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丝绸之路 锦绣前程——从一部中国丝绸史到中国丝绸博物馆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者。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春进入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学习工程技术。但毕业时恰逢朱新予老院长招收中国丝绸科技发展史方向的研究生,我觉得自己会比较喜欢就参加了考试。当时朱老已将近80高龄,他一直说有四个未了心愿:恢复中国丝绸公司、纺织部管浙江丝绸工学院、编写《中国丝绸史》、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前两个已无可能,但后两个后来均已实现。我有幸成为朱老的学生,协助他完成了两大心愿后感到特别欣慰。1985年我一毕业就跟着朱老做《中国丝绸史》的课题,第一次出差调研去了西北丝绸之路,然后是写作、编辑直到1992年正式出版。1986年我参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创建工作,1991年正式调入,1992年正式开馆,一直都没有挪窝。所以,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在我看来就是从一部《中国丝绸史》到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馆)的历史。

 

▲ 国丝馆的倡建人朱新予像

 

国丝馆的建设从零开始,后来经过的几个阶段也与改革开放紧密相关。19861992年是从立项到投资建成开放的初建阶段,虽然有4公顷多占地面积,但建成的只是一个只有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半拉子工程。19922000年经济改革大刀阔斧,而文化发展举步维艰,在国企管理下的国丝馆只是挣扎求存。20002009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国丝馆从企业转入文化渐渐向好,并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20092015年经过极为艰巨的努力,国丝馆终于走出困境,重绘宏图。此后,国丝馆在2016G20峰会之前完成改扩建项目,成为建筑面积达23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多平方米的相对完整的博物馆,可谓是破茧化蝶,全新亮相。回顾国丝馆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关系以及经历的过程,有四方面体会与国内博物馆同行分享。

一、学术引领,建设一个研究型博物馆

19922月开馆之初,国丝馆着实热闹了一番,但大约过了一年,就慢慢寂静了下来。当时首选面临的是经费问题,一个企业要从税收之后的利润中开支一个公益性博物馆的日常事业经费,确实非常难。既然事业经费有问题,那工作人员也难以继续,当时就出现了一股下海潮。1991年开馆之前刚刚进来的人员慢慢都走了,1992年之后也就基本不进人了。

 

1992中国丝绸博物馆建成开放

 

此时应该做些什么呢?一个博物馆总是有业务工作,也有基础工作。业务发展了,博物馆也发展了;基础垮了,博物馆也垮了。2009年我开始主持全馆工作,贯彻的理念是:少折腾(少搬弄是非、多干实事)、保平安(文物安全、人身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谋发展(主要是业务工作)。而业务部门只有三个:陈列保管、技术(文保为主)和社会教育,所有这些都是业务的重要方面,都应该以学术为引领。但三个方面无法在每时每刻都齐头并进,因此国丝馆就尽量关注研究。

 

2008北京奥运期间策展奇迹天工锦绣华服部分

 

国丝馆建立的最初缘由来自我的导师朱新予,此时我们已在进行《中国丝绸史》的研究,有了一个丝绸史研究室,并与文博界开展了一定合作。正是以这个团队为基础,并与筹建处合作,国丝馆一开始就有了较强的丝绸文物研究力量。开馆之初,恰逢内蒙古出土大量辽代丝织品,从庆州白塔到耶律羽之墓,从代钦塔拉到宝山辽墓,成为研究和整理的极好资料。同时,我们在学校期间对青海都兰唐代丝绸的研究成果也慢慢凸显出来,引起世人重视。作为丝绸技术史中最为关键的织造技术史研究也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复原了元代《梓人遗制》中所记载的立机子和汉代釉陶织机所表现的斜织机,解决了中国科技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还用大花楼织机复制了辽式五枚缎纹的雁衔绶带锦袍,使得国丝馆的织造技术复原研究成果叠出。艺术史角度的丝绸研究也开始启动。1992年,《中国丝绸史》《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丝绸艺术史》《中国丝绸图案》相继出版,一直到1999年中英文版的《织绣珍品》用100件丝绸精品图说中国丝绸艺术史,国丝馆在古代丝绸研究方面技术与艺术相得益彰。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国丝馆建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丝绸文物的保护研究蹒跚起步。十五期间(2001-2005),国丝馆承担了国家课题《古代丝织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中的子课题《丝织品文物保护文献汇编及现状调研》,十一五期间(2006-2010)开始大力冲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并于2010年最终获得成功,开启了真正全馆范围内的学术引领,同时取得了较好效果。十一五期间《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获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此后的十二五(2011-2015)期间《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又获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直到十三五(2016-2020)期间,国丝馆一直以学术为引领,不仅开拓科技保护研究,同时也引领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2012反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天蚕灵机展厅

 

正因为把学术引领作为办馆的基本思路,所以我们喜欢把国丝馆称为研究型博物馆。虽然国丝馆的工作很多方面都以研究为基础,但真正给我们提出研究型博物馆的一是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一个专业博物馆,贵在专字,就是要把专业领域的研究做到世界第一,成为专业博物馆的特色;二是大英博物馆的汪海岚(Helen Wang)女士: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特点是丝绸的研究、工艺的研究、保护的研究,这应该称为研究型博物馆。这里的研究型博物馆,我的理解就是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到极致。

二、工匠精神,专业专注专一永不放弃

专业博物馆要在一个领域中做到最好,其实也很不容易。国丝馆的定位是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饰类博物馆,其收藏、保护、研究和展览的范围包括古今中外,类型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认知方法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类博物馆在世界上的数量也有很多,有时也可以包括许多大型博物馆的相关专业部门,而相比之下国丝馆非常年轻,基础很弱,所以必须要发扬工匠精神,做到三“专”:专业、专注、专一。

 

2014国内第一个纺织品修复展示馆建成

 

一是专业,有专业的精神和素养。国丝馆围绕丝绸及纺织服饰相关领域,布局相应人才,建立健全结构,开展各种工作。国丝馆考虑的专业核心还是纺织的工程技术背景,或对其纤维、或对其组织、机械、印染等。但丝绸纺织同时也是一种工艺美术,所以艺术史与考古学、设计、时尚的知识也非常重要。此外,丝绸又是一种与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族等都有密切关系的产品,所以与此相关的知识也都十分有用。因此,馆内配置的人员,有较大一部分是来自丝绸、纺织、服装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学习化学、工程、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这样才能为专业工作提供专业条件。

 

2016蚕乡桑庐从海宁搬迁到国丝馆

 

除了软件,馆内所有硬件也是十分专业的。实验室围绕纤维、染料等核心点配制了多种大型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仪、能谱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包括进行精密分析检测所用的同位素质谱仪等。库房根据纺织品特点配备了纯木质隔层隔温隔湿,围绕考古纺织品配备了木质橱柜,围绕近现代服装和时装、中西方时装配置了金属密集柜,围绕皮毛类服装配备了低温库。展厅也是针对纺织品进行特别设计的双层温湿度控制系统、灯光照明系统以及专业的监控报警设备。特别是纺织品修复室,有1500平方米,分为两处:其一是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另一是2016年新建的修复室。前者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物修复展示场所,把修复现场和展览线路结合了起来,把纺织品文物的修复原理、过程、成果展示给了观众。展馆一楼用于纺织品的信息提取、清洗、修复、包装、研究等工作,并有一部分区域向观众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全过程;二楼向观众展示修复之后的纺织品文物。修复室的工作台根据纺织品修复特点专门设计而成,使用特别的工作台面,长宽按两倍的比例制作以便于使用过程中自由拆拼。修复所用工具采自医疗器械为主,但所使用的面料、缝线等修复材料多为特别定制而得,这也是硬件的一个侧面。

 

2016锦绣廊建成开放

 

二是专注,专注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由于馆小人少,时间有限,国丝馆就集中精力做好以丝绸为核心的工作。譬如研究,馆内核心是染料和纤维,到目前为止只有纺织品修复,展览总是和丝绸纺织服装或丝绸之路有关,包括社会教育活动品牌只是丝路之夜、女红传习馆、蚕乡月令、丝路之旅等。当然专注并不是不发展、不扩大,专注是根据使命、条件把专业领域做足、做满,如后来拓展的西方时装、蚕桑丝织非遗项目等。

 

2016国丝馆女红传习馆创建成为传统工艺传承的阵地

 

三是专一,专一就是长久。如织造技术,国丝馆会长期研究下去,不只研究国内也研究世界的织造技术,不只实践也写作李约瑟的织机卷等理论著作。如纤维和染色技术,从标本库和数据库做起,甚至做纤维和染料生态标本园,做世界最好的纤维染料鉴别技术,精细鉴别要到物种、到产地、到微痕。再如主题展览,目前每年做几个系列展览,有民族服饰展、有时尚展览,每个系列都会从各个角度精心打造。特别是丝路系列展览,国丝馆都会认真思考,用不同角度的展览讲好丝路故事。

 

2016经过近10年积累而形成中国时装馆

 

三、国际视野,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平台

丝绸从来都是中国的,但同时又是世界的。20世纪初,中国有大量的学生或是企业家远赴重洋去法国,或是横渡东洋去日本学习蚕桑丝织技术,我的导师朱新予就是一位留学东京的前辈。而到了我们这一代,没有机会早早走出国门,踏上丝路看世界。进了国丝馆之后,我才有机会去了瑞典、加拿大、日本等国。19971998年间我去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做客座研究,几乎走遍了欧美各大博物馆和各种纺织服饰类专业博物馆。1999年又去加拿大做了一段时间的客座研究。此后,国丝馆的国际化之路、或是说今天国丝馆的丝绸之路,才渐渐开始走得较为顺畅。

 

2016中国第一个陈列西方时装的基本陈列

 

其实所谓的国际化并没有真实的路,这些路是需要人走出来的,这就是专业人员的业务交流。国丝馆早期的国际交流大多使用对方的经费,到后来我们就得想方设法派人出去,特别是在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建立之后,这类学术交流就成为了刚需。20092015年间,馆内分别派出业务人员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大学、布赖恩特大学、费城艺术博物馆、瑞典军事博物馆等进行合作研究、修复培训等,每次都在三个月以上。此外,也派出一些专家赴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在国际专业平台上发声。这对拓展国丝馆的国际视野起到了极好作用。

 

 2016中国丝绸博物馆湖面华服秀

 

开展各项合作研究项目是国丝馆最为日常的任务和途径。2006年大英博物馆邀请我去做半年客座研究,我便策划了《敦煌丝绸艺术全集》项目。这是一个由上海东华大学出资,国丝馆与国际上一些重要博物馆全面合作的国际项目。合作者有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爱米塔什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旅顺博物馆,以及印度国立新德里博物馆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等,目前已经出版英、法、俄三卷,正在进行的中国旅顺和敦煌两卷预计今年也能出版。此外,国丝馆开展的各种双边合作项目更多,如与乌兹别克国家考古所合作的费尔干纳盆地蒙恰特佩出土丝绸研究项目、与丹麦纺织品研究中心合作的中欧出土青铜时代羊毛织物比较研究、与韩国传统文化大学合作的明代服饰修复项目、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考古所合作的蒙古纺织品鉴定修复项目、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的近代蚕茧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与瑞典军事博物馆合作的彼得大帝军旗所用中国丝绸的研究项目,等等。一个个项目,正如一个个台阶,使国丝馆国际人文交流慢慢走上了一个高地。

 

2016中国丝绸博物馆新馆

 

配合国家需求,讲好丝绸故事,把展览推出去,也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2005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在法国尼斯首次举办浙江文化周,而国丝馆在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天上人间:浙江丝绸文化展”。此后,以丝绸艺术、丝绸文化、丝绸之路、丝绸时尚为主题、在世界各地推出的展览接连不断。2006年在捷克国家博物馆举办了“衣锦环绣”大型展览,2007年在俄罗斯策划了“丝国之路”大型展览,巡展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博物馆、喀山共和国博物馆以及莫斯科国立历史博物馆。迄今为止,国丝馆的展览已经走进了二十多个国家。现在回头来看,展览走过的地方正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区域,已经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2007《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首发

 

2017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在法国里昂召开第二届年会

 

交往、合作、展览等大都是临时项目,更为久远的是打造国际化平台,培育国际合作机制并使其常态化。国丝馆参加了一些国际专业协会,如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CIETA)、全美纺织品协会(TSA)。但这类机构中,由中国牵头的纺织文化遗产协会几乎没有。于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国丝馆在2015年发起成立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并于2016年在杭州举行第一次会议。目前来看,这个联盟运作得非常不错,已在杭州、法国里昂召开了两届工作年会和学术会议,提交了大量关于世界丝绸历史和未来走向的学术论文。今年,联盟将要在韩国扶余召开第三次年会。此外,国丝馆于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在北京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又于当年622日在杭州“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展开幕式上,联合全国21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

 

2016杭州G20峰会期间第一夫人参观丝路霓裳丝绸精品展

 

当然,国丝馆自身也是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让国丝馆成为国际同仁乐于相聚的地方,成为新的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集聚点。国丝馆在改扩建之后,接待了许多G20客人,成为G20峰会期间的一个重要参观点。此后,又举办了大量以丝路为名的活动,如丝路之夜、丝路展览、丝路之旅等。

 

2017经纶堂为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展的配套文创丝巾载驱载驰

 

四、时尚先锋,融入当下引领美好生活

博物馆虽然收藏的是过去的遗产,但其本身却不应该脱离当下生活。国丝馆从一开始就是为当下服务的,建馆的主力是丝绸界、发起人是旅游界。但也走了一段弯路,从一开始的产业振兴,到市场化大潮、企业私有化,再到文化大发展,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文博单位免费开放,一直到现在比较全面合理地看待博物馆发展与文创及市场的关系。国丝馆在这一方面也走出了非常重要的几步。

 

2017时尚回顾展中的3D打印服饰秀

 

一是做非遗。非遗就是活的传统、文物周围的故事。2008年非遗在国际上还是新鲜话题,在中国也只是刚刚开始。但申报的非遗项目很多,如云锦、刺绣、南曲、少林等,所以当时文化部非遗专家希望把丝绸进行打包申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来牵头。国丝馆接受了这一任务,联系了国内杭州、嘉兴、湖州、苏州和成都五个市的近十个项目,包括蚕桑民俗、轧蚕花、扫蚕花地、清水丝绵、双林绫绢、杭罗、缂丝、宋锦、蜀锦等,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名义进行申报,这是文博界第一家牵头申报并统筹非遗的案例。十年来,国丝馆一直着力于丝织传统工艺的研究、复原和传承,特别是在近期用汉代提花机成功复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显示了在这一方面独特的实力。

 

2009成功牵头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成为人类非遗

 

2018用复原的老官山汉代提花机成功复制五星锦

 

二是做时尚。国丝馆在建馆之初便对丝绸时尚已有展示,但真正将其作为一大板块来做是从2010年开始的。当时馆内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是不做时尚就无法接地气,无法增加藏品,无法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国丝馆主动去市场了解时尚信息,去企业了解时尚产业,去学校了解时尚教育,找设计师了解时尚趋势,而抓手就是每年做一次时尚回顾展。从2011年起,邀请了浙江理工大学的策展团队,从征集一直做到展览设计和布展。第一年的主题是“发现Fashion”,虽然主策展人及主要团队已换,但时尚回顾展已做到第8个年头了。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若干时尚特展,特别是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时尚传媒集团合作的“时代映像:中国时装艺术1992-2012”,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等许多场合进行了巡展。

三是开拓西方时尚领域,建设真正的时装馆,成为中国的时尚博物馆。2013年国丝馆征集一批总数近四万件的西方时装,以18世纪以来欧美时装为主,包括世界时装史上重要阶段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其类型完全可以代表一个完整框架的西方时装史,是国内所有服装设计课程——西方服装史的教学实物。因为有了这批藏品,国丝馆不但在基本陈列中安排了“从田园到城市:西方时装400年”专题展厅,同时也建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时装和西方时装、以及各种时尚临展的中国时尚博物馆。目前,时装馆已成为馆内展览和活动主要场所。

 

2017丝路之夜系列中的巴瑟尔之夜,宫廷漫舞

 

四是大力开展传统工艺传承和设计创新。为引导美好生活服务,特别是振兴传统工艺并实现其当代设计,国丝馆设立了女红传习馆。国丝馆的特色是纺织服装,在古代属于女红范围,所以采用了女红之名,但活动并不局限于女性。事实上,女红传习馆的源头来自G20峰会时的夫人活动。为了配合该活动,国丝馆专门策划了女红互动,用女童表演丝织工艺,表现丝绸传统工艺在中国的传承。这一活动很受欢迎因而保留了下来,形成国丝馆自己的社会教育品牌。目前,女红传习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日常课程,二是高级课程。日常课程开始甚早,大约从一开馆就有科普养蚕、手工扎染、手绘填彩等,2016年改扩建完成之后形成了编、织、染、绣、缝等多个系列,每年开设近百次课程,学习者以中小学生为主,主要是培养兴趣。高级研修班2017年开始设立,每年四期结合展览而开,目前已开过课程的有综板织机、提花机、蜡染、扎经染等。一般课程在一周左右,学生限制在15人以内,主要是成人包括研究生、老师、设计师、手工爱好者等,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活动还是非常成功的。

 

2018在国丝汉服节期间向观众开放的明代服饰鉴赏

 

2018神机妙算世界织机展中的印尼宋吉锦织造工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编写一部史料和图片为主的《中国丝绸史》,到建造一座以实物为主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分别走了约20年,而国丝馆真正的快速发展是在最近十年中发生的。虽然具体工作还会有很多创新,但立馆宗旨、结构板块等总体思路不会大变,学术引领、工匠精神、国际视野、时尚融合还是国丝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原则。让我们再走四十年,再看四十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知名的专题类博物馆:理清思路精心谋划稳定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总体领先并时有突破、在国际平台展开长期有效合作、通过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时尚生活。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