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企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企业动态
彭可云

/

  彭可云, 气质温文儒雅,实难想象他曾管理着南充久负盛名的一家丝绸上市公司。 四十多年的坚守,无论丝绸业书写着辉煌,还是风雨飘摇,他一直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所有的成就都是大家的合力,”彭可云说。

勤学上进 从普通工人到企业掌舵人

 彭可云小时候家境贫寒,但读书用功,喜爱文学。1971年,18岁的彭可云到南充绸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勤奋好学工作出色,经常在厂里的专栏以及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很快受到领导的关注,4年后,他做了宣传科的干事。工作上顺风顺水的他1980年就当上了车间负责人,管理七八百号工人。1983年,他考上了原省委二党校,两年毕业后回来做了工厂党委书记,几年后,当上了厂长。

 那些年,他见证了丝绸业的蓬勃发展,就在他准备在事业上大展拳脚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丝绸业却开始衰落,原料价格高涨,产品销售不畅,企业纷纷亏损倒闭。大家都感到前景渺茫,一筹莫展。此时,彭可云却抓住了一个机会。

逆流而上 大胆决定改变企业命运

 原来,丝绸业还没步入困难期时,他所在的企业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国家批准的公众股份公司。此时,作为股份公司董事长的彭可云,把公司上市作为扭转局势的好机会,经过广泛讨论,他决定把握住这一线生机。

 当时,由于丝绸行业的滑坡,会计、律师、证券等中介机构认为他们企业暂无上市可能,纷纷委婉地劝告彭可云放弃。但彭可云相信事在人为,奔波于成都、深圳、上海等地,对涉及的中介机构逐一拜访,反复陈述企业的内外有利条件和争取上市的决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介机构终于接受了企业的请求。

 在以后的六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他的团队穿梭于市里、省上和国家相关部门,对数百个单项文件进行核准和取得批复,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备齐了上市的文件,报到了国家证监会。这时却因为有人举报说材料不实,他们辛辛苦苦的心血被打了回来。这次挫折并没有打垮他们,彭可云和同事们再次精心准备了3个多月,到了1997年7月下旬准备再次报上去。

 预审结果显示,企业的申报材料虽有遗漏,但可以接受,不过要后期补交所需材料。经历了这次波折,后面的初审和第一次复审未能通过的坎坷已无法再折损彭可云的信心。1998年春节前夕,彭可云终于接到消息通知他去北京拿上市批件。

 大年二十九,他一个人在北京拿到了批件,却赶上了春运,在首都机场西航的售票处,他一站就是4个小时,希望能等到有人退票。彭可云想第一时间把这几年大家辛苦的结晶带回去。结果当天还真有人退了张晚上去重庆的票,第二天凌晨他就返回了南充。

 现在他还记得1998年3月3 日,公司正式上市时,鲜花簇拥,场面隆重,大家无比开心。那天,南充市证券交易中心人头攒动,众多股民的股票变成了钞票,当日就有7000多万的股票交易金额流回南充。他们是当时全国第二家,西南地区唯一一家丝绸上市公司。

感恩43年 始终心怀丝绸情结

 正当彭可云为企业上市作最后冲刺时,1997年9月,他被推荐参加了“省委党校公推干部学习班”。这次公推学习,南充共有15人参加,学习结束后,其余14位学员相继在职位上都得到了提拔,而彭可云却没有去争取这次难得的机会。“现在我还背负着企业的责任,正是上市的紧要关头,我一定要亲力亲为负责到底”。企业上市3年后的2001年,省人民政府给彭可云颁发了“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肯定了他对企业的贡献。

 现在南充丝绸行业的好些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原来企业的骨干。现彭可云已离开企业主要领导岗位,但仍担负着与丝绸行业有关的工作,仍很关心整个南充丝绸业的发展。他认为,目前南充丝绸企业的规模仍有发展潜力,但是各企业间联系过于分散,希望将来行业间加强合作,能够抱团发展。选择一家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一起进行技术改造、品种开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变革。让整个南充市丝绸行业从当地竞争中跳出来,能站在比较高的基础上和其他地区的丝绸产业竞争。

 “大家一定要合力”,彭可云说。从事丝绸业43年,“合力”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词,也是他认为的最重要的事。他说,自己这些年能有所成就都来自大家的合力,企业的成功是因为他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一批有素质的员工和有能力的同事。

 南充晚报记者 王治钦 文/图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