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人物访谈
陆锡芳: 吐尽“蚕丝”显芳华

陆锡芳正在为淅川县荆紫关镇张村蚕农讲授植桑养蚕技术。陆鹏
陆锡芳正在为淅川县荆紫关镇张村蚕农讲授植桑养蚕技术。陆鹏

陆锡芳(左二)在淅川县荆紫关镇养蚕大棚指导蚕农养蚕。时文锋
陆锡芳正在为淅川县荆紫关镇张村蚕农讲授植桑养蚕技术。陆鹏 摄

陆锡芳(左二)正在为桑农讲授湖桑种植技术。高帆
陆锡芳(左二)在淅川县荆紫关镇养蚕大棚指导蚕农养蚕。时文锋
 

  南阳观察记者 李铮 本报通讯员 杨振辉 高帆

  沉痛的面孔,庄严的灵堂,压抑的哭泣,低回的哀乐,层层的花圈挽联,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与怀念……2015年8月15日,天刚蒙蒙亮,淅川县的老百姓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汇向淅川县殡仪馆。

  这一天,是他们送别陆锡芳的日子。

  “干教育搞科研不辞劳苦恩泽豫宛,为富民培产业鞠躬尽瘁英灵长存。”追悼会上巨幅挽联概括了陆锡芳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陆锡芳的老家在江苏太仓。1987年春,南阳提出“科技兴宛”战略,身材伟岸、踌躇满志的陆锡芳积极响应号召,只身来到淅川县荆紫关镇进行科技扶贫。那一年,他只有47岁。

  “听说是来搞养蚕的,大家开始很抵触。”荆紫关镇张巷村83岁的聂朝华老人回忆,陆锡芳开始走家串户做工作,说得口干舌燥,没群众理他。住宿,没群众愿意提供;吃顿饭,也没人愿意管……

  “几件事后,群众改变了看法。”聂朝华说。蚕农魏明义对养蚕有顾虑,陆锡芳自费买来器械和农药,到家里进行技术指导;收麦时节,五户村民顾不上给桑树剪枝,陆锡芳就一个人钻到桑园里,拿着剪刀去剪那些比大拇指还粗的桑枝。头上的太阳火辣辣的,园子里更是热浪滚滚,干了三天后,他晕倒了,两手磨得满是血泡。

  “他是真心来帮咱们的!”见到效益的张巷村群众心生敬意。第二年,张巷村桑园发展到2000亩,5年后,张巷村群众年收入由原来不足千元增加到5000多元,九成农民的房屋由土坯房变成小洋楼。

  一花催开满园春。荆紫关镇程洼、麻坑、全庄、山根等10多个村竞相发展桑蚕产业。陆锡芳激动地忙碌着,从清晨到傍晚,几个村跑个不停,查看长势、询问病情,指导方法、传授技术;和桑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交心谈心解民忧。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这一干,整整28个春秋!

  “28年间,他甘守清贫淡泊,两次辞掉副县长,一心将挚爱的事业进行到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使淅川湖桑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多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桑蚕基地,10万桑农走上致富路……”

  “28年间,他不仅踏遍荆紫关镇的山山水水,还撒播科技星火,助力农村发展。他还到内乡、镇平、唐河、方城、郸城、卢氏等20多个市、县,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听众达3万多人次……”

  “2000年,年满60岁的他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本该回太仓老家安度晚年了。但他放心不下一生钟爱的桑蚕产业,还是放弃了和亲人团聚的机会,执意留在了荆紫关……”


  “他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代表,2014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人物”提名奖获得者。”

  走进荆紫关镇采访,人们噙着热泪,竞相讲述陆锡芳的故事。

  2015年8月12日12时8分,陆锡芳在基地查看桑蚕长势时,因突发心脏病走完了他75岁人生的最后一程。

  丹江河边,他亲手栽植的片片桑林正巍然挺立,在风中沙沙作响,纪念着这个让曾经穷困的荆紫关农民,因发展桑蚕产业挺起了腰杆子的老人……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