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苏州丝绸博物馆复兴、推广宋锦和漳缎取得积极进展



2008年6月,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公布。苏州丝绸博物馆被命名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宋锦织造技艺”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缎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多年来,苏州丝绸博物馆立足保护传承,积极复兴推广,取得积极进展。

宋锦起源于宋代的苏州,是延续至今的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它以独到的丝织技艺和织物风格特征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苏州第二届创博会上,精致素雅的宋锦《姑苏民居图》书画系列工艺品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展区全新亮相,受到了观众的青睐。这组由“粉墙黛瓦”、“姑苏民居”、“小桥人家”、“屋落瑞雪”四幅组合成的系列挂轴、双面转动插屏、靠垫等,完全改变了传统装裱功用的概念,表现了宋锦作为装饰艺术品呈现的创新思想及应用理念。“我们希望这种改变能够让苏州的这项世界级‘非遗’更好地融入今天的日常生活,并被更多的百姓认识、喜爱和应用。”丝博副馆长王晨表示。千百年来,宋锦的几何纹格局已成为一种标识,一种符号,要突破这一概念,需要创新的思想和实践。因此,丝博的研究人员与吴江鼎盛丝绸公司的技术专家一起,选用了原创摄影作品《姑苏民居》为纹样题材,重点研究应用宋锦织造技术进行创新设计。而且,他们还根据每幅画面意境,配上了与之相呼应的古诗,再通过书法艺术演绎及宋锦织造工艺予以表现,使作品更加具有苏州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凸显了“记忆+创造”的文化理念。在织造工艺技术上,丝博与鼎盛的研究人员更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据介绍,生产宋锦所用的织机设备,除最古老的木质大花楼提花织机外,机械化的普通提花织机也是传统设备之一,它虽然比手工织造要快得多,但由于控制提花功能的纹针数和梭箱数的限制,使制织的宋锦花幅最大只有20厘米,而纬线常规所见只用三把梭子,这使宋锦织物在花纹创新及使用功能上受到一定局限。2012年与苏州丝绸博物馆有着合作的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用电子提花织机改造成符合宋锦织造工艺的装置试制成功,不仅生产效率极大提升,花幅可扩大至60厘米,为宋锦产品的功能开发、新产品研发,以及“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实现了一个质的跨越。“宋锦《姑苏民居图》书画系列作品终于通过电子提花织机实现了创新。” 吴江鼎盛丝绸副总何敏苏欣喜地说。

漳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丝绸产品之一,已列入江苏省“非遗”名录,丝博作为漳缎技艺的传承单位,一直对其努力实施保护和挖掘研究工作。漳缎是绒类织物的代表作,始于明末清初,属全真丝提花绒织物,在工艺技术上极为精湛,制作漳缎使用的提花绒织机,是我国古代花楼机中机械功能最为完善、机构最为合理、技术工艺最为成熟的一种,并一直传承至今,是地地道道的古代高科技产品。

 生产漳缎需由手工操作制织,尤其是起绒和划绒的工艺至今无法用机械代替。正是由于独特技艺和典雅的面料质地,漳缎在古代主要供贵族用作服饰面料和室内装饰。现代漳缎常被作为高档礼服、晚装的首选面料,或制成女性艺术手包、钱包、化妆包等,还较多地应用于高档靠垫、座垫及家居装饰配件等。

但是由于织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现代人渐渐淡忘了漳缎的存在。不能让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仅仅成为博物馆里的记忆或摆设,丝博一方面将古老的漳缎织机恢复运转,向观众传递着历史记忆中的织造技艺;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生产漳缎的合作者,按传统漳缎的工艺规格改造机械,特别是三种不同粗细的纬线投梭及手工起绒划绒的工艺技术的实施,既传承了漳缎技艺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开发新品和生产性消费的需求。

 在第二届苏州创博会的展区中,丝博用最新设计的漳缎图案面料制作了数件男女服装和餐桌饰品,让已远离人们生活多年的高贵服饰又回到了现实。展会上就有几位老苏州无比惊喜地认出了漳缎,而更多的人们对其是又陌生又欢喜,一位设计师看到这么漂亮的漳缎唐装,爱不释手,当场试穿。漳缎由于质地紧密挺括、立体绒花饱满不倒伏的特点,显得特别富贵雅致,而必须手工操作不能完全用机械代替的工艺特点,使之成为价格不菲的高档真丝面料。

“我们保护、开发宋锦和漳缎,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苏州丝绸的优秀,并在了解中应用和传承。”王晨表示。(摘编自姑苏晚报)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