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行走南丝路 让历史的风吹向我们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它的精髓在于文化,在于历史,在于民俗。这是一条穿过我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走廊。秦始皇差人修的“秦五尺道”,再苏人的象形文历书,彝族的虎文化,摩梭人的“走婚”,傈僳人的“火草织布”……在历史的长河中,沿着古道,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历史、生活习俗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南丝路凉山段北起甘洛,南至会理,中间经过越西、喜德、冕宁、西昌、德昌,全线7个县市,500多公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古道上那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走进那些盛满沧桑的故事,让历史的风吹向我们。让我们一起,踏着一百多年前祖先走过的这条古道,进入凉山……

文/宋明 本报记者 王卫



第一站——甘洛

■ 清溪峡

清溪峡,现名深沟,呈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南起四川甘洛县坪坝乡政府驻地,北至汉源县大湾。这是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有名且保存最好的古道路段。唐贞元年间(8世纪末),剑南节度使韦皋曾在清溪峡设立关隘,名为清溪关。

尽管清溪峡谷内古道上现在人马稀少,但被磨得光滑的路石依然清晰可见,最惹人注目的是,一路上石头上总是印满马蹄印,深浅不同,大小各异,据说最深的蹄坑有35厘米深。

峡谷里两山夹峙,河谷边的深涧里就是清溪古道,道路曲曲折折,时而在宽阔地带,时而在窄窄的峰脚下,时而在峡谷的西边,时而在峡谷的东边。峡谷里的河水时急时缓,峡内瀑布不少。

唐剑南节度使韦皋为招抚南诏、削弱吐蕃势力,曾在峡谷里修建清溪关。现在,清溪峡里最宽阔的地方还能见到古代护路兵勇住房的遗址,有2米见方的门墩,有堂有屋,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 海棠古镇

海棠古镇位于甘洛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因城廓形似海棠叶而得名,是“西南丝绸之路”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与重要关隘。古镇历史非常悠久,海棠及其周围在很久以前主要居住着越嶲羌和笮人,唐《蛮书》称该地为“达士驿”,今彝族仍称为“戛达铺”(彝音),明代在此设千户所。因曾一度庙宇众多,被称为成都出南门外的第一座庙林古城。清朝雍正7年筑土城,设都司署,道光十八年另修砖质城墙。城内现有庙宇一座,石狮、石刻、浮雕装饰文物数件,囚禁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民房一间。

1935年5月,著名将领左权、刘亚楼、张爱萍曾率部攻克此海棠古镇,沿灵关古道清溪峡完成奇袭大树堡掩护红军主力强渡大渡河的任务。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有资深学者考察海棠古镇后题词“茶马古道明珠,藏彝走廊重镇”。

■ 田坝镇

甘洛田坝镇是甘洛县的大镇,位于甘洛县西北部,距县城13公里,除县城外就数它最热闹最繁华。田坝镇在今天依然进行着原始纺织,而且从业家庭达数百户,从业者分布很广,大街小巷,家里家外,镇里郊区,随处可见人们在进行纺织。这是一个今天很少见的原始纺织古镇。田坝镇是以汉族为主的古镇,但是他们纺织的不是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是彝族羊毛服饰,以察尔瓦(一种形似斗篷的“人”字斜纹毛布,用捻制的羊毛粗线织成)和披毡(用羊毛擀制而成)为主,这是该镇纺织的独特之处。

这里的一些地名也与羊毛有关。田坝镇最有名的街叫羊毛街,这是田坝汉族染制擀制彝族用披毡、编织察尔瓦而形成的纺织一条街,闻名凉山。另外还有羊新村,也因加工羊毛而得名。

自元朝建立土司制度以来,甘洛长期属于邛部宣抚司辖地。十八世纪初,二岭(即上下土司)迁来甘洛田坝。田坝的土司遗址有三处:阿日土司衙门、煖带密土司衙门、煖带田坝土司衙门。

“南方丝绸之路”从甘洛县境内穿过。除清溪峡、海棠古镇、田坝镇外,蓼坪村的红军树、石达开部遇袭的白沙河峡谷都值得一去。

第二站——越西

■ 凉山藏乡保安

如今,越西的藏民族,是古老牦牛部的后裔(自称“尔苏”,彝族称“俄柱”,旧称“西番”即番族),番族(西番)的称呼一直沿用到1978年左右,后经国家民委认定为藏族,且在越西成立了保安藏族乡。

越西保安城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城周875米,同知王者政募捐修南北门,现北门尚存。保安藏族乡位于县城东北。藏族是南丝绸之路上的古老民族。保安藏族乡的藏民们吃苦耐劳,为人耿直、做事认真,热爱、崇尚白色。走进寨子,藏民家里供奉的是白石,养的是白马、白羊、白驹、白鸡、白猪……就连他们的节日也是以白色为基调。

■ 水乡中所 

南丝绸古道上,有一座千年历史小镇,水乡——中所,位于越西城南7公里处,是一座风情与民俗、历史与传奇相伴的古镇。坝子西边的金马山,挺拔峻秀;南面的小相岭,因三国时诸葛丞相曾在此征战而得名,他还曾在山顶镌刻下“今日山头”四个大字。

金马山下有一汪碧潭,人称水观音。据《越西厅志》载:“水观音为越西十景之一”。因观音菩萨曾在水边显灵而得名。其面积达万余平方,水为地下涌泉,长年不息,水深幽奇、凉气袭人。夏天掬水饮之,甘冽清凉沁人心脾。水观音流出的水,环绕在中所居住的人家周围。当地人民依水建房,遇沟建桥,中所充满了小桥流水般的诗情画意。

如今,越西境内,保存完好的“南方丝绸之路”遗迹尚有驿道沿线板桥乡境内的“树衔碑”、丁山乡境内的“双石桥”、南箐乡境内的崖画等等,另外,新民古城、县城古城墙、灵关石刻也是值得一去。

第三站——喜德

■ 保存最完好的古堡——登相营

登相营,坐落在喜德县冕山镇不远的小相岭南麓。传说是诸葛亮南征时途经的地方,驻扎军队于此,诸葛亮登上此地检查军情,故此得名。

据《喜德县志》记载:“登相营石城,位于小相岭南麓,今深沟乡辖区内。城墙为条石嵌砌,依山势平面作椭圆形,四开门,地处高寒地区,城内无农业居民,只有旅店、铺房、驻军游击衙署……”。驿站内尚有明代建筑遗址:如炮台、狱卡、骡马客栈、戏台、商铺、寺庙等。经实测墙高3米、宽2米,墙顶设垛眼,周长600米。登相营驿站始建于明代初期,最初只有几户原住民在此经营小客栈为生。明成化二年(公元前1466年),宁番卫(今凉山州冕宁县)建成“三关、两营、七堡”屯兵护路,登相营驿站从此正式屯兵,以后的清、民国均为屯兵之地。登相营驿站是南丝路的重要关卡,是过往商旅的必经之处。

第四站——冕宁

■ 水田掩映泸沽镇

泸沽是冕宁县境内很有名的古镇,早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台登县,治地台登城,台登就在今天的泸沽镇梳妆台一代。台登,在汉代时就很有名,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商品的集散地。

泸沽铁矿历史悠久。走入泸沽镇,今天仍能感到泸沽产铁的影响。镇上,有一条街几乎都是铁匠铺,铁匠们打制各种用具,沿街而卖,而在孙水河里有许多人在河里捞矿。

泸沽之铁史,书早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记有:“台登出铁”、“台登县有孙水……山有砮石,火烧成铁,刚利,《禹贡》厥赋砮是也”。可见泸沽铁矿,汉代即已发现并采掘冶炼。

第五站——西昌

■ 礼州古镇

青瓦粉墙的民居,拾阶而上的青石梯,苍翠的黄葛树……在山水的环绕与滋润中,礼州古镇道出了几许乡土深情的寄语。

这里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大驿站,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小镇历史悠久,古称“苏祁县”,位于西昌市北部的23公里处,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戌,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红军打富济贫”等光辉史迹。

小镇境内有三处古城和新石器遗址,物千余件,证明早在3400多年前,古人已在这里进行开发、从事渔业。

现在的礼州古镇建于明代,城镇内外有七街八巷,还有四大城门。走进它的大街小巷里,处处是茶馆,尤以南街和北街为最,每天坐茶馆的人多则上千,少则七八百,有的人一天要去喝二三次茶。

■ 古城、科技城、魅力城

千百年前,有一句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盛传:“清风雅雨建昌月”,它指的是今汉源县清溪的风,雅安的雨,西昌的月。可见,西昌的月那时就已经闻名遐迩。而今,西昌更是成了中国最值得一游的个性小城。

西昌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自汉以来,是历代郡、州、司、府所在地,为我国西南通道的要镇。历史上,司马相如、司马迁、诸葛亮、忽必烈、马可波罗、杨升庵、石达开、蒋介石、宋美龄等名人都在西昌市居住过。1986年7月,撤销西昌县建制,更名西昌市。

而今,作为中国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西昌早已经伴随着中国卫星以及其他国家的卫星的多次升空而名闻遐迩。西昌可以说是中国高科技之旅的首站,在那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巨大的火箭发射架,而且能了解卫星发射的全部过程。

西昌有美丽的高原湖泊邛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览邛海后,曾甚赞:“邛海珍珠硕大,美不胜收,其气候与恬静远胜地中海,真是东方之珠啊。”西昌有被称为“川南胜境”的泸山,山上古树参天,松树尤其茂盛,古人曾用“松风水月”来描绘泸山邛海的风光,即泸山的松、安宁河的风、邛海的水、西昌的月。

近年来,西昌市更是先后投40多亿,恢复建成全国最大城市湿地。置身其中,你便能了解和感知大自然的魅力。

■ 黄联三绝

汉武帝下令开通南丝路之后,汉王朝不仅在西昌设置了越巂郡,构筑了邛都城,而且大举开采铜矿,铸造钱币和铜器。西昌黄联东坪汉代冶铜铸币遗址就是西南地区最宏大的汉代冶铜铸币遗址。这里铸造的西汉“五铢”、“大泉五十”钱币在南方丝绸之路上广为流通。铸造的青铜器源源不断地销往云南各地,受到南丝路上各族民众的青睐。除此之外,邛都地区的笮马、牛羊、山货也通过旄牛道向北运到邛崃等地,贩卖给成都商贾,又从成都商贾中换得铁器、布匹、丝绸等物。

黄联关镇至今还有一个规模宏大的东坪汉代铸币场遗址,《汉书·地理志》中“邛都南山产铜”的记载终于得到证实。

如果去到黄联关,状若云南路南石林,质地却是含钙质的黄土形成的奇特黄联土林是一定要去看看的。黄联还是客家人聚集的小镇。历史上,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入川,黄联的客家人就是在这次迁移中到的西昌。现在,他们内部语言交流还以客家话为主。

第六站——德昌

■ 大石墓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经过几十年来专家们对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发掘考古,专家大多认为大石墓就是邛人的文化遗存。

大石墓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德昌境内最多,特别是德州镇和六所、王所、阿月等乡更是随处可见。安宁河畔的大石墓2006年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挂牌于德昌县的王所乡。《德昌县志》记载:“县地秦汉时期即为邛人游牧农耕之所。”德昌县城处大石墓群的包围中,更是证明德昌是古邛人聚居住。

德昌军屯有遗称“十所”。德昌县城周围有许多称作“所”的地方,德昌十所是:王所、陈所、陆所、李所、石所、冯所、莫所、朱所、吴所、林所。德昌十所都散布于德昌坝子中,正是德昌千户所下辖的十个百户所。在边远山区和军事要冲之地实行卫所制,是明代建制的一个特征。

第七站——会理

■ 川滇文化交融

会理的文化味儿很浓,在南丝绸之路上很少见,既不完全是川文化,也不同于相邻的滇文化,那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它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地理的原因。

外地人走入会理人家,常被主人邀请观赏字画,或是看砚瞧碑林,会理人的业余时间好像都在研究艺术。会理就是这般浸润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就连漫步在那些商业氛围浓厚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都是一种文化气息。 

在有文字记载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中,会理之名是由会无、会川发展变化而来的。明代以来,会理不仅商贸繁荣,而且颇重文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名流,同时,随军旅商贾、文人墨客的南来北往,也为会理带来多艺术珍品。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之中,在川滇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会理特有的文化,是偏居一隅的会理的地域文化。

今天的会理只是历史文风的延续。会理县城,现在主要分老街和新街。新街是新城区的组成部分,有着现代化的建筑。而老街却人拥店多,多是木板房。尽管老街上店铺林立,但一走入其中,就有一种宁静之感。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凌霄楼,几经摧残后重修,同样宁静的矗立在老街上,相隔不远处还有北门城楼,稍远的地方还有老城墙、科甲巷、川滇特色民居……这一切,给古城更添了古朴味儿。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