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企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企业动态
文化,让丝绸飞起来

——万事利经验将被作为浙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典型推向全国

 

    【提要】如何改造传统产业,使之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是浙江必须回答的“老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丝绸业经历转型“阵痛”,凤凰涅磐,重焕生机,在最近的几次危机中“逆市飘红”,十分抢眼。本文以浙江万事利丝绸集团公司为例,剖析其“传统产业+创意文化=新兴产业”的做法,提出对传统产业要不离不弃、做强做精。

 

    浙江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又大多停留在“加工”和“就业”环节,赚的是低利润,过的是“温吞”日子。几次危机来临,纺织、服装、化纤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艰难过冬,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传统产业“到底能扛多久”、“能不能走下去”、“要不要坚守”?笔者在多篇拙作中呼吁,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放弃传统产业是“自毁长城”。我们常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能获得高利润。需要补充的是,传统产业挖掘文化内涵,加上创意元素,则会进化为新兴产业。

 

    说说丝绸吧。我国是丝绸的故乡,全球75%的生丝产量来自中国。浙江号称“丝绸之府”,丝绸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丝绸产业经历了五年的调整,许多名躁一时的丝绸企业停业或转行,直到1999年才实现行业扭亏。艰难之时,浙江一批丝绸企业图变革、求转型,活了下来。

 

    万事利集团的变革,始终围绕做大做强丝绸主业,走出一条“传统产业+创意文化=新兴产业”的转型路子。公司总裁李建华(民建会员)说,以前做丝绸面料只赚2元/米,现在做丝绸礼品能赚20元/米,做丝绸墙绸赚200元/米,做丝绸艺术品可赚2000元/米,创意文化植入传统产业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美欧债务危机的时候,公司业绩依然大幅增长。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位国家元首身着使用的“唐装内衣”、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丝绸服装,皆出自万事利集团。丝绸产品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变成高附加值的“软黄金”,奥秘何在?

 

    一、挖掘“古”价值,注入文化元素

    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一个不好现象,谈魄力必是大拆大建,谈能力必是打破框框,敢于“破旧”而不善于“立新”。许多历史遗迹消失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无数记忆隐没于喧嚣的机器声中。当眼前利益成为某些企业的第一追求时,万事利集团却耐得住寂寞,研究起了古文、古币。据公司向有关学者多方考证,在距今3000多年、中国最古老的成形文字殷商“甲骨文”中,不仅发现了“蚕”、“桑”、“丝”、“帛”等汉字,还发现300多个以丝为偏旁的古体字,占被释读的甲骨文古单字的15%。公司还研究发现,丝绸是中国最早的货币。《说文解字》云:“货,财也;币,帛也”。自汉代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贯通。这些已经被人们淡忘的丝绸古文化,被万事利挖掘出来,再度进入视野,成为神牵梦引的“香饽饽”。

 

    文化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记忆。当文化与商品结合时,便是一种财富。痴心丝绸的万事利人,精确发现丝绸的文化属性,突破“丝绸即面料”的简单认知,从设计、材料、工艺、包装、营销等环节植入文化元素,实现丝绸产品的价格升值。这些年,万事利丝绸礼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精,文化含量越来越高。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制作的“丝绸百米长卷”和“丝绸纪念册”,独具匠心,雅俗共赏。“青花瓷”礼服运用宫廷绣法,一经亮相,惊艳全场。《上海世博会参展政要金石印象》印谱,将中国篆刻、书法、丝绸文化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于一体,获得全球华人设计大奖。用文化来扮倩丝绸,在丝绸上品文化,万事利的丝绸礼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传递文化与友谊的桥梁。

 

    二、憋足“牛”劲头,主攻文化品牌

    几十年不放弃实业,始终做强丝绸主业,是万事利集团成功发展的重要经验。曾几何时,很多制造企业热衷于投机炒作,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于投资房地产和矿产,陶醉于多元化发展,而万事利集团不为所动,对丝绸文化情有独钟,憋足一股牛劲,立志在丝绸上做出门道来。公司把传承千年手工丝织技艺作为突破口,针对传统丝绸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状况,一门心思钻研丝绸,投入巨资成立中国丝绸艺术研究所,聘请师傅和专家学者,推广运用丝绸绣法,避免珍贵的手工技艺因社会的变迁而消失,也使丝绸产品的艺术性、文化性和经济性有机统一起来。

 

    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质量兴企和品牌创建战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坚持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创新商业模式,与10000多家客户建立长期又稳定的合作关系。1999年,“万事利”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丝绸行业也克服大起大落、实现平稳运行,但丝绸行业整体利润率也仅在3%左右。为改变这种状况,万事利集团十年磨一剑,着力塑造品牌优势,以此来赢得客户,扩占市场,提高效益。

 

    三、追求“高”品位,张扬文化魅力

   “阿侬家住蚕桥东,但事蚕桑不务农”。杭州是江南有名的丝绸生产和交易基地,在杭州涌现了“喜得宝”、“万事利”等知名丝绸企业。“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作为后起之秀,万事利集团立足高品位,一心一意做大做强丝绸产业,推动产品制造向文化创造转变,形成了丝绸行业的“万事利现象”。丝绸作为纤维皇后,配上“汉字”、“茶”、“瓷器”、“唐装”等中国符号,更具文化魅力。万事利集团把丝绸作为新材料来打造,把面料、桌旗、丝毯、窗帘、手绘丝绸、丝绸设计等技术和工艺有机融合起来,开发一系列家居装潢用的丝织品,并运用于星级酒店、房地产等多个项目,既生态环保,又有文化品位,很符合当前高端客户群体的消费理念。2011年3月,一副清代的缂丝画卷在法国拍出1900万英镑的价格。发掘丝绸的艺术品属性,其价值空间就会进一步拓展开来。

 

    四、加大“创”的力度,融合创意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创意文化产品才能激发国内外市场的共鸣。十几年来,万事利集团紧扣市场需求,通过创新战略的实施,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累计申报国家专利75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公司主持和参与制定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有33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新产品奖。公司用创意文化来改造提升丝绸产品,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项核心技术和六个系列主导产品。四项核心技术是:新型丝绸书制作工艺技术,现代数码纺织技术,新纤维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技术,生态染整技术。六个系列主导产品是:新型丝绸书、全真丝数码双面织锦、室内装饰用真丝绸、抗菌肽涂层仿真丝面料、功能性天然染料真丝面料、“青花瓷”系列产品。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万事利集团的真丝印染绸产量、丝绸服装产量和丝绸文化用品销售量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万事利集团咬定丝绸主业不放松,并把创意文化元素植入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给人启迪,引人思考。做传统产业留给子孙后代的或许只有钱,而做文化产业却能留给子孙百年常青的基业。当前,浙江改革发展既面临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硬”制约,也面临来自社会性因素的“软”制约,而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解决好一“硬”一“软”这两个问题的根本之举。浙江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对传统产业失去信心,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脚踏实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走出“山重水复”的旧天地。

 

    首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始终是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传统产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无论这些困难和问题多么严峻,都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即从整体上看,浙江以块状为特色的传统产业的活力是在增强,而不是下降;生产是在发展,而不是萎缩。新经济是建立在传统产业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科技革命并不是消灭一批传统产业,而是使这些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产业结构之中,有的甚至成为某些新兴产业赖以建立的物质条件之一。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用创意和文化来改造传统产业,可以跳过已经落后的时间差,获得后发性的经济利益。“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刘歆在《说苑•指武》中首次将“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谓之“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之说。可见,“文化”最早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的意思。现在,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正在更新浙江。浙江,正在激活文化。丝绸是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国粹。古代宫廷的蚕桑习俗、各地的蚕桑民俗,至今仍然存在于各地的丝织传统技艺,浩如烟海的诗篇典籍,取其一点都可以制造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创产品。万事利集团的转型和发展,说到底靠的是倾力打造丝绸文化品牌,没有随波逐流,没有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用创意和文化来改造传统产业大有文章可做,并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再次,立足于既有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灵活多样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再走由政府包揽的老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加强组织和协调,从建立体制和机制、营造环境入手,推动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结合浙江的实践,借鉴总结国内外经验,可因地制宜对传统产业推进“四种改造”:一是依靠自己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播种式”的改造。万事利集团走的就是这么一条路,以创意文化和科技创新来改造丝绸产业,让科研成果生根发芽,助推产品升级和企业发展。二是与外资合资引进关键技术进行“嫁接式”的改造,促进民外合璧、互动发展。三是依靠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移植式”的改造,在消化、吸收、创新上下功夫,为我所用。四是将成熟的高新技术通过转让、技术入股、联合生产等形式注入一些严重老化的企业,利用原有的生产条件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注入式”的改造。浙江作为丝绸之府,浙商的柔韧就如同丝绸柔软的力量,代表着浙商的精神;丝绸的世界性,也如同浙商一样,闪耀在世界各地。依靠这种精神与追求,浙江必将开辟传统产业发展“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1号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