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丝绸文化
采桑河滩里

 

锦屏东门河滩有一片桑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疯长成林。暮春时节,一片青绿铺天盖地,里面又多桑葚。从前年开始,到河滩里摘桑葚的人就络绎不绝了。

 

沿着河滩,到了桑林。站在这一片新绿前,才知采摘绝非一件闲适惬意的事情。桑林似海,稠密的枝条相互缠绕,每一株都与其他树连接在一起,像搭成的葡萄架子。边上的树上有很多桑葚,但都还未成熟。

 

毕竟来了,空手而返总是说不过去。

 

踌躇了一阵,终于撩开枝条,进得林中。里面却有很多路,每一棵桑树的周围都留下了足迹,杂草丛已被踩伏在地上,想是前面来采桑的人留下的痕迹。慢慢地在里面钻来钻去,有一种荫荫的微凉。渐渐适应了环境,细细寻找起来,时时仰望头顶的枝条,那里多有紫黑色的果子,还有那些伸向空中的枝条,努力地踮起脚尖,伸手将枝条慢慢拉下来,我不想伤了叶子,也不想抖落那些成熟的果子。饱满而紫得发亮的大颗大颗的桑葚,就在那些叶间,摘下它们,莹亮的汁水似乎就淌进心里去了。

 

其实,童年的山野里,桑葚也是很多的,但并不喜欢吃。那乌紫的汁水会敷满手和嘴。大人们常说,有蚂蚁爬过的,吃了会肚子疼。所以,摘桑葚的时候并不多,倒是采桑叶的时候多,因为家里要喂两季蚕。

 

蚕儿“大眠”之后,我和母亲从蚕架的最底层喂起,撒上厚厚的一层桑叶,一遍还没喂完,先撒的桑叶已经被吃光了,蚕簸里又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那沙沙的声音,是一种美妙,也是一种催促。只有在蚕房里,才会真正理解“蚕食”这个词的含义,那种席卷而来的气势,会让你的脖子后面飕飕地袭来一阵凉风。有时候,蚕实在太多,会发动全家人到处去找桑叶,可遍山遍岭的桑树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没有办法,便倒掉一簸箕一簸箕的蚕,那种忍痛割爱,现在想来还心痛不已。后来,母亲养蚕便审慎了,宁可少养,绝不多养。

 

那些年,乡里正大规模地推行栽桑养蚕,县里的丝厂和绸厂效益也不错。丝绸厂的女工被称为丝妹,多美女,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美女似乎历来都与桑蚕有关。南北朝民歌《陌上桑》里,“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曹植亦有《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北宋宰相晏殊亦有“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桑下多美女,桑园即家园。孟子描述的理想社会图景便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随着企业的改制,丝厂绸厂都破产了。养蚕不再是农家盛事,桑树被砍掉了很多,但桑树依然是家乡的“土著”。这河滩里的桑林,就是曾经培育桑苗的遗址。桑叶不再是蚕的饲料,桑葚却掀起了收获的热潮。这些亲手采摘的桑葚,多会用盐水漂洗滤干,装在玻璃容器里,再倒进冰糖和白酒,发酵变成美味的紫酒。也许,该被称作桑梓酒吧。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