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行业运行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运行
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跨越,业内专家解读《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在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投入产出效益比日益下降的形势下,减少丝及丝绵类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指标,提高丝绸行业的综合利用产值,通过打造10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品牌,带动全行业朝中高端市场迈进。
  近日,在杭州茧丝绸行业发展座谈暨现场会上,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国家茧丝办主任邸建凯就“深入贯彻落实《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推动茧丝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主题作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了贯彻落实《纲要》的意见和建议。
  细心的人会发现,较“十一五”规划的大跃进,《纲要》更加趋向理性保守,虽然大目标依然是初步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跨越,但各项运行指标更加理性。
  此外,《纲要》还明确量化了行业节能减排目标,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丝绸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缫丝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以及茧丝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80%以上的目标。

丝绸内销比例上升

  邸建凯表示,《纲要》是在充分结合国内外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编制的,所设定的发展目标改变了以往扩规模、求速度的发展思路,更注重调结构、提质量、求效益的发展方向。
  《纲要》要求,年均蚕茧产量稳定在65万吨左右,较“十一五”规划下降20—25万吨,较2010年实际产量只提高了0.1万吨;要求丝绸工业产值达2000亿元,较“十一五”规划减少了500亿元,较2010年实际产值提高了40.8亿元;要求出口创汇保持在35亿元,较“十一五”规划减少了15—20亿美元,较2010年实际创汇收入只提高了2.4亿美元;要求蚕桑经济总收入超过200亿元,较2010年实际蚕农年收入提高了8.9亿元。
  此外,要求丝及丝绵类产品总产量达12万吨以上,较“十一五”规划下降5—7万吨,较2010年实际产量下降了4.2万吨。
  “十一五”期间,实际蚕茧产量64.9万吨,完成规划的72%—76%;实际丝类产品产量16.2万吨,完成规划量的85%—95%;实际丝绸工业总产值1959.2亿元,完成规划额的78%左右;实际创汇32.6亿美元,完成规划的59%—65%;实际蚕农年收入191.1亿元,完成规划的95.5%。
  “规定只是期望值而已,受市场影响很大,很难把控好。”浙江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王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国际宏观形势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这几年丝绸总量一直在徘徊,很不稳定。新规划是在“十一五”期间的实际完成量基础上制定的,减少出口创汇是基于对国际经济形势的预测不乐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丝绸的内销比例在上升,只是还缺乏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
  而对于《纲要》各项指标的调整和变化,西南大学副院长、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教授代方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这是正常现象。他认为,当前蚕丝业已经开始转入内需、资源深度利用的实质性进程。
  “就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来说,方兴未艾,粗略估计目前国内已经产生年收益20亿元以上,但还仅仅是刚起步而已。”代方银表示,从科学估计发现,从太阳能到桑树,桑叶到养蚕,蚕体到蚕茧,蚕茧到丝绸,最终被利用的能量仅为3%,蚕茧和丝绸的前端,还有大量的物质处于废弃或半废弃状态。
  “而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充分利用的条件,只需要我们改变观念,转变一下蚕业经济增长方式,扩大资源利用途径和实现深度利用。”代方银这样说。

质的提升优于量的扩张

  四川省丝绸协会副秘书长程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较“十一五”规划激进地追效益求增长不同,《纲要》更好地体现了“质的提升优于量的扩张”以及区域的分工合作。
  首先,在自主品牌建设上目标更加清晰,具体量化了重点打造10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其次,明确提出了东部、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凸显各区域不同的竞争力和特色。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强调应抓住人才、技术、管理、资本、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侧重发展产业链下游的高档丝绸产品;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强调发挥土地、人力资源等优势,鼓励发展缫丝、绢纺、织造、精炼、丝绸家纺等上游加工工业,东西分工,首尾呼应,良性互动。
  然而,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广东茧省丝办主任罗房枢表示,规划里对整个产业布局还不够清晰,东桑西移还显得粗犷,他认为《纲要》过于偏重产业链上游的蚕桑或缫丝加工业,对中下游产业规划不明确。“应加强区分上中下游产业,让上下游产业联动起来。”罗房枢这样说。
  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董事长马品德则表示,应加强对上游产业的某些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要以龙头企业为主,统一行业标准,防止盲目扩张带来的恶性竞争。
  《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的主线,以改善蚕桑生产条件、提升丝绸加工水平、优化市场结构、扩大消费领域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引导、平台搭建、政策扶持和市场调控为手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邸建凯表示,从总体看,近年来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成绩显著,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蚕茧生产波动较大,蚕茧农业基础仍不牢固,丝绸工业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有待提升,丝绸品牌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和自主品牌,对国内丝绸市场和国际新型出口市场开拓不足,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运行调控的能力有待提高。

统筹好国内外两个市场

  邸建凯指出,“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应抓住国内利好的政策机遇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从国际看,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加深,世界经济的恢复受到美国主权信用降级、欧债危机、中东局势动荡等突发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确定性增加。
  未来五年,全球经济进入增长减缓、模式转型、竞争加剧期,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加剧,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丝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从国内看,保持茧丝绸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扎实。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7%的平稳较快发展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都将为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同时,国家扶持“三农”、改善民生和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等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将继续为行业发展增添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丝绸产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对此,邸建凯建议企业应统筹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通过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丝绸品牌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优化和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拓宽应用领域,大力拓展国内丝绸消费市场。

                               /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