末我国茧丝绸行业的有关数据似乎与行业现实有较大差距,真切希望有关部门去伪存真,摒除那些利益驱使而虚报的水份数字,掌握真实情况。

  2、政府不重视。在许多地方政府看来,茧丝绸行业经济意义不大,劳动密集型,工业“亩产”低,原料季节性强,产业链长,投入多产出少,长期疏于管理,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当作包袱。因此,整个产业缺乏详细的发展规划。一二三产缺少联动发展,“一产”不能形成桑茧产业化生产,无法提供优良品种和保证原料质量。二产不能形成以品牌为龙头的大型丝绸产业联合型企业集团,产业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得很差。例如全国缫丝企业的平均加工能力不到年产100吨生丝,少慢差费。三产无法建立民族品牌市场。企业大多为小、弱、散,单打独斗,压价倾销,假冒伪劣竞相仿冒,同质化竞争,国内高端市场进不去,国外地摊市场争压价。

  3、起落无常。整个产业链没有一个环节获利挣钱,蚕农穷,企业苦,行业弱。全行业缺乏积极性。

  最近10年以来,茧丝价格大起大落暴涨暴跌愈演愈烈,几乎每三年一次。由于种桑养蚕成本逐年推高,蚕业科技配套不足,投入产出不如其它经济作物,造成东部弃桑严重,西部也在看天吃饭。2011年,全国春茧平均价格24元/斤,而秋茧跌至16元/斤,一下子跌进33%;厂丝从44万元/吨跌到32万/吨,跌进27%。涨也苦,跌也苦,蚕农与企业双双叫苦连天。东部地区一些产丝地区2010年因茧荒高价关闭了一批企业,2011年又因丝价暴跌关闭了一批企业。茧价涨时,茧贩子蜂拥而来,不问质量抢购,卖毛脚茧掺水份的都要。茧价跌时,蚕农弃养毁桑,连年折腾,造成茧、丝、绸等行业环节完全听天由命。

  4、原料危机。蚕茧产业化进程滞后,蚕业科技推进不快,粗放种养,疏于管理,原料退化严重。全国65万吨蚕茧,能够缫制5A以上等级的原料寥寥无几。能够缫制国际品牌爱马仕用丝的蚕茧,全国不到5000吨。目前,就优质生丝需要的蚕茧原料来说,我国远不如日本、法国、巴西,连我们瞧不起的印度,近年也已经在蚕茧质量的管理上赶了上来。浙江省的丝绸之府——嘉兴湖州的茧质不及计划经济年代的三分之一。当时贫下中农销售爱国茧,茧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