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鞠衣史论——传统命妇服制的演变与思考

鞠衣,作为最早见诸先秦文献记载的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者,从《周礼》中记载的亲蚕礼服流传至明末,成为贵族内外命妇的等级礼服,在历史进程中延续了两千多年。鞠衣始终在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这与其自身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寓意、悠久的等级服饰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桑蚕织造业的重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按照鞠衣从诞生、发展至成熟三个阶段,可将鞠衣的演变历程进行如下思考。

一、历史典籍探索的初现期——《周礼》到《礼记》    

1、亲蚕服

“鞠衣”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东汉郑玄注曰:“郑司农云:‘鞠衣,黄衣也。’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故云‘黄桑之服’ 也”。,鞠尘二字是为酒粬中所生的霉菌。鞠通“曲”, 曲字所解便是粬”,是乃酒母也。《周礼》中所记也就是说鞠衣的意思就是像酒粬中的黄色霉菌颜色的衣服,而这种颜色也是象征着桑叶初生之色。

经过合理推测,周礼中记载的鞠衣,染色材料也许就是从酒粬的霉菌中提取。因为鞠衣的名字是从酒粬的粬中得来,并且颜色也相似。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因为史料中并未对鞠衣的染色技艺进行任何记录,但是酿酒和染色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古老的化学工艺,和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两者之中也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

“鞠”字除了有桑黄色的意思之外,还有另一重含义可以解读。传至汉代的《礼记·月令》:“三月荐鞠衣于上帝,告桑事。”按照注释应解释为“季春之月向上天进献桑黄色的衣服,以祈告蚕桑之事”。但鞠的本意为弯曲、弯身的意思,而《周礼》中郑玄的注释却仅仅是从颜色的角度来解释鞠衣的含义。尽管记载的是对上古君王的祭祀, 抛开颜色的局限概念不提,在鞠衣的鞠字中应该加进一个解释为鞠躬、躬身之意,代表尊敬先祖。解释为一种表示顺从恭敬含义的黄色礼服,也许更为妥帖。

2、从“嫁服者”到贵族女性祭服

不同于祭服的专有意义,鞠衣在《礼记正义》中有一处不同于以往用途的记载:“曾子问曰:“亲迎女在涂,而壻之父母死……总音揔。”[疏]正义曰:“女改服”者,谓女在涂闻舅姑丧,即改嫁时之衣服。嫁服者,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则鞠衣。这里的鞠衣是以一种贵族妻眷的特殊嫁服存在。此嫁服是着于婚嫁路途中,夫婿父母或有亡故之时,替换婚服而着的丧服。前文所提的父母亡故在婚礼之时,士的妻子出嫁时要改穿黑色褖衣,大夫的妻子改穿白色的展衣,卿的妻子改穿黄色的鞠衣。类似于这样的记载,我们在《毛诗注疏》中一篇《采蘩》的疏中见到。《礼记正义》的疏与《毛诗注疏》的疏本身都成书于唐代,是否可用以阐述先秦文献中的鞠衣用途,可做商讨。

3、汉式鞠衣与朝服意义的初显

《后汉书》有云:“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贵人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这与《礼记》记载的桑黄色蚕服出入极大,所谓“缥”是为青白色的丝织品。至此,颜色明显区别于周式鞠衣的汉式鞠衣出现在史料中。

《后汉书》中另一处记载却值得留意“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入庙佐祭者皂绢上下……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这是鞠衣作为国家修史的记载中第一次以贵族女性朝服的性质出现,此为我们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

尽管记载翔实,但仍有疑问未解。其一,《后汉书》的修书年代为南北朝时的刘宋,修史之时距离东汉灭亡也逾百年,故而其是以刘宋本朝祭祀为母本还是以东汉史料为母本有待考证。其二,《礼记》是成书于西汉的儒家经典,《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的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二、周式鞠衣与汉式鞠衣的分化——魏晋至隋唐


唐中期杜佑编纂的《通典》,将周至唐初历代后妃命妇服章制度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对比魏晋至隋唐时期各朝国编史籍与《通典》,基本可以填补史料空白时期鞠衣的流传情况。在三国以后十数个小政权的更迭中,《南齐书》《梁书》《北齐书》《周书》等,对于亲蚕或是鞠衣都没有明确的叙述。

1、延续汉式——魏晋、南朝

曹魏时未有国修史书详细记录其政治礼仪制度,但此时的鞠衣明显有别于其他朝代,属于自立风格,应有刺绣花纹于其上,因《晋书》曾记:“元康六年,诏曰:‘魏以来皇后蚕服皆以文绣,非古义也。今宜纯服青,以为永制。’”《通典》中也有相关记载,从两晋始, 鞠衣作为蚕服与命妇朝服完全继承了《后汉书》中对于鞠衣形制颜色的记载。

而后对于刘宋、南齐、陈等国的史料中也可看到,例如刘宋时鞠衣“汉制,太后入庙祭神服,绀上皂下,亲蚕,青上缥下……亲蚕,青上缥下”。南陈时“陈依前制……自二千石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宋书》《南齐书》等有限的几朝《舆服志》记载都与《通典》中记载的情况贴合。鞠衣的性质都不约而同地继承了《后汉书》中东汉鞠衣的样式,这与南朝诸国统治者皆为汉人有关。追溯其文化根源,多出自于汉代礼仪制度。

2、回归周统——北齐、周

区别于汉人统治的南朝,北朝诸国的国修史书体例多重视在统治阶层的传记事件等方面,系统的礼仪制度极为零散,故而只能根据其他朝代的史书进行推测。《隋书·礼志六》记北朝中晚期时命妇服制使用的是《周礼》所言后妃六服。并没有详细描述此时鞠衣的颜色形制。

传至后周,命妇祭服、礼服等服饰都改变了名称,例如亲蚕礼服名为:鳪衣,并且将服装定位九等,从袆衣启,鳪衣仍为第三位。可以确定,作为亲蚕礼服的鞠衣在后周时颜色已经恢复了周式鞠衣的黄色,等级继承了北齐三品服鞠衣的制度。

少数民族政权在逐步汉化的过程当中极力效法周礼,礼仪制度、服饰制度都以遵从周礼为本,鞠衣在北朝流行时得以恢复周礼与统治者的礼法思想密不可分。

3、承上启下——隋

隋朝建国者杨坚出身后周,大一统后的隋朝也多数继承了北朝地区的礼仪制度。《隋书》中载:“采桑则服鳪衣。黄色”。《通典》中载:“隋制,鞠衣,黄罗为质……亲蚕服也。”

出现在隋朝的鞠衣恢复了《周礼》中所载的淡黄色鞠衣。并且鞠衣的名称也在隋朝进行了最后的确认,作为命妇等级服制也做了翔实的记载。

《隋书》记载,内命妇制服按照自身等级的递减,规定所着的朝服以《周礼》记载的“皇后六服”(无袆衣,实为五服)依次递减,分别为褕狄、阙狄、鞠衣、展衣、褖衣。除却后妃女官,隋朝的公主、王妃、太子妃、郡主等都以品级划分,从中挑选以鞠衣为朝服的内命妇为三品,其中包括:九嫔、三品女官、女侍中。外命妇的品级等同其夫官位等级,三品官员夫人的朝服为鞠衣,此与北齐制度完全相同。《隋书》中的这一记载第一次从官方的角度上确立了鞠衣在命妇朝服制度上的位置。

隋唐交际时史书《北堂书钞》引《三礼图》:“三图云,鞠衣……其鞠衣之色, 象桑始生。”隋文帝开皇年间下旨敕撰礼图,《北堂书钞》的最终成书年代在唐代,却在其中引用宋代成书的《三礼图集注》,此说不通。故唐代修著《北堂书钞》之时应是奉诏参照前代六种旧图编写,修书之时重点参照的对象应是汉代学者的原始《三礼图》。由此可以确定,隋朝在亲蚕服这一礼制服制的设立还是参照了北朝时期的传统,而非汉制。
 
在史料不全的这三百多年之间,鞠衣并没有因为朝代更替、国家分裂和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等原因而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形制和颜色南北互有不同,国家统一后又恢复了古制的黄色鞠衣,一直到唐代得到完全确立规制。


三、古制恢复与发展的成熟期——唐宋至明

唐代之后,鞠衣的记载在史料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从《旧唐书》到《宋史》等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较为清晰的记载。此时也基本上已经确立了鞠衣作为特殊礼仪仪制服饰存在。从流传下来的《三礼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唐代的鞠衣形制和袆衣并无差异。

从《旧唐书》、《新唐书》和《宋史》记载来看,从唐代服饰制度确立伊始,一直沿遂至宋,其深衣制,黄罗为地的服制形式并没有任何改变。通过史料《舆服志》的描写和《三礼图》图像(图1)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袆衣作为皇后的最高等级服制,其地位始终没有任何动摇,鞠衣的地位也在此时得到了国家制度上的确认。

1.webp.jpg

图1 《新定三礼图》

袆衣的形制至今还可以从清代南薰殿藏历代帝后画像中看到(图2)。可因鞠衣是作为特殊场合所穿的服饰,并没有任何的彩色画像流传下来。通过与袆衣对比描绘,没有翟鸟的纹饰,黄色罗为地, 其他特征与袆衣完全一致。

2.webp.jpg

图2 宋真宗后坐像

深衣的象征意义也对解释它之所以成为礼制服饰而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分上衣下裳二部分,象征两仪。其二,宽大的袖口和直角的交领,象征天地的圆和方,此乃空间。其三,后背由两篇布幅相拼缝合有一条贯穿上下的合线,腰间在穿着时要系上代表特权阶级的大带。象征了为人要正,掌权者更要正直,此乃人道。

2、继承革新中的明朝鞠衣

明代的鞠衣也直接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但是形制与用途有了极大的改变,其在贵族女性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也为历代之最。皇后的鞠衣与黄色大衫配合同时穿着,成为了皇后燕居服的固定搭配。

明代洪武二年(1369 年) 二月,曾有一次记载皇后率内外命妇在北郊祭祀先蚕的活动,但是亲蚕礼在此戛然而止,一直到明中期嘉靖九年(1530年)才又一次举行,期间间隔了160年。《明史》中并没有记载第一次马皇后祭祀先蚕之时是否穿着鞠衣,按照洪武四年对于明代命妇服制的规定, 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穿袆衣,戴凤冠。但是到了洪武五年的改制时就有了一句曰“凡命妇圆衫”,我们现在可以从《三才图会》《中东宫冠服》(图3)中所见到的圆领鞠衣已经出现了。而后屡次调整之后,一套完整的明代服饰制度已经产生。

4.webp.jpg

图3 《明中东宫冠服》中皇后鞠衣与王妃鞠衣对比

圆领袍衫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传统服饰,明代遗传下来的鞠衣实物尚少,无完整鞠衣出土,仅江西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一件鞠衣形制与史料所载相符合。

《中东宫冠服》中对皇后所穿的鞠衣,记载在皇后燕居服中。我们可以在明代前期的徐皇后画像中看到(图4)。在这本书中对郡王妃等级所着鞠衣的样式也给出了明确的记录。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鞠衣与《中东宫冠服》中所绘的样式相同(图5)。对于凤纹和翟纹的差异与明中期以后影响深远的服制僭越问题是否有关,这里不做探讨。

6.webp.jpg

图4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像

7.webp.jpg

图5 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鞠衣复原线图正背

通过实物与文献的对比研究总结,明代鞠衣一改宋代以前鞠衣的直角交领样式,袖口也从敞袖改成了明代最为流行的琵琶袖,其他特征都与前代鞠衣相同。

明代的鞠衣形制改变的最大原因就是鞠衣从在明代开始变成了皇后的燕居服,我们可以知道,鞠衣作为一种皇后燕居服,普通内外命妇的最高礼服,已经明显区别于前代亲蚕礼服的主要用途,变成了一个贵族命妇等级服制中的组成部分。

四、余论

鞠衣的演变随着中国朝代的变迁, 逐渐由桑黄色的深衣服制向明代的圆领深衣服制转变。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结点都缺乏实物的说明,只能通过不同文献解读追溯其演变路线。

西汉之前的鞠衣,仅见于儒家经典著作的记载之中。据记载从夏商周始便有桑黄色鞠衣用于祭祀蚕神的活动中,由皇后穿着。到汉代鞠衣由黄色转变成了上青下白的颜色,形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在隋朝进行了细致化的法律规定,以大一统国家确认了黄色鞠衣的正统地位,并明确了鞠衣在命妇朝服制度上的地位。唐朝恢复古制的鞠衣延续到了宋代,并且留下了大量记载翔实的史料和画像。明朝继承了鞠衣的礼服制度,并进行了发展和改良,服装形制、穿着搭配和制作材料都有了新的进展。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贵族服装上几乎全部推翻了汉民族的传统,鞠衣传承了两千年的历史也由此终止。

鞠衣的实物非常少见,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鞠衣可以算是至今为止中国出土的第一件完整的鞠衣实物,可以将它与史料对照,探讨明代服饰的僭越风潮等。但是很遗憾,史料的缺失使得很多问题还需后续研究。

鞠衣这个伴随了几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服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讨,也需要更多的资料去填补这些空白的区域,期待有更多的考古实证资料来帮助解决这些课题。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