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苏绣没过时,这个 85 后男生做出了时尚极简风!

“没活干的人才做刺绣”

在刺绣之乡,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认识

但做金融的张雪回家做起了苏绣

他绣起了极简的行星、佛像

让年轻人改变了看法

1.webp.jpg

85后张雪是“刺绣之乡”苏州镇湖为数不多的绣郎。

原本从事金融行业的他,6年前回到了刺绣坊做刺绣。

在这期间,他一系列走创意极简风的绣品包括《星空》、《四季》,在国内外拿下了很多奖。

2.webp.jpg

张雪出生于刺绣世家,母亲是做了40年苏绣的大师,作品曾被去法国卢浮宫参展。但他们的绣品风格却完全不同。

与传统苏绣不同,张雪的男性思维让作品更简洁、现代。网友看了也表示,“美到让人窒息。”

3.webp.jpg

但他一路走来饱受质疑,做苏绣的年轻人很少,更别说男性。

他回应说,“大学毕业不是一定就要去BAT,就要考公务员,我就想做个手艺人。”

他颠覆了传统苏绣

没有鲜艳的花鸟图,张雪的刺绣走的是极简的性冷淡风。

他创作的《四季》,拿下了江苏省“艺博奖”的刺绣大赛金奖。用最简单的对角线、三角构图等美学,呈现中国韵味。

44.webp.jpg

《四季·春》

5.webp.jpg

《四季·夏》

6.webp.jpg

《四季·秋》

7.webp.jpg

《四季·冬》

这款刺绣的打磨,他用了整整3年。

8.webp.jpg

还有了颇有意境的《佛》。丝线绣成连绵的袅袅烟雾,虚实幻化成一个草体佛字。

9.webp.jpg

后来张雪又在想,苏绣传统的针法有9大类40多种。而现在的刺绣基本常用的针法也就只有6种,太可惜了。

他想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宇宙星系,灵感来了。这就是他想要创新的图案。

10.webp.jpg

《星空》这幅作品用少见的黑底和天文题材,让苏绣多了些酷酷的科技感。

他总共用到了近20种针法,轨道用银线以盘金绣的方式绣制,而中间的太阳用的是打籽、乱针、戗针……

11.webp.jpg

12.webp.jpg

玩遍二维的刺绣方式后,张雪又开始思考三维立体的呈现。

13.webp.jpg

《涟漪》

其中有件作品叫《见山》。

那是他在苏州博物馆做义工时,看到贝聿铭从米芾的《春山瑞松图》汲取灵感,以拙政园的白墙为纸,以不同大小的石块为绘,设计出经典的“片石假山”。

他也想到用刺绣的语言“针”、“线”来表达刺绣的“山”,所以有了立体装置:见山。

14.webp.jpg

为什么要颠覆传统的苏绣?张雪很耿直地说,是因为自己绣功不够好。

“我妈那代人都有几十年的绣功,他们重在绣功,技艺高超。我才学了6年,手上功夫浅。那就退而求其次,让苏绣回归生活。”

“原本生了儿子是不大高兴的。

我在很早前就看到了这幅新颖的《行星图》,当下觉得,每颗行星做工都很细腻而不失有趣。

后来才得知,背后的创作者是一位男性,还是有点惊讶的。

15.webp.jpg

张雪的母亲是苏绣大师薛金娣,作品曾被送去法国卢浮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参展,有两位英国市长还专门去工作室拜访她。

业界对她的评价是,“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16.webp.jpg

17.webp.jpg

《伊丽莎白》/ 薛金娣

18.webp.jpg

月曼清游图系列(文阁刺绣)/ 薛金娣

19.webp.jpg

节选的《韩熙载夜宴图》/ 薛金娣

从小做绣娘的薛金娣对苏绣近乎痴迷。她想生个女儿,长大跟她学苏绣,但未能如愿。

“原本生了一个儿子是不大高兴的。”薛金娣说道。

有着2千多年历史的刺绣向来被看作是“女工”。而鼎盛时有8千绣娘的镇湖,男性依旧不足10位。

刚开始薛金娣被别人问起,还是有些尴尬。“毕竟他读了大学回来,可以做更大的事业。”

亲戚也反对张雪学刺绣,说那是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子干的活。

20.webp.jpg

薛金娣教张雪刺绣

但有一次,薛金娣开始改观了。清华大学一位设计师订做一个双面绣屏风,图纸来回几十次才确定了图案,但对方始终不满意纹饰图案。

张雪上网搜索选中了凤鸟纹,并稍作创新。对方一看就很喜欢。

自此,他觉得自己颇有天赋,顺势就去杭州从素描学起美术。后来还考取苏州大学的艺术硕士。

21.webp.jpg

张雪和捷克艺术家合作

不少行业都被贴上性别标签,刺绣更是明显。张雪反倒不觉得困扰。

“大家做的风格、方向都不一样。有些作品一看就知道是年龄大的女性做的,我更偏向极简、舒服的审美。”

35 岁以下,做苏绣的不满 50人

张雪的每一条朋友圈几乎都跟刺绣有关。他平时从7点起床,经常忙到夜里2点。

他也没什么爱好,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刺绣上,偶尔去博物馆做义工讲文物。

但痴迷刺绣的张雪并不是“科班出身”。

22.webp.jpg

除了帮母亲分线穿针打杂,张雪没学过刺绣。真正拿起绣针当绣郎,是在张雪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后。

2011年,他放弃英国名校的录取,也放弃南京金融公司的邀约,回到了家乡苏州镇湖。

很多人都不解甚至笑话他,因为同学们大多数在银行。

当地人普遍认为,“没活干的人才做刺绣,因为很累,也没有前途,还落下一身职业病。”

23.webp.jpg

张雪却觉得,苏绣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很有前景的。

他还发现,他们这代人35岁以下,做苏绣的不满50人。

“我是第一批回来的年轻人,觉得比较可惜,真心希望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走下去。”他坦言。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纳这项手艺,他不断地在探索让苏绣更接地气的方式,包括做手表、耳机等。

张雪说,“做创新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让他回归到现代生活当中来。”

24.webp.jpg

刺绣首饰

自从他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之后,确实有很多年轻人跑来问张雪,有没有教学视频、网店。他们觉得很美。

其实,他心里有一个愿景,“当初看《姑苏繁华图》觉得特别有趣,手艺人构成了苏州的繁华。今天我也做了手艺人,希望传递出更多的可能性。”

文_编 _Cassie

图片来自张雪,感谢接受采访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快版权”(www.kbanquan.com)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