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叙府蚕事 千家万户养蚕忙

 

□ 凌受勋

养蚕是叙府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可以说养蚕牵动了所有的人。各家上至八九十岁的曾祖,下至黄口小儿,无不参与其中。

■ 惊蛰起动

时至惊蛰,冻云密布的天空中响起了一两声惊雷。叙州府府堂坝的知府衙门和县府街知县衙里便开始了养蚕的准备。知府太太和县令太太要为民做表率亲力养蚕,将簸箕、竹垫、“灯笼架”(安放簸箕的木架)顺出来擦洗干净,散在院坝里。堂屋是要充作蚕室的,也打扫得清清爽爽的。全城各家也纷纷开始了养蚕准备,不少人家把簸箕端到河边上用江水冲洗。乡村中的篾匠背个背篼,背篼里装着细篾丝,到各家去修理簸箕。他们也会点木工活,带了锯子、推子,顺带修理一下“灯笼架”。养蚕是叙府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可以说养蚕牵动了所有的人。各家上至八九十岁的曾祖,下至黄口小儿,无不参与其中。

养蚕有诸多禁忌。养蚕忌喧哗,蚕最害怕惊雷闪电,每一次电光火石之后便是一大批死蚕,噪音会使蚕烦躁不安;蚕房宜清洁,叙府人认为死人对于蚕来说,会是更大的打击,因此在养蚕期,死了人的家庭自觉偃旗息鼓,乡人们是不会登门吊唁的,对这一点大家都是了然的,普遍都认为看了死人一眼也会给蚕带来晦气。当任何一个陌生人走近蚕房时主人必定会问:“见过死人没有?”茅盾的小说《春蚕》,即是一幅吴越之乡蚕事生活的全景图,深刻地再现了当时蚕农的辛劳和蚕事禁忌给乡间民俗打下的烙印。虽然作者的立意并不仅在于蚕。

■ 蚕事繁劳

首先是“催青”,“催青”就在惊蛰期间进行。在施行“催青”前,有经验的人家,有先将蚕种浸于淡石灰中者,称为“浴种”,浴时约数秒,即行取出揩干,平铺于种纸卵面间,以调匀温度,每天更换一次。至“温种”之法,有将种纸包扎好,放于毡帽外沿,随身携带者,妇女多系将种纸包放于胸腹间,借体温孵化,连知府、知县太太也概莫能外,俗称“暖种”。蚕收蚁后,即是饲育的开始,包括蚕室和养蚕器具俱事前收拾整洁,买桑、给叶、分箱、除砂、眠期“经佑”、保暖换气、“上簇”等。在这一过程中,因处置不当,或饲养措施低劣,皆可造成欠收的恶果。春季大风卷来的黄沙在桑叶上蒙上了薄薄的一层,损害蚕子的消化道,对蚕危害甚大。上叶时必须将叶子洗净抹干。这些都是细致活。叙府民谚道:“养蚕无巧,蚕稀叶少”,说的是蚕簸箕内应疏朗,上桑叶宜勤而每次量较少,避免上叶多发潮霉烂。蚕孵化后,经过四十日左右,则需上“簇”。“簇”就是蚕窝。“簇”可以用蕨箕草平铺竹垫或叵箩内,还可用干青枝、取实后的芝麻杆、油菜籽杆、甜竹、苦竹枝等做成。一般农户均惯用蕨箕草,但其干后枝叶易碎,沾于茧上,不易摘除。比较而论,以菜籽杆和竹桠枝两种材料为佳,惜在叙府用者较少。蚕子成熟逾半时,并不用选取法,先将“簇”料围绕四边,再用“簇”将中心隔成田字形,留其空隙处仍继续给桑,已熟蚕儿则自由“上簇”,其未熟者照常食桑,等待相当时间后,再用“簇”遮封其空隙,叫做“封顶”。经四五日后,即将竹垫或簸箕撤去,以免死蚕及蚕粪污染好茧。这些活,上了年龄的妇女和未成年的儿童皆可做。小女孩在成年人的指导下做这事,被看做居家持家必须完成的功课。为此,私塾在育蚕的最繁忙时期也须放假数天,以便儿童可以投入这件大事。“上簇”七日后即可采茧。

也如明代诗人高启的《养蚕词》写的那样:每到养蚕季节,“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繁劳的蚕事,历历如在眼前。叙府的养蚕业也是如此。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