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人物访谈
刘刚:育出果叶兼用新桑种的蚕学博士

  5月2日上午,嘉陵区新庙乡合兴嘴村,2000余亩的桑园里,三五成群的游客忙着采摘桑果。据统计,去年该乡桑果产量达200余吨,实现产值100万多元,果桑种植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农民栽果桑增收致富的背后,是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博士刘刚带领其科研团队付出的辛勤汗水。经过十余年科技攻关,由他主持选育的蜀椹一号,成为全省首个果叶兼用型桑树新品种,目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

 一、 因为专业 所以坚守

 师从国际著名蚕学专家、长江学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夏庆友教授的刘刚,是中国蚕学会栽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1997年,年仅23岁的刘刚从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从事桑树遗传育种及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研究,一干就是整整18年。

 当谈起自己早年为何从事养蚕事业,刘刚表示,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深知栽桑养蚕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自己能念完大学,全靠家里养蚕卖茧来赚取学费。

 从小对养蚕的关注,让刘刚热衷于桑树科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丝绸行业不景气,久负盛名的南充丝绸行业也出现大滑坡,许多蚕桑领域的从业人员都相继离开,但刘刚仍然坚持下来。“养蚕是助农增收的一条捷径,投入不多见效快。”刘刚表示,要提高蚕农的积极性,就必须改良过去的桑树品种。

 凭着对养蚕事业的热爱与痴迷,刘刚与同事们一道,研究培育桑树新品种。对桑树枝条进行辐照处理,取桑芽到田间进行嫁接,观察每个芽子的性状,记录系谱资料、选择优良性状……艰辛繁杂的试验工作,刘刚一干就是近二十年。

 “用杂交的方式筛选一个桑树品种,周期一般在15年至20年。”刘刚说,他们通过辐射育种,缩短了育种周期,最后成功选育出川826、川桑98-1、川桑7431、川桑83-6等一系列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新品种应用面达全市桑园面积的50%以上。在桑树育种领域,南充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中辐射诱变育种居全国领先水平。

 二、 因为求变 所以出新

 作为蚕桑业的科研工作者,刘刚不断地奉献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0年,南部县碧龙、楠木等乡镇的果桑发生大面积“白果病”,给蚕农带来不小的损失。刘刚得知后,随即组建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艰苦的创新和努力探索,刘刚和他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成功研制出“白果病”的防治方法,并于2013年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同年4月,全省果桑病虫害综合防治现场会在南部县召开。

 “果桑病虫害防治主要包括一病(桑椹菌核病)、一虫(椹瘿蚊)。”刘刚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他和科技人员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对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反复试验,掌握记录关键数据。目前,“白果病”防治效果已达到99%以上,大大减少了果桑种植户的损失。

 从事栽桑养蚕研究的18年里,刘刚不断学习深造,致力于桑树的多元化开发。截至目前,由他带领的科技团队,已成功开发出桑果汁、桑椹酒、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新产品15个,申报国家专利技术10余项。期间,刘刚主持和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1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余项,在刘刚的带领下,我市的桑树多元化开发综合实力已居全国先进水平。

848e9743303ba489304e5ea6c22f3561.jpg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