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人物访谈
张平:怀揣一个丝绸振兴梦

 

工作中的张平

 山水美, 美在淡淡几笔,包含无限的情思;美在寥寥墨痕,生发无边的联想。丝绸美,美在丝丝缕缕, 托意蚕的梦想;美在物我相融,从自然的智慧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近日,记者采访市商务和粮食局丝绸科科长张平,这个见证了南充丝绸产业的兴衰的人将传承丝绸文化看成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受父母影响结缘丝绸

 1963年,张平出生在阆中的一户普通人家,小桥,流水,大片的桑田是张平童年的记忆。因为父母当时都在阆中蚕种场工作,从小“浸染”在丝绸文化中的他,对丝绸有一种独特的情怀。

 “我从小对丝绸就很有感情,觉得它特别的美。”说到与丝绸的渊源,张平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养蚕制种是季节性工作,所以阆中蚕种场正式职工不是很多,一般都使用临时工,特别是在养蚕、制种期间需要使用大量的临时工。张平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在阆中蚕种场当过临时工。最先开始是“拉风扇”。那时蚕房没有空调,为了保持蚕房内空气流通和散热,就采取用两个蚕箔糊上纸,两个蚕箔之间相隔2米,再用绳子从中间把两个蚕箔穿起,蚕箔的两个耳朵挂在两边的蚕架上,拉中间的绳子就达到风扇的效果了。他后来还做过采桑叶、理蚕网、理蚕蔟等临时工作,做点工是一角钱一个小时,采桑叶是5分钱一公斤。“那时很多蚕种场职工的小孩在暑假期间都当过这些临时工,一个多月下来也可赚十几元,当时蚕种场正式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才三十多元,领到工资还是很高兴的事,确实也锻炼了自己。”张平回忆起那段经历至今仍然激情澎湃。

 追随内心所想,张平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去技校学习印染专业。四年的学习生涯让张平完成蜕变,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了当时的南充丝绸印染厂,从一个丝绸爱好者变成了丝绸行业从业者。

见证南充丝绸的兴衰

 上世纪80、90年代,南充几乎每个县都有丝绸厂,由此形成全民栽桑养蚕的兴盛景象。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些企业纷纷破产或者改制。张平说道,四川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源远流长,四川丝绸曾为南北丝绸之路的数千年繁荣增光添彩,然而在新的时代,却遭遇着史上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扰。当前国家正规划振兴丝绸之路经济,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振兴的东风吹拂下,丝绸经济也急盼复苏并再度繁荣。

 2005年,从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南充市正式被命名为中国绸都。这是全国七大绸都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绸都。回顾往事,张平历历在目,南充市创建中国绸都已经有近10年时间了,他作为参与创建中国绸都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感到无比自豪。

 2013年12月,南充丝绸及制品获批国家外贸转型专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丝绸唯一的外贸基地。南充在申报该称号时,张平作为主辩手,运用自己对南充丝绸发展的了解,向国家组织的专家们介绍南充丝绸的发展,最后南充顺利获批国家外贸转型专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丝绸唯一的外贸基地。

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当技术落后、工艺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低的行业现状遇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转型升级成为南充丝企的生存必经之路。”张平说,从近两年国内丝企的布局来看,丝绸产业领域瞄准国际市场,积极自我革新的谋变正在开始。

 张平告诉记者,突出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我市应该抓住丝绸产业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大力支持大中型丝绸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和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当前业界最新工艺、最新设备,采用最新技术、最新材料,力争利用5年时间,使我市丝绸企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丝绸企业独立创建技术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和由丝纺服装企业联合创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丝绸服装精深加工和茧丝综合加工,加强新产品研究开发,自主研发一批适应国内外需求、科技含量高、市场附加值高、风格各异的新型茧丝绸系列产品,切实增强我市丝绸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加快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张平对记者说道,想要丝绸业振兴,传承和发扬丝绸文化是一个突破口。把丝绸文化、中国文化的元素直接嫁接、移植、变形到产品上,当然体现了文化,但这还远远不够。“真正体现这些文化,要在充分领会这些文化的前提下,在设计、工艺、款色、品质上做到融合,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就是阴阳平衡,和谐有序。此外,丝绸本身具备的温润、柔韧、体贴、包容、美丽、灵动,就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南充晚报记者 马晓军 文/图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