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阿来:烛见文明更深处





640.jpg


 成都市博物馆落成不久,就举办了一个“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这个展览让我不断流连,一次又一次走进遥远的古代,洞悉了丝绸之路的今与昔。作为一名四川人,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四川与丝绸之路的勾连,让四川具有了更大的文化含量,四川作为一个文化地理的存在,有了更深广更幽邃的历史感。


640.jpg


 因为策划人的精心设计,这个展览从丝绸之路这个切口进入,呈现出清晰而具体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让观众直观地面对基于丝绸之路这条物流之路最后导致的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宗教和不同族群间更深远持久的文化交流。这个文化交流既包含了观念形态的互相影响与融合,也包含了生产技术与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与融汇。

佛教的东传,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本次展览附设的克孜克尔、敦煌和麦积山石窟艺术就直观地展示了佛教东传进入儒道文化区的过程,同时,也通过佛教造像与经变壁画在不同时代的风格变化,生动展示了西来的宗教与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以丝绸为载体的物质贸易是阶段性的,但文化的交互影响却恒久不变。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主要基于汉代通西域的史实,首次把欧亚大陆桥上古老的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那时,中华帝国已在夕阳西下的时节,丝绸之路上除了一些探险家来来往往,丝绸贸易早已断绝。但无论如何,这唤醒的是一段光荣的历史记忆。

这次有关丝路文化的展览在成都举办,唤醒的也是四川一地的历史记忆。四川一省,深入内陆,却衔接南北,过渡东西,形成了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发育出丰饶的文明。古蜀国的首位国王就以“蚕丛”命名,是位善于养蚕的专家。据有些文字学家考证,蜀国之“蜀”所象之形就是一条能吐丝作茧的蚕虫。这次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一组出土于四川盆地的汉代画像砖,生动描绘了蜀地先民采桑于林,织绸在机的图案。

而一台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2000年前的织机实物,其结构之复杂与精巧,也是当时中国科技发达程度的生动佐证,是那个时代领先世界的中国制造的四川篇章。






640.jpg

从古代蜀锦的光芒,看到的其实是创造精神的光芒。

春月采桑时,

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

那得罗绣襦。

这首汉代的乐府诗,也可借为那时蜀人男耕女织生活的写照了。

北宋词人仲殊所写《望江南》词,更是直接描绘了彼时成都蚕市的盛景: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丝织行业发达,带动了上游蚕市的兴旺。也正是围绕丝绸业频繁大宗的交易,使得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首先在成都出现。

那时的四川盆地不在古丝路的主干道上,却以丰富精美的丝绸产品加入了这条西去中亚与欧洲的频繁贸易。本次展览的文物中,有两件实物正是明证。这两件汉代四川丝绸产品都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一件叫“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一件叫“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护膊,该是“挽弓当挽强”的武人护身的用具;锦枕,“宜子孙”三字,已道出了这件床上用品中隐含的心声鬓影了。这两件文物应该都是当时的汉王朝赐予精绝王国墓主人的礼物,显示着西域三十六国当时对汉文化的认同与推崇。

国人说历史,惯说沙场残酷的征战,宫廷阴暗的内斗,却往往忽略那些曾经生动体现物质文明进步与交流的细节。这样的文物,让我们回到历史的细部,让我们烛见文明的更深处。这些细节还告诉我们,四川以这样的技术与物产的贡献,在很久以前,就参与了世界性的物质与文化交流。更不要说,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出陕西,经陇东的丝绸之路交通断绝,成都在两百年间成为史籍中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起点,经川西北,上青藏高原东北部,过青海湖,越祁连山,在张掖与古丝路重新相连。我走过那些地方,蔓草丛树中,黄沙古道上,过去的驿站城池隐然可见。

更何况,成都还是陆上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张骞通西域开辟丝路时,就已经在位于今天阿富汗的大夏王国发现了经过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输送到中亚的纺织品“蜀布”了。但今天,这条陆上南方丝路的面目还模糊迷离,远不及北方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那样线索清晰。表面看,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但今天的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记忆的模糊不清,也与当下政治经济及文化格局中自我认知的程度有相当关系。




640.jpg


成都老官山出土织机

 两次看完这个展览出来,我都从市中心向南步行一小时回家,正好平复一下观展后的脑力激荡。

此时,成都中心商业区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展示着充分的活力与时尚。成都,横穿城中的河流当年因为织锦业的繁盛而得名锦江。这个城市的别名“锦官城”也与发达的丝织业密切相关。但现在,在这春寒料峭的夜晚,时尚女性们脖间的一袭丝巾,多是来自当年丝绸之路极西端罗马的产品。隔着轩敞的橱窗,还可以看到爱美的女性们在那些欧洲名品店的丝织品橱窗前流连。而那些时尚产品所来的地方,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贵族精英阶层都以拥有中国丝绸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想必那时的欧洲宫廷中,也定有蜀地丝绸的绚丽光影。是什么样的情形下,世间事起了这样一个反转?

又想起一件事,春节期间,杜甫草堂举行祭拜诗圣杜甫的活动,邀我主祭,我觉得穿西装去不合适,便在城中遍寻中式服装。用“遍寻”这个字眼真不过分,在我想象中,该是丝绸的料子,唐装的样式,但遍寻的结果,竟没有找到一件称心如意的。除了丝绸质地还差强人意,大概齐的剪裁、并不精心的缝制、细部的刺绣都精糙不文,色彩也俗艳,穿去了怕要愧对写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杜老先生了。传统的丝绸业,至少从晚清以来就开始的退步,不仅体现在工艺精致与否方面,更是由审美的高下和心意的专注诚恳来决定的,也是与中国国力的衰败、文化自信心的低落密切相关。

640.jpg

“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

 今天,我们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就四川而言,最有开发价值的非遗,也许就深藏在曾经光华绚烂的丝绸业完整的产业链条中间。

西汉以来就以发达的丝织业闻名于世的成都,唐宋时期更是将自己的锦绣华服提升到了极其辉煌的高度。这不是某种细屑的工艺,不是某种隐而不传的秘方或绝技,而是一个持续兴旺于中国几个最繁盛朝代的完整产业;既显示了四川一地良好的自然条件,显示了四川人民的智慧勤谨,也通过这种物质的生产,显示了四川文化中所包含的极高的技术水平与审美水准。依托于发达的丝绸业而名扬天下的蜀绣正是精致工艺与高水准审美力的明证。

这种古老的传统产业,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因为丝绸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质地到色彩,到纹样,再到形态,精湛的技术是基础,更重要的却是审美,是创新力,是文化。最终,是文化审美决定了产品的雅俗高下。而这种物质产品走出四川盆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更需要一种基于开放心态才能造成的不断因应外部环境的商业模式。这样一种传统产业,一定是把四川文化的精神气韵全部包含其中的。所以,我才以为,这可能才是我们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样宝贵的遗产能不能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重新焕发光彩,更是一个看我们能不能凝神聚力,重新焕发敢于独步天下的精气神的问题。今天的四川,在现代制造业方面,已经展开了鼓舞人心的壮阔画卷,但丝织这个传统的、在今天依然可以具有巨大生机的产业,却沉寂不振,这样一种局面,对于看过这个展览的四川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

从这个展览掀起的观展热潮来看,唤醒记忆,振作人心的作用已然产生。让我们期待,在不太久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成都或者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看到一个主题是当今四川丝绸业重放异彩的展览。这个展览的名字就叫:蜀锦重光——那将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交织的光芒,是通过精美工艺折射的精神气韵的光芒。

四川正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战略机遇,求新求变。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考量,这个展览就有了更现实的意义,不止是激活渐被遗忘的历史记忆,更是唤醒创造精神,促使我们在新时代里重新奋发。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