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一屏蜀绣一枝梅


——成都市国家级非遗蜀绣的探访之旅

 蜀绣最早见于西汉的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32种。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色彩典雅,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平齐光亮、针脚整齐、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等特点。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1月11日,我们在成都市文殊坊梦苑蜀绣研究院见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孟德芝女士,在她的工作室和她一起探寻蜀绣的秘境。

1 (孟德芝正在进行讲解 薛玉姣摄)

 孟德芝出身于刺绣世家,母亲、外婆都是蜀绣大家。1979年孟德芝接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后,师从工艺美术大师肖福兴学习刺绣技艺。1992年孟德芝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目前蜀绣界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两位,孟德芝和郝淑萍。)2005年蜀绣厂改制后孟德芝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有学生四十余名。

 孟德芝近几年先后在《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上海《工艺典藏杂志》、《四川工艺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数篇有关蜀绣历史和技艺的论文,先后代表蜀绣艺人赴北京、威海、法国巴黎、安锡、瑞士日内瓦、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美国休斯敦、德国柏林等中外城市表演蜀绣技艺。

 发展良好

  据孟德芝介绍,近十年来蜀绣的发展比较好,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作为国家级非遗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蜀绣艺人建工作室、建基地都会得到政府补贴,培训经费、新产品开发的经费也会得到支持,文化部和文化厅会给非遗传承人一些补贴,商务部会支持蜀绣作品参展,以及品牌宣传。这就鼓励了更多蜀绣艺人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蜀绣事业中。

 2005年蜀绣厂改制后,现在的蜀绣可谓遍地开花,大家为了突出特色,会专门只做某一种,有人做实用品、有人做服装、有人做艺术品。各家的风格都有自己的特色,题材内容比较多元。但是,近些年作为礼品的蜀绣市场在萎缩,收藏品市场一直比较窄,近年也没有太大改观,但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用品市场相对乐观一些。 

2(蜀绣作品  芙蓉锦鲤  熊莹摄)

 创新不止

 随着社会的进步,蜀绣也在适应时代发展有所创新。形式从过去单一的实用品发展到艺术品,表现方式从单面秀到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形绣,题材从以工笔画为主的单一题材发展有写意画、油画、摄影作品、装饰品,面越来越宽。为了适应市场,也会根据需求做一些跟时尚结合、年轻人喜欢的蜀绣作品。

 传承有忧

  关于蜀绣技艺的传承,近年来,成都周边区市县的妇联都在做蜀绣的培训,比如会请专业的老师给绣艺人员做培训,也会送一些绣艺人员到专业的美院进修。孟德芝说现在的传艺方式比过去单一的师教徒多了很多种,“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很利于蜀绣技艺的传承。除此之外,也有专业的学校在做培训,例如华新学院开设的蜀绣专业,以及很多小学的第三课堂。

3(位于孟德芝工作室的标识牌 薛玉姣摄)

 客观上来说,学习蜀绣的大环境很好,但是由于蜀绣工作的特殊性,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对蜀绣事业望而却步或者半路夭折。学习蜀绣,入门得两年,五年以上才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因为时间周期比较长,工作单一枯燥,很久出不了成绩,再加上初学期间几乎没有经济收入,所以很多初学的年轻人都坚持不下去。再者学习蜀绣技艺大多为女性,结婚生子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因素,因此孟德芝说,20岁左右适合入门,30岁左右才最稳定。

 因为学习蜀绣门槛并不高,没有美术基础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累经验,学习到一定程度对架构和色彩都会慢慢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再者,绣艺人员不参与设计,也降低了很多难度,而且学习蜀绣不需要学费。作为蜀绣的优秀传承人,孟德芝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到蜀绣的学习中来。

  “艺术不是短平快的东西”

  孟德芝说:“艺术品的东西不能走产业化,因为艺术不是短平快的东西。作为文化遗产,不能把它当做增长GDP的手段。”孟德芝强调市场上的工业制品只能叫做机绣,不能叫蜀绣,蜀绣的定义就是手工。据孟德芝讲,因为消费群体不一样,市场上的机器制成品对蜀绣的冲击并不大。

 针对近年来蜀绣领域省级大师、市级大师越来越多的现象,孟德芝认为其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首先大师多了,含金量就低了,对大师本人的考验也更大了,有的人会因为大师的头衔而沾沾自喜,进而影响技艺的精进,但是这个也取决于个人对荣誉的态度。同时也有一些好处,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蜀绣中来,利于蜀绣的发展和传承。

 《重走中国的西北角-探访中国西北、西南地区时代变迁下的民风、民俗、民貌》项目小组

 作者:熊莹

 摄影:熊莹 薛玉姣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