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企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企业动态
唐继业


  

    7月27日,像平常一样,唐继业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生产一线查看生产情况。他说,只有听到纺机转动的声音,心里才踏实。

 59岁的唐继业经营着一家纺织公司,就是这位月薪不到3000元的企业老总,却计划投入上千万元技改资金,力争将“南充造”绢丝卖到行业标准最“苛刻”的欧美市场。

 1.从机修工到公司老总

   16岁时,唐继业到原南充地区绢纺织厂当了一名普通的机修工,一干就是11年。后来他被单位以青年骨干的身份送到当时的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深造。学成归来,唐继业被委以重任,担任单位的原料科、财务科等重要岗位的领导工作。

 “从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间,是南充丝绸行业最红火的年代。”唐继业回忆说,全国当时做绢丝的企业不到20家,原南充地区绢纺织厂在全国同类行业占据领先地位,旗下拥有的国优、部优产品一大堆。但是好景不长,自1995年后,丝绸行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沿海和江浙出现了一大批涉足丝绸行业的民营企业,他们领先的技术,具有超强市场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令当时拥有3000多员工的南充地区绢纺织厂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市场份额。

 1998年,原南充地区绢纺织厂宣告破产。当时任单位副总经理的唐继业年仅43岁,是公司领导层最年轻的一位。带领企业再度走出困境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由政府牵头,唐继业执掌的民营企业——四川锦泰纺织有限公司,于2003年正式成立。唐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保留主生产线的前提下,对公司生产的绢丝产品进行了结构调整,把原来生产的地毯、服装、精炼等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产品淘汰出局,保留了纺织和绢丝。

 2.工资没有一线工人高

   没有生产资金,唐继业主动当起了业务员,利用原来主管公司业务建立起来的关系网,从客户手中“赊”来原料,并自筹资金让停了许久的机器再次转起来;打破 “大锅饭”,把原来办公室的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并实行多劳多得的计件工资。这样一来,工人们有了干劲和奔头。

 公司逐渐有了起色,但唐继业并不满足。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唐继业不断壮大家业,逐步淘汰老设备添置新行头,每年投入技改经费达到数十万元。同时,他深知,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面把厂里的技术骨干送到浙江、广东等丝绸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一面通过自己的老关系请国内知名绢纺企业的专家来南充指导工作。实施一系列举措后,等级较低的原料做出了高等级产品,企业生产出的“红梅牌”绢丝受到好评。

 “企业能够起死回生,唐董事长的年薪肯定很高吧?”很多人对唐继业的收入颇感兴趣,唐继业却总是笑着说,他没有像其他的民营企业老总那样领年薪,目前他每月的薪水说出来让人不敢相信,只有2000多元,还比不上生产第一线的工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件小事情,单位对一线工人每天提供免费的午餐,但这个福利唐继业和办公室人员却享受不到,必须自掏腰包。

 3.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唐董,这是广东省丝丽国际集团发来的订单,对方需要10.5吨绢丝,总金额为300万元。”正在与记者交谈时,一名工作人员又向其报告了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的喜讯。唐继业称,现在这样价值数百万的订单很平常了。但在他才担任董事长时,厂里的情形却完全不是这样。当时,他主动背起行囊远赴广东、浙江等地找订单,一些大厂看不起的10余万元的小单,唐继业却主动将其拉到厂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唐继业执掌企业年产绢丝的能力达到了150吨,年产值达到了3500万元,产品在东南亚一带供不应求。

 “我们先前希望可以开拓欧美市场,但4年的努力都没有成功。”唐继业告诉记者,因为欧美对绢丝的要求很高,光是要求纱线无线头这一标准就很难达标。但现在机遇来了,因为丝绸行业目前最吃香的就是原材料——绢丝,所以说,现在是黄金时期,他计划陆续投入1000万元进行技改,力争把在四川锦泰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绢丝,成功地送到欧美的高端市场,这也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心愿。

  南充晚报记者 袁军

  见习记者 冯莉 文/图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