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人物访谈
孟德芝童年最美记忆 带着她走上蜀绣大师之路

 


今日主角:60后孟德芝

  阳光洒在天井里,天井里放着比3岁的孟德芝个头还高的绣花绷架,母亲坐在绣花绷架前,坐在阳光里,飞针走线,活蹦乱跳的鲤鱼、光辉灿烂的凤凰、似乎带着香味的花果……在母亲的手指下逐一呈现,这是54岁的蜀绣大师孟德芝童年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15年后,孟德芝开始接过母亲手中的五彩丝线绣花,她技艺精湛,可以用一根针在薄如蝉翼的轻纱两面绣出完全不同的图案。2012年,她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美是母亲绣花时烙印在她心中的模样

  床檐上挂着喜鹊闹梅帐檐,大红真丝被面上绣着龙凤呈祥、凤穿牡丹,棉布枕套上绣着活灵活现的金鱼,童年的孟德芝,被家里这些美丽的蜀绣深深吸引。“那是我母亲的嫁妆,是我外婆一针针、一线线亲手绣的。”孟德芝说。她的外婆唐正英是新都的民间绣工,她在乡间绣一些生活日用品,然后送到成都科甲巷的绣花铺子里出售。受其影响,孟德芝的母亲包世群9岁学绣,个子不够高,在板凳上再重上一根小板凳,坐上去,才够得上绣花绷架。后来包世群进入成都蜀绣厂,成为高级绣工。逢年过节,蜀绣厂会发给母亲真丝绣花被面作为福利,我出生在1961年,小时候大家都很穷,很少家庭用得起真丝绣花被面,但我们家个个都盖的美丽的真丝绣花被面。”

  母亲的手很巧,她不仅会绣花,还会缠花和贴花,用毛线缠出花朵,缝在灯草绒衣服上。“那时候衣服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绣上一两朵花,就会觉得分外漂亮。”她说,儿时母亲手中的五彩丝线,特别让她着迷。母亲专心致志摆弄针线的美丽身影,深深烙印进孟德芝的记忆中。

  母亲对蜀绣的热爱指引她成为大师

  1979年,18岁的孟德芝进入蜀绣厂顶班。出身于刺绣世家的孟德芝虽没有正式学绣,但从上小学起,她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穿针引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蜀绣逐渐从被面、衣料等实用品,变成装在画屏中的工艺品,主要是外销,那时候经常有外宾来蜀绣厂参观。

  “我有一点特别像我母亲,做事情很认真,不能马虎,啥子事情都要做好。”1981年,年仅20岁的孟德芝参加了后来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的创作,“那几个月里,母亲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给我做早饭。”这件作品,被孟德芝视为她的刺绣人生的开始。

  “我绣花时也像母亲一样,专心致志,特别静得下来。”孟德芝说,她在蜀绣厂当绣工的时候,心思特别单纯,一心一意只想着绣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蜀绣厂举步维艰,孟德芝每个月的收入一度只有几百元,为了养家糊口,她在荷花池卖牛仔裤,可是母亲觉得我们家三代传承的技艺,丢了就太可惜了,于是孟德芝丢了生意,仍然专心致志地绣花。2005年底,成都蜀绣厂关闭,孟德芝下岗,在抚琴东北路一间8平方米的铺子里,孟德芝开始了艰苦创业,一边教学生,一边做绣品。2006年春,她的蜀绣工作室开业。

  2008年,孟德芝被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2年,她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现在,她的亲侄女孟璐也在跟随她学习刺绣。“母亲看到我在三代传承的刺绣上取得成就,觉得很欣慰。”孟德芝说。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 谢辉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