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企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企业动态
王秋华


  王秋华特别爱穿绸质的服装

  初见王秋华,是在她如今工作所在的酒店门口,太阳很烈。身着白色工作装的她,试探地朝记者招了招手,随即荡开亲和灿烂的笑容迎了过来。质朴、热情、和蔼可亲,是王秋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牵经工,没做出过啥子巨大的贡献,比我优秀的丝绸人那么多,说要采访我,简直不好意思哟!”王秋华有些腼腆,言辞谦逊朴实。

 有一种缘分  叫女承母业

  王秋华礼貌地将记者领往酒店内的员工休息室,一路上,很多工作人员都跟她打招呼,看得出,虽然她在酒店的工作时间不长,但她的人缘却极好。

 “我是1980年10月5日进的丝二厂,当时我17岁,初中还没毕业,我母亲从丝二厂退休,我就顶替她的工作名额入了厂。”时隔三十多年,王秋华对自己进入丝绸行业工作的日子记忆犹新。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秋华的家庭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都是多子女,家中有五个姊妹,她排行老三。由于家里人多,经济负担更重,只要能有工作的机会,他们都会看重和珍惜。因为工作不仅意味着能够挣钱独立,有一种真正长大成人的感觉,而且多一份收入,就能多帮补些家用,确实是非常开心的事。因此,参加工作的这个好日子,王秋华自然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记忆里。

 与丝绸结缘,王秋华坦言并非兴趣使然,对这个行业也谈不上什么远见卓识或是理想抱负,仅仅是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的女承母业罢了。但正是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缘分,却让王秋华与丝绸亲密接触了数十年,倾注了深厚的情感。

 有一种热爱 叫埋头苦干

  “我母亲以前在厂里是做缫丝的,到我们那一届大量招工时,厂里开始发展织绸这条生产线。我一进厂,就被分配到经纬车间当牵经工。”王秋华说,牵经就是将已卷绕在簇子上的丝线,按织物规格要求,如经丝总头份、门幅、长度等均匀地卷绕到经轴上去。

 作为织绸的第一道工序,牵经虽然算不上技术含量多高的活儿,但工人在牵经时必须非常细致,双眼、双手都得全神贯注于那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上。“在牵经过程中,我们需将丝线中的污处、糙点、疙瘩一一清理掉,确保丝线的均匀,在此基础上制成的绸制品,品质才会有保障”。

 “我从小就比较听话,在家听父母的,在单位听领导的。”正因为这样温顺的性格,只要是领导安排的活儿,王秋华从不抱怨,有时需要加班,领导一说,她埋头就干。遇上夜以继日地赶工期,工人分成白班夜班两班倒,想到熬夜,大家都觉得辛苦,但王秋华却不介意跟工友换成夜班。“也不觉得吃亏呀!反正白天我可以在家煮饭,免得孩子饿肚子嘛!”于是,整月整月的夜班,被她上成了习惯。长时间下来,王秋华肯干活、愿吃苦、不计较、不抱怨,全厂上下无人不知,她基本上年年被评为“先进”,全厂上下也没人不服。

 “我文化程度不高,不能为单位、为丝绸行业作出什么大的贡献,我能做的,就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地做好分内的工作,用埋头苦干,来表达我对工作的尊重与热爱。”带着这份质朴,2000年,王秋华当选为全国纺织工业劳模,2001年,她成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有一种骄傲 叫“我是丝绸人”

 王秋华从未料想,自己在丝绸行业一干就是33年,并且在牵经工这个岗位上从一而终。

 “有一阵子,丝绸行业非常火,很多人都想干这行,但也有一阵子,单位效益不太好,转行的人也不少。”谈及丝绸行业不景气的那段时间,虽然看到一些工友陆续离开,但王秋华却从不曾想过转行。“在厂里工作了那么多年,感情是自然而然积淀下来的。工友已经太熟悉,就连面对的机器都觉得亲近了,哪舍得离开呀!”

 去年8月,王秋华到了退休年龄,但在单位领导的挽留下,她又多干了一阵子,直到11月,才正式离职。“我其实挺舍不得离开,只是眼睛实在不行咯!”王秋华轻叹了一口气,她在牵经工岗位上干了几十年,每天都在日光灯下盯着丝线,对视力的损耗是相当大的,从45岁起,她就戴起了老花眼镜。“牵经关系到绸制品的品质,实在马虎不得,也应付不得。视力跟不上,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更怕影响产品质量呀!”

 回想投身丝绸行业的这33年,王秋华的总结是“平凡,充实,骄傲”。退休后,王秋华在家里闲不住,便在市内一家酒店干起了客房服务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她说,这就是“丝绸人的精神”。

  南充晚报记者 李肖洁 实习生 李海南 文/图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