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企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企业动态
赵成元

/

南充晚报记者 刘洋实习生 易雪瓶 文/图

 赵成元是南部县蚕桑局副局长, 他从1988年从事蚕桑工作以来,主持、参与小蚕专育室推广研究、“省力化” 养蚕、 桑园密植建设、小蚕共育工厂建设等工作。他的一路探索, 让南部县在蚕业史上有了从未有过的辉煌, 桑蚕产值突破六千万元大关。

解放蚕农双手

 1988年8月,赵成元毕业后被分配到南部县蚕桑局工作,现在任县蚕桑局副局长,他一辈子与蚕桑结下不解之缘,并热爱上这一行业,主持编写《蚕桑技术广播讲座》、《科学养蚕实用技术》、《养蚕护桑实用技术手册》等二十多种资料和书籍,发至技术人员、蚕农手中,并深入六百多个村指导蚕桑生产。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蚕农在喂养时非常费力、费时、费事。”赵成元说,一般情况下,蚕架被设置成上下好几层,在喂蚕时需要将蚕簸箕端到下方,用蚕网将蚕与蚕沙(蚕粪与桑叶残渣)分开,再将分开后的蚕放进另一张簸箕里,在此过程中,需要两个人操作,影响效率。

 “能不能省力省事呢?”经过实践,赵成元设计出可用于养蚕和上簇使用的多功能蚕架,能省力化养蚕、自动化上簇的蚕台。

 “将蚕与蚕沙分开时翻簇很费力、费事,设计的蚕台能不翻簇。”赵成元介绍道,在蚕台上撒上石灰,利用熟蚕趋光性,即趋向黄色光线回避白色光线特点,在挂上方格簇后用圆形灯泡发出黄色光源,见有少数熟蚕爬上方格簇上方篾块后,用节能灯发出白色光源。然后挂方格簇3小时左右,用鲜新薄荷或鱼香菜(草)或折耳根搓水,用排刷或布团刷在纸板方格簇上方篾板,利用熟蚕的拒避性,使熟蚕不爬上方格簇的上方篾板,采取配套处理方式即可达到不翻簇目的,免除蚕沙。这样,蚕农的双手就解放了出来,提高劳动功效,降低劳动强度。

 小蚕专育到共育工厂 探索新式喂养方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和同事发现,一直以来人蚕混居、大小蚕混养存在缺陷,为了减少蚕病、提高单产,我们根据蚕的生理特点,提出小蚕专育的研究课题。”赵成元说,他组织攻关的《小蚕专用室与蚕茧“三提高”的技术研究》提出,一直以来,小蚕、大蚕同喂养在一间大屋子里,由于小蚕需要一定的温度,在天冷时候难以加热升温,影响小蚕生长等原因,提出建小蚕专育室,“小蚕专育室很小,加热升温快,加上其他优势,小蚕长势很好。”这一研究课题获得了省政府三等奖。

 但是近年来,赵成元弃用了小蚕专育方法,而是探索实行了小蚕共育工厂的作法,此作法收到业界的质疑。小蚕共育工厂,就是指将不同蚕农所需要的小蚕集中在一起喂养,就像工厂一样生产出中蚕,然后交给蚕农喂养。“风险很大,如果一小部分小蚕患病,可能传染至共育工厂所有的小蚕。”赵成元说,但是经过尝试,由于由专业人员代班作业,消毒、防病、原料的采购等环节都严格把关,喂养又按照小蚕生理特点把好每个环节,应该不会出现问题,“目前,青壮年全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养蚕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视力不好,在喂养小蚕时非常不便,这是我们提出共育的原因。”

 如今,在南部县25个乡镇,建起了18个共育工厂,其中一个工厂还引进了稚蚕自能化养蚕机,养蚕机一季能喂养200张纸的蚕。

 三年探索桑园密植  桑叶单产提高三成

 2006年,当地政府开始对升钟库区进行扶贫,打算以产业项目来让农民增收致富,当时提出依靠核桃、花椒、葡萄、蚕桑作为产业项目,但当年气候恶劣,干旱严重,结果只有耐旱的桑树长得绿油油的,其他都被干死了,于是便在库区大面积种植桑树,发展蚕桑来达到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目的。

 此后,随着养蚕规模的逐步扩大,如何更好地解决蚕的食料又摆在了赵成元等人的眼前。“在单位面积上多栽桑树,是否能够提高桑叶的产量?”于是,从2008年到2010年底,赵成元便在8个对比区做对比试验,最终经过两三年的对比,得出了一亩地桑叶产量最大的宽行、窄行和窝距的数据。“实行桑园密植后,产业量要比以前提高30%以上。”

 “全县密植桑园达到10万亩,有4个万担茧乡镇,碾垭一个镇,在实现旱地桑园化后,全镇平均一年要喂养8000张纸,一年收入在1000万余元。”赵成元说,两个养蚕大户尝到甜头后,分别到三清乡、伏虎镇承包桑园160多亩、30多亩。

 “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目前,全县发种24万张,产茧10.2万担,产值突破六千万元大关。”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