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巍巍百廿,一所大学与中国产业经济国际化的变迁


 再过几天,就要迎来浙江理工大学一百廿十周年的校庆。和老一辈的校友谈起,大家对于浙江理工大学以前的名字——浙江丝绸工学院,总是念念不忘;而壮年的校友,则更多对浙理工的纺织服装学科津津乐道;而对于现在这样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反而是体会不多了。

 这所学校有什么特殊?一百二十年来又经历了哪些?作为一所以“种桑养蚕”为源头的大学,其实际的源头,又远远超过了一百二十年。“种桑养蚕”又天生的成为了中国和国外国际贸易往来的基础。

 我们知道,中国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最早的国家之一。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男耕女织”。中国人最早的织品,最多还是体现在“丝绸”上。丝绸,传说是黄帝的老婆嫘祖发明的。嫘祖有一次在一颗桑树上发现了一些蚕的茧,她不小心将这些茧掉到了热水里,当她拿出茧时发现可以从茧上抽出很长很长的丝线,而且这些丝很有韧性。这个故事,非常符合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男女分工,男耕女织。

 可以说,自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家庭就成为了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这个基本生产单位里面,有两个最基本的产业,一个是“食”,一个是“衣”。食主要是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完成生产的,所谓耕,衣主要是家庭的女性劳动力完成生产的,所谓衣。

 中国人的这种经济单位非常稳定,一个家庭的最基本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实现了“不求与人”,也就是不参与社会分工,而只需要家庭分工。这是非常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生产方式,即所谓的“无农不稳”。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国际贸易,因为人们对国外的商品没有需求。可是,国外的人,对于中国的商品有需求。由于“食”难以储存,因而国外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更多体现在“衣”上,也就是丝绸、纺织品上。可是,一方没有需求,一方有需求,如何产生贸易呢?

 一种简便的方式,就是“抢”。中原周边的“四夷”,越是在他们的“灾年”,就越是劫掠中原,抢夺衣食,造成中国的多次混乱。

 但中原王朝后来加强了戒备,修建了长城,“抢”的方式就难以为继了。中原的皇帝,也要在“被抢”和“戒备”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就产生了第二种方式——朝贡贸易:四夷向中原皇帝上贡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长颈鹿,中原的皇帝赐予他们很多丝绸等纺织品,以及黄金珠宝。很多外国人发现,朝贡是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因为只要少数对中国人来奇怪的事物,就能换来很多的丝绸纺织品,于是一些商人,包括阿拉伯商人,就冒充为不知名的小国的使团,获得皇帝的赏赐后又转手卖到了欧洲,从而繁荣了丝绸之路。当然,也有一些中国人,参与到贸易中,因为有较高的利益,丝绸之路千年不断。

 唐朝日本人派了很多遣唐使,从而学会了中国的“种桑养蚕”技术。清末,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希望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购买西洋机械和枪炮的资金。但是当时的日本,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然而,日本人发现,欧洲和美国,对丝绸有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除了来自传统的丝绸服饰外,还来自工业方面:丝绸是韧性很强的蛋白质纤维,在尼龙尚未被发明之前,有很多的应用,比如用来给女性做丝袜;或者用来做强度需求很高的降落伞,以及在工业上使用。日本就大力发动,组织全国力量发展蚕丝业,通过出口蚕丝,进口机械设备和枪炮,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丝绸产业,也成为了日本的“功勋产业”。(来自浙江大学顾教授的研究)

 可以说,浙江理工大学的前生——蚕学馆,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中日进入近代化)下应运而生。清末,也是中国大学教育的肇始。庚子赔款后,美国将获得的部分赔款,在北京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中国人也很多到国外进行留学。其中,日本又广受留学生的“青睐”,一是由于日本部分使用汉字,交流起来方便;二是日本很近,很多自费出国的,可以节省盘缠。到日本留学,有几个备受欢迎的专业,一个是军事,因为中国逐渐进入军阀纷争;另外一个很有前途的就是蚕桑专业,那时候日本的蚕桑产业已经开始了近代化的改造,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回国来就业机会多。

 一百二十年前,对中国来说,蚕桑产业是一个具有广泛的产业基础,并且需要技术升级,又有广大“出口”市场的产业。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时杭州的知府林启先生,为什么要办三所学校,除了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以及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外,还有一所蚕学馆了。

 蚕学馆创立后,留学日本的教员,由于技术思想先进,往往受到青睐。比如后来的校长陈石民先生。陈石民是我故乡的人,他家和我家在同一条巷子,我家在巷子口,他家在巷子里。陈石民担任杭州蚕丝职业学校(蚕学馆数次改名)校长时期(1930年代),中国进入抗日战争。陈石民带着全校,在浙江省内辗转办学,分别到过绍兴新昌,金华等地,走遍了整个浙江,也将种桑养蚕的技术和浙江各地结合。这段历史弥足珍贵,正如浙江大学的“文军长征”一样。可惜的是,现在整理资料的人缺乏,也缺乏和当地之间的“共同情感”和面向未来的共同携手(就如同浙江大学和贵州省的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浙江丝绸工学院也迎来了春天。那时候,最光荣的是工人,工人里面最光荣的是钢铁工人(大部分男),以及纺织女工。学校也顺利,从丝绸为主,扩大到了以纺织为主,各种纺织的技术,产业链,在学校得到发挥。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换汇”的产业,外汇可以换来国外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提升中国产业经济的现代化。在钢铁和纺织里,当然的选择就是纺织。原因非常简单,20世纪80年代钢铁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砸锅卖铁”,但质量实在是拿不上台面;另外,钢铁是需要原材料的,中国并不是铁那么丰富的地方。纺织就不一样了,首先,技术上来说,虽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大多可以用人力和人的勤劳和专注(那时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这个)来弥补;而且纺织的原来是“可再生资源”,无论棉花,还是蚕桑,种种养养又有了,用不完。在上海、天津,就大力发展了“纺织产业”。那时候,纺织业引来了最快速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以纺织为基础的“国有外贸”的发展。

 以纺织为核心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也迎来来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早期。那时候,纺织工业部是一个独立的部级单位,浙江丝绸工学院,后改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即属于该部。和纺织相关的各种专业,尤其是在纺织产业链上的专业,都纷纷在浙江工程学院设立,比如纺织机械,以及服装专业,逐渐覆盖到整个纺织产业链。当然不得不提的是,纺织服装作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贸产品”,浙江工程学院也设立了“工业外贸”专业,那是1986年,是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起点。因此,浙理工的经管,其实是现有国际化,然后才有企业化。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由于市内劳动力的成本逐渐上升(当时全国人口流动尚未完全放开),以及产业升级,一些落后的纺织设备,就逐渐要被淘汰。这时候,一些脑子转的比较快的浙江人,就跑到上海和天津的纺织厂,说:我可否把这些落后设备拿走,帮你们生产纺织品,你们给我原材料,我按照一定的价格(远低于上海和天津纺织厂的生产成本)给你们供应符合你们要求的纺织品。

 上海和天津的纺织厂觉得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买卖,因为这些纺织厂,在前期的“出口”中,已经获得了稳定的“国际客源”,但成本上升使得它们无利可图。获得低价的纺织品,买给稳定的国际客户,在当时是一个“利润很高”的生意。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和天津的纺织厂逐渐就退化成了“外贸公司”,或者“中间商”,但是由于当时“外贸”是垄断的,因此它们不亏。

 浙江人又如何能够最低成本的生产纺织品呢?精明的老板瞄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空虚寂寞又无事可做的农村。他们把从上海和天津拿来的纺织机,以及纱线等原材料,交给农村的家庭,说好了纺织一匹布给多少钱。对于农村来说,尤其是农村妇女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因为那时候的时间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农民获得货币性收入的渠道非常有限。在笔者的家乡绍兴,那个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了“纺织”,有时候一干就干到半夜,舍不得让机器停下来。可以说,这是浙江经济工业化的“源头”,也是浙江一举成为“全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不包括直辖市)”的起点。后来这种模式被应用在其他产业,尤其是服装、电器、机械、轴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带动了浙江经济的腾飞。直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浙江本地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到“家庭模式”,“一县一品”难以为继,才又转为公司化,工业化的运营。

 这一时期,浙江工程学院又获得了长足发展,依托于浙江省的优势产业——纺织品出口曾一度占浙江出口的四分之一强。这一阶段也是浙江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无数的浙江纺织服装企业,都希望能有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去上班。

 随着浙江人越来越有钱,有钱的结果就是不大愿意干辛苦的活了。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对纺织服装产品需求的下降,浙江的纺织业下滑。那时候,绍兴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集团的老总等的失踪,又直接揭示了浙江纺织企业背后的故事——民间资本化:由于浙江人在前一个时期赚到钱了,因此“用钱赚钱”成为更为“有利可图”的方式。

 这直接导致了浙江经济的金融化,准确的说是“民间金融化”,也就是和正规金融不同的方式的金融化。金融的渠道有很多,一是走向产业,比如纺织业,在国际市场需求强烈的背景下,走向产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实体产业经济下滑。另一种就是走下“资产化”,那就是去炒房、炒煤、炒大蒜……,那时候温州等地的资本在全国各地跑,自然也有“产业经济”的预期不足的因素在。

 对于浙江理工大学来说,这时期恐怕不是一个好时期。理工大的特点就是实体产业,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实体产业链。当然,2008年以后,有一个事情的发展,对浙理工有重整的机遇,那就是“电子商务”。如果去看看电子商务的产品类别,最大的两个,一个是3c类商品,一个就是纺织服装。3c类商品的最主要地区是在广东,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第一大省;纺织服装的最主要地区是在浙江,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第二大省。

 难怪马云会感谢中国的各位女同胞,剁手族。因为女同胞的消费,更多是在纺织服装,而马云的阿里巴巴,就是在浙江的一个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能够成为全球贸易量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各位女同胞,剁手族功不可没。

 2016年G20峰会之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成为eWTP,也就是全国电子贸易平台体系,而浙江,是一个纺织服装的大省。当电子商务拓展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时候,全世界的各位女同胞,剁手族,成为阿里巴巴等大公司的支撑力量的时候,浙江理工大学这样一个以丝绸为源,以纺织为基,扎根浙江,而丝绸也好,纺织服装也好,其实是非常面向国际市场的,相信在“跨境电子商务全球体系”中,应当大有可为,学习跨境电子商务的浙理工学子,也将大有可为。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