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金字塔的塔尖”,法门寺唐代蹙金绣供养佛祖衣物复制成功

法门寺供养佛祖衣物是在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帝后赐献供养佛祖的丝绸服饰制品。其中有一套案裙、半臂、裙子、袈裟、拜垫共五件按比例缩小的蹙金绣衣物供奉品,面料采用了丝绸绞罗织物,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当时丝绸织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该衣物面料的成功复制使这一古老的丝绸织造技艺得以恢复和传承,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获得了进一步创新。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为首的专家评审组认为,此顶级罗织物的成功复制标志着丝绸织造技艺回到了“金字塔的那个顶尖上”。为此,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第五集中专门报道了这个伟大的复制实践。江苏省丝绸技艺大师、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主任李德喜参与此次复制实践。

蹙金绣丝绸衣物供奉品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按比例缩小的蹙金绣丝绸衣物供奉品是一套紫红罗地蹙金绣随捧真身菩萨的佛衣模型,由案裙、半臂、裙子、袈裟、拜垫共五件制品组成。

1.jpg

蹙金绣丝绸衣物供奉品

所谓的紫红罗地就是以紫红色的绞罗织物作为这套衣物的基本面料,蹙金绣则是在该面料表面采用盘蹙金线的工艺将图案绣制而成。如半臂上绣上折枝花卉;裙子和案裙饰以云纹;袈裟采用绣有莲花的七节二十一水田格;而拜垫又以正面莲花作为了制品的绣制图案。整套衣物中金黄色的绣线在紫红罗地的衬托下光彩悦目,而孔眼清晰的绞罗绸面底子则呈现出了丝绸的精美和其独特的品质。蹙金绣与绞罗织物的配合,体现了唐代丝绸织造技艺的高超水平。

2、绞罗织物和多经互绞花罗织物

绞罗织物是一种极为轻薄而且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这些特点的形成在工艺上主要是通过地经和绞经这二种经丝的互相扭绞,经丝和纬丝之间的平纹交替,从而使织物在表面呈现出这种透孔的条状形孔路。该孔路孔眼疏朗、稳定,丝线在其中很难由此产生相互间的滑移。绞罗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苏州唯亭草鞋山考古遗址中就发现过有绞罗的实物,距今已有六千多年。

绞罗织物的组织结构有二经绞、三经绞、四经绞、四经互绞、多经互绞等多种品种,这些都属素罗之列。在素罗的基础上如再付以提花,则就形成了各种花罗,如常见的几何纹花罗、如意纹花罗等。在织造技术上,花罗比素罗要复杂得多。

在人们常说的四经绞罗中,地经和绞经之比为1:1,地经和绞经相间排列,一根绞经可以和一边相邻的两根地经扭绞,同时一根地经又可以被另一边相邻的两根绞经扭绞,绞与绞之间交错打乱,故也称无固定绞组。同时在组织结构上它是由四根经丝作为一个循环,所以称作四经绞罗。

2.jpg

四经绞罗组织结构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四经绞罗织物经丝相互勾链,呈曲线状态。织物纹理,直中有曲,曲中见直,曲直相宜;经线排列,均匀有序,有疏有密,疏密有致。所形成的织物孔路清晰可见,结构十分稳定。如以该织物为基础,再通过提花与其它组织相配,演变成多次多经互绞,从而使织物达到显花的目的,如织物表面的各种小绫花纹饰等等。这时纬线的循环数将进一步增大,织物的组织结构更趋复杂。

本项目所需复制的紫红罗地蹙金绣佛衣绞罗织物就是这种结构极为复杂的多经互绞花罗织物面料。

3、复制初期的粗线花罗打样试验

在复制初期进行紫红花罗粗线织物打样试验,其目的主要是摸清该花罗织物的组织结构规律,研究试验相应地制作装置以及掌握复制的装机织造方法等。

绞罗织物生产目前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是电力的有梭罗织机,它含有一套绞综装置包括两个基综和一个半综,半综跨在基综槽内,分别由龙头进行控制。这种统综的织造方法仅仅适用一些绞经与地经有着固定扭绞配合的简单丝绸罗织物的生产,而对于本复制项目上这种无固定绞组的多经互绞花罗织物无法进行,因此本项目的复制只能回复到传统的手工制织工艺。

在项目的试验研究中,首先就是设法复原了一台手工的绞罗木织机,按照无固定式绞组的原理研究相应的绞织工艺。由于是花罗织造,试制工作又涉及到提花的问题。按照传统工艺,古人在提花技艺上最早使用的是挑花杆提花的方法,挑一纬织一纬或者挑一个循环织一个循环。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挑花杆“软化”,即用综线来进行代替,以及保持挑花规律而形成的各种花本提花等。不管如何变化,传统的提花操作始终要多人配合,不是在花楼上提综就是不停地趾左右踏板,这种花综和素综的控制技术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对此,在紫红花罗粗线织物的打样试验中我们进行了革新,专门制作了一台只有56针的铁木小龙头装置,用提花小龙头、提花钢综和软线半综相结合的办法来达到制作多经互绞花罗的目的。其中花综采用了330*04毫米规格的综丝,软综采用了20#的锦纶丝线,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和准备,复原的手工绞罗木织机初俱成功。

3.jpg

铁木小龙头

然后按织造工艺要求进行穿目板,挂钩子,工艺装造,牵经,染色,穿综及软综、捞钢筘、摇纬、打绞板、织造。经过反反复复的上机试验,紫红花罗粗线织物的打样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经与原复制纸样对比和专家鉴别,试样织物以多经互绞显现规则菱形小花,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衣物面料的组织结构和花型结构完全相符。

4.jpg

紫红粗线花罗试样织物

5.png

牵经染色

6.png

挂钩子

7.png

穿目板

8.png

装造

9.png

穿软综捞筘

10.png

织造

4、多经互绞紫红花罗面料的复制

紫红花罗粗线织物打样试验的成功,为最终复制奠定了基础,对此项目正式进入按原件规格要求的项目原样复制程序。经分析法门寺多经互绞紫红花罗文物面料的经线密度为每公分80根,纬线密度为每公分20根。经线投影宽度为0.1毫米,纬线投影宽度为0.12毫米。按此设计经线的纤度为40D,纬线的纤度为80D。整个复制过程采用脱胶后的桑蚕丝进行色织,织后无需染色,一次定型。

11.jpg

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专访

从原料到形成织造,整个工艺流程为:桑蚕丝挑剔 → 浸渍 → 自然干燥 → 络丝 → 并丝 → 牵经 → 穿经 → 摇纬 → 上机形成织造。

在对紫红花罗面料复制的过程中,工艺上遇到的问题和难度主要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

(1)经线断头起毛,软综难于下沉,形成梭口困难;

(2)无固定绞组的多经互绞无法用钢筘来完成打纬过程。

40D的经线和每公分80根的经密,对于色织的熟丝来说,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断头、起毛。在复制中,专家组采取的措施主要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想方设法降低整个片断上经线的静态伸长和动态受力,减少经线之间的摩擦,特别是经线与软综之间的摩擦概率。二是在织机上设计开发了一套缓冲式的固定装置,从而在织造过程中缓解了整个绞综系统的工作张力,使传统的软综装置顺利地实施了丝线的扭绞和下沉。

无固定绞组的多经互绞,绞经要跨过左右的地经反复地进行扭绞,在与纬线形成平纹交织时,同一组经线在织口处会出现横向的间隔移动。这和常规织物经纬交织,钢筘打纬的工艺原理截然不同。因此,无固定绞组的多经互绞织物无法用钢筘来完成打纬织造的制作过程。在紫红花罗面料的复制中,专家组采用了古老的打纬刀打纬织造工艺,通过绞经工序后进行分经和提花操作,以及穿梭引纬,由打纬刀将纬线打入扭绞后的经线织物织口。所以整个织造制作的过程十分缓慢,操作顺序极为复杂。

上机每梭织造操作的步骤可以分解为:

提综扭绞 →  分经 → 压经 → 操作提花 → 拨综(半综) → 穿梭 → 打纬 → 完成一梭织造。

紫红花罗复制面料采用四根经线为一组合,一梭为二经绞,一梭为四经互绞,十二梭形成一个循环。由于花罗织物提花工艺的要求,上机装造上软半综还专门设计形成了M型开口,从而保证了整个织造过程开口的清晰。

12.png

复制现场

13.png

复制的花罗面料

作为唐代皇家的御用品,供养佛祖的精华衣物,它的制作代表了当时丝绸织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中无固定绞组的古老织罗技艺,在明清以来虽然逐渐地在市场中绝迹,但是通过本项目的复制研究和恢复,该技艺已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复制的紫红罗地面料是一款以多经互绞显现规则菱形小花的花罗产品。经与文物原件比较和专家鉴别,它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衣物面料的组织结构、花型结构以及制品特性完全相符。

复制中采用和复原了古老传统的手工织造技艺和设备,特别是使濒临失传的无固定绞组古老织罗技艺得到了传承和保护。同时,根据当今的技术发展和条件,在传统的设备技术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而提高了整个复制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项目为古丝绸文物的复制和保护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14.jpg

中国文物学会鉴定评审会  江苏丝绸参会人员合影

作者介绍:李德喜,男,1953年9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科研基地”副主任、江苏省丝绸技艺大师、苏州织圣丝绸科技中心主任、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总经理。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